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远程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远程教育
中国远程教育

严冰

月刊

1009-458X

zzs@crtvu.edu.cn

010-68182514

100081

北京海淀区西四环中路45号

中国远程教育/Journal 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努力宣传国家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方针政策,全方位展示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展示国内外远程开放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最新成果。《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为教育行政部门、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各类教育机构、企业和中小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提供政策信息、理论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在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宣传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教育数字化的现实基础、实然困境与改革方向

    郑永和刘士玉王一岩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教育信息化的有序推进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数字化教育政策持续推进、数字化教育设施日趋完善、数字化教育资源日益丰富、数字化教育理论日臻成熟、数字化教学能力稳步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的教育数字化仍然面临着许多实然困境,如重政策引领、轻实践探索的问题依然严峻;追求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目标任重道远;规模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的矛盾依然突出;一线教师数字化教学意愿和能力有待提升;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基于此,要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落实,需要大力推进教学的数字化转型、着力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大规模个性化教育方案、打造高水平数字化教师队伍、前瞻布局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以此来推动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有效实施,助力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中国教育数字化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数智苏格拉底:以对话塑造学习者的主体性

    赵晓伟沈书生祝智庭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时代的人机对话使人类对于实现对话式学习这一愿景满怀期待,而AIGC则为苏格拉底式对话这一古老的教育梦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可能性。本研究追溯了千年前苏格拉底对话的教育智慧及对话进程,提出了AIGC使能的苏格拉底对话新形态——"数智苏格拉底"(I-Socratic),形成了数智苏格拉底式对话中促进学习者主体性塑造的"3S3L"提示语策略,揭示了数智苏格拉底式对话的三种样式:与作为引导者的AIGC对话,以启发式问答促进学习者获知;与作为扮演者的AIGC对话,以多角色对话拓宽学习者视角;与作为慧答者的AIGC对话,以适应性交互支持学习者反思。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数智苏格拉底式学习的"新知获取"与"新知探究"两类模式,建议研发数智化平台、设计引导性支架、确保"人在回路"原则,引导学习者在数智苏格拉底式对话中逐步塑造主体性。

    数智苏格拉底对话对话式学习苏格拉底式对话批判性思维人机对话

    未来素养与未来教育

    25页

    未来素养对未来教育的深远意义——李政涛与法国未来学家瑞尔·米勒的对话

    李政涛瑞尔·米勒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未来素养(Futures Literacy)对于未来教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借助李政涛与法国未来学家瑞尔·米勒的对话,深入探讨了未来素养的多维议题。作为核心素养的前提,未来素养是人类每个个体都应具备的基础能力。改变未来的关键在于增强人们理解想象的能力,进而深化其对世界的认知。这不仅意味着对人类境况的改变,更是要通过识别并超越不同的预期假设,激发个体的自主性想象力。因此,学校系统需要摒弃其固有观念,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培养其"运用未来"(Using-the-future)的能力。目前学校与未来研究(Futures Studies)之间的联结还比较有限,需要社会各方更广泛的多维度介入。未来素养实验室(Futures Literacy Laboratories,FLL)作为研究新工具,能有效揭示参与者的预期假设,助力未来素养的培育。我国上海和成都已经初步积累FLL的独特经验,下一步拟通过构建跨学科研究平台、创新教学法以及优化学习流程来推动未来素养教育在中国教育领域的蓬勃发展。

    未来研究预期学未来素养未来素养实验室未来教育

    在"运用未来"中创生新未来——未来素养的内涵、本体论基础及其意义

    卜玉华朱琳
    3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未来素养是最近十多年里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牵头推动而日益被国际社会广泛熟知的一个概念,代表着一种未来研究新范式的产生。从背景上看,未来素养的产生是基于学者们对未来社会转型性质的判断、传统预测型范式在当代受到质疑,以及以米勒为代表的一批未来学者对预测型未来研究的反思与重构;从内涵上看,未来素养指的是一种运用未来的预期能力,人的"预期假设"理解水平决定了人的未来素养类型;从理论基础上看,预期系统理论是其本体论基础,这种理论证成了人何以能够运用尚不存在的未来,也证成了个人和组织具备未来素养的必要性;从未来意义上看,未来素养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础性能力,是人类走向自由的工具,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有助于引导人类摆脱关于工业社会的主流叙事,拥抱新的行动可能性,有助于个体能动性的发挥,促进个体积极地拥抱未来,也有助于人类与不确定性之间建立一种积极关系;从未来前景上看,未来素养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计划,正呈现出全球化发展之势。为此,我们有必要主动了解并积极参与到这一理念及其计划中去。

