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远程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远程教育
中国远程教育

严冰

月刊

1009-458X

zzs@crtvu.edu.cn

010-68182514

100081

北京海淀区西四环中路45号

中国远程教育/Journal 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努力宣传国家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方针政策,全方位展示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展示国内外远程开放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最新成果。《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为教育行政部门、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各类教育机构、企业和中小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提供政策信息、理论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在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宣传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朱永新
    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对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新科技革命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是对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方位和发展状况的科学把握,亦是建基于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教育改革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关系密切,在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主要通过培养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提供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拓展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助力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来实现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更应当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进一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以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教育改革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智能革命与人的素养重构——基于技术哲学的教育审思

    刘华戴岭祝智庭
    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发展引起了有识之士对于人类自身存在价值的怀疑和对于发展前景的忧虑。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应该拥有什么素养,才能与另一类智能体互补、互促、共生、共荣?对这一教育原点问题,有必要基于技术哲学去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质、局限、发展趋势,并据此建构与之协同创新、共生共荣的素养模型。其中,人机协同素养的核心是能够与当下的机器智能互补且驾驭它完成创新任务的高级智能;人机共生素养的核心则是能够应对近未来机器智能带来的各种人文问题、善于追求并实现共同美好生活的实践智慧。

    人工智能AI人机协同人机共生技术哲学

    "双减"的时间哲学解读:方法、目的与路径

    胡伟斌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减"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重要改革,其中充满了"时间"要素。一方面,"双减"规范了作业时间、课后服务时间、休息时间、校外培训时间,这一系列的政策工具有助于减轻学生的校内外负担,应对教育的功利化、资本化。另一方面,"双减"促使人们反省实在主义时间观的垄断危机,回到人本身,重新开启对理念时间、关系时间的思考。时间并非冰冷的钟表,而是人和世界的媒介。理解多样态的教育时间,发现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时间、关系时间和差异时间,包容教育的地方时间、学校时间和学生时间,才可能减轻学生的身心负担,释放学校教育的生命力,实现富有教育意义的"双减"。

    双减时间哲学教育时间

    联通主义学习交互的动态演化机制研究

    张婧婧牛晓杰徐亚倩杨业宏...
    4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联通主义强调学习是一个通过交互不断建立连接并逐步发展形成网络学习社区的过程,网络在联通主义学习中起着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尽管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已被应用于揭示联通主义学习中网络的静态特征,但对交互演化特征及机制展开的研究仍然较少。动态生长进化是联通主义学习的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本研究尝试基于国内第一门cMOOC的交互数据,采用纵向概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互惠性、传递性、同质性、择优连续性四种效应进行了检验,以解释联通主义学习中社会交互的动态演化机制。深入了解学习交互的动态网络及其演化有助于我们探讨如何构建强大的同伴互助的学习社区,从而提升cMOOC中的在线学习体验。

    cMOOC社会网络SIENA动态演化交互特征

    如何打破在线课堂沉默?——基于伯格曼技术哲学的分析

    赵丽刘寅生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沉默的学习者在面授课堂中屡见不鲜,而在线课堂中的学生沉默现象也尤为突出。在线互动等策略的实施试图打破沉默的气氛,然而若不能揭开沉默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学生沉默现象只会愈发普遍。本研究借助伯格曼技术哲学观点,全面审视在线课堂中学生沉默的本质,以人—技关系为起点,理解装置如何通过中介作用助推技术信息的去情境化过程,进而影响学习者的身体感知和行为方式。而缺乏具身支撑的数字媒介传递,必然导致互动的自然性和流畅性受损,进而引发沉默现象。在此背景下,建议积极开展装置范式的双重优化,明确教育实践的具身聚焦,实现技术信息的事实还原,为打破在线课堂沉默、提升在线教学活跃度、推动技术促进在线教学纵深发展提供借鉴与反思。

    学生沉默在线课堂伯格曼技术哲学装置范式具身聚焦

    数字教材的教学限度:机制、模型与策略

    沈建民王智攀崔雯
    6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教材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抓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内涵、开发与出版等方面,鲜有成体系的方法论述。教学限度作为衡量教学实践可行性与价值的重要概念,指教学应然状态与教学预设之间的契合程度。数字教材的介入致使教学应然状态发生改变进而成为倒逼教师"修正"教学预设的颠覆性力量,以此构成提高数字教材实践效果的创新视角。教学限度包括适度教学、过度教学与失度教学三种类别,以及教学职责、教学呈现、教学规训和教学评价四元表现形式。通过深入分析数字教材作用于教学限度的前提、方式与路径印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价值,构建出基于数字教材的教学限度影响因素模型,揭示教学限度偏离下教学应然状态推动教学预设重构以修正教学限度的关键逻辑理路。具体而言,可采取思维转向下的建构式、适切选用下的明晰式,以及实践驱动下的循环式策略体系修正教学限度。

    数字教材教学限度作用机制影响因素策略体系

    教师教科书使用中的知识伦理困境及其应对

    杨柳罗生全
    7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具有思维逻辑和伦理逻辑的双重属性,是教育教学活动展开的关键质素。学校知识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师、教科书和学生的良性互动,教师使用教科书的知识立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极易被忽视、被误解甚至走向偏狭,面临解构知识逻辑的关系网络架构、忽视认知逻辑的身心发展规律、漠视文化逻辑的空间文化特性、消解人的逻辑的意义生成价值等风险,影响教学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对这些潜在困境,可从深度理解教科书知识运行的结构关系及价值意涵、建立教科书知识理解及转化与学生同构发展的共生机制、勾连教科书知识的价值叙事空间与人的文化生活世界、以人的意义建构消解知识教学的固化思维与非理性行为等路径着手,修正教科书使用中的知识伦理意图,捍卫"人—知"之间真实的关系及其意义表现。

    教科书使用知识立场教师知识意义人的意义

    走向创新: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本质特征

    张淼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肩负着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使命。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价值定位、组织形态与运行规律也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在传统生产力发展阶段,产教融合共同体以自然关系为基础,形成产中有教、教中有产的互补互助关系,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组织;在现代生产力发展阶段,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法制规约下,形成"貌合神离"的组织关系;在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后现代社会阶段,产教融合共同体呈现出新质态的"创新驱动"的组织建设机制。因此,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必须从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出发,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价值认同,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组织架构,以内外法协同创新保障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运行效能。

    产教融合共同体新质生产力创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