    未来素养运用未来预期系统理论未来研究

    超越社会功能主义:未来素养培育的方法论思考

    樊溶孙元涛
    4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向明日世界的"未来素养"在实践中被狭隘地等同于"为未来做准备的素养"。这种理解背后隐含的是一种社会功能主义的方法论误区。社会本位论的沿袭、工具理性的僭越与人类对于确定性的寻求,共同建构了社会功能主义在教育变革历程中的演进逻辑。超越社会功能主义需要方法论的重构:未来素养不是将人视作治理性话语下的某种"资本",而是以人为伦理性主体;不是实现单一的未来理想,而是走向"复数乌托邦";不是一劳永逸的习得性训练,而是递归性循环。唯有此种实现了"回到人"之价值复归的未来素养培育,才能为实现最终走向"超越人"的未来教育提供基础与可能。

    未来素养未来教育社会功能主义

    历史会通未来:试论未来素养的"历史之镜"

    李林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是需要同时兼顾文明传统、社会现实及未来发展的关键事业。其中,"未来"议题尤其是当前全球教育领域普遍关切、亟待推进的核心课题,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倡行的"未来素养"理论架构和实践经验,为阐明该议题指明路向、贡献方案。未来素养内涵丰富,其中关联着重要的史学修养,具体表现为历史的知识与经验、视野与方法、责任与伦理、意识与意境,共同筑成未来素养的关键基底。历史会通未来的基本原理在于"时空相续",在此种时空交织的场域之中,恰当地因人见事、察物明理,进而认清不变、以变应变,即是未来素养可以取资于"历史之镜"的要义所在。

    未来素养"历史之镜"时空相续教育存在

    把"未来"作为学习的对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素养实验室的方法论与实现路径

    陈红燕古秀蓉
    7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未来素养实验室是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设计开发,旨在提升未来素养的一种实践模式。经过十余年的实践,该实验室已推广至全球44个国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方法论和富有成效的实践原则。本研究围绕未来素养何以可学、未来素养实验室创生着怎样的新型学习方式等话题,探讨了未来素养实验室的方法论基础及其实现路径。研究发现,未来素养实验室是不断制造假设、开展实验、收集证据、形成行动的创新型学习模式,它通过预期将未来当下化,以对未来预期假设的反思与批判为前提,以混合性方法为指导,基于揭示、重构和再审思三大阶段,激发学习者的想象和与未来的深度连接,获得对当下涌现未来的洞察力,从而提升学习者运用未来的能力,为构建更为美好、去中心化的未来世界提供行动指导。然而,未来素养实验室仍面临学习内容上大而化之、学习机制平面化、学习效果缺乏评价,以及实验室内结果与实验室外行动间存在鸿沟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本土化实践时注入更多的教育与课程思维。

    未来素养未来素养实验室预期假设运用未来的能力

    我国中小学教师未来素养发展现状与转变潜力的实验研究——基于沪、蓉未来素养实验室的分析

    于金申
    8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未来素养对中小学教师至关重要,影响着他们的未来观、学习观和教育观。本研究针对上海和成都两地案例校中小学教师开展了以"重构2050年的未来学习"为主题的未来素养实验室活动,并基于活动数据进行了质性研究。研究发现:两地案例校中小学教师当前持积极但无力改变的未来观,其未来学习观深受政策话语、专业术语、影视媒体和日常经验的影响,这说明中小学教师缺乏一定的自主思考与判断意识;令人惊喜的是,随着实验室活动的推进,中小学教师开始超越当前流行的未来话语,呈现出批判性地审视当下问题和重构新型行动的能力,这说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具备超越现有经验来探索未来学习创新之路的巨大潜力。研究结果也说明了培育我国中小学教师未来素养的必要性,而"未来素养实验室"将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培育工具。

    未来教育未来素养未来素养实验室未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