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庄辉

月刊

1009-6639

zyyz_cpm@126.com

010-84035601

100009

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154号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Journal China Preventiv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综合性预防医学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服务于广大会员和从事预防医学卫生科技人员,以促进国内外预防医学学术交流和医学发展,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05-2020年中国膀胱癌死亡状况及2021-2030年趋势预测分析

    刘哲闫范书余灵灵齐金蕾...
    1341-1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05-2020年中国膀胱癌患者死亡情况,预测2021-2030年的变化趋势,为预防膀胱癌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从全国死因监测系统数据中筛选2005-2020年根本死因为膀胱癌的死亡数据;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分析方法对2021-2030年中国膀胱癌患者死亡状况进行预测.采用DAS GUPTA因素分解分析方法计算不同因素对死亡数变化的影响.结果 2005年中国膀胱癌患者死亡18741例,年龄标化死亡率1.72/10万,2020年29 730例,年龄标化死亡率1.57/10万.预测2030年男性年龄标化死亡率预计将下降到2.43/10万,女性的年龄标化死亡率预计将下降到0.34/10万.女性的膀胱癌年龄标化死亡率下降幅度(37.04%)超过男性(14.74%).2021-2030年男性、女性膀胱癌死亡数分别增长27.15%和9.26%.结论 2005-2020年中国膀胱癌死亡数不断增加,年龄标化死亡率不断下降.2021-2030年中国膀胱癌患者死亡率持续下降,死亡数仍在上升,应提高有关医疗卫生投入,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膀胱癌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死亡率预测

    藏族牧民健康生活方式与高血压关联及HOMA-IR中介作用

    徐瑞华张斌许睿洁王婷婷...
    1346-1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青海省藏族牧民健康生活方式与高血压的关联,为少数民族慢性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开放队列设计,对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和健康检查.健康生活方式包含当前不吸烟、不饮酒,健康饮食,无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使用混合效应模型探索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与高血压的关系,并进行稳态模型测定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介导的健康生活方式与高血压的中介分析.结果 研究纳入藏族成年人1 930名,其中健康生活方式评分≤3分1 052人(54.51%),健康生活方式评分≥4分878人(45.49%),高血压501例(25.96%).校正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后,健康生活方式评分越高,高血压检出率越低.健康的生活方式(评分≥5)使高血压患病风险降低(OR=0.47,95%CI:0.26~0.85),进一步校正海拔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进一步降低(OR=0.42,95%CI:0.22~0.81).生活方式每改善1个等级,高血压患病风险平均降低23%.亚组分析表明,超高海拔下健康生活方式高评分与高血压风险降低有关(OR=0.13,95%CI:0.04~0.41).中介分析显示,HOMA-IR介导了健康生活方式与高血压的关系.结论 青海藏族牧民坚持健康生活方式与高血压患病风险降低有关,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牧民减轻慢性病负担,提升慢性病防治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藏族牧民健康生活方式高血压高海拔超高海拔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阿拉伯数字用法)

    1352页

    慢性病共病健康干预方法与效果研究进展及启示

    李祥龙曾爽周萍王盛...
    1353-1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国内外基于初级卫生保健或社区的慢性病共病健康干预具体措施及效果开展情况,为我国基于社区开展慢性病多病共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平台4个数据库,系统整理慢性病共病的干预措施和成效的相关文献.结果 纳入18篇文献,将慢性病共病的干预措施归纳为六类:自我管理支持、综合医疗照护、药物动态管理、综合医疗照护联合自我管理支持、药物动态管理联合自我管理支持及3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结论 应充分考虑人群及疾病特异性和患者体验,为适当的慢性病共病人群提供针对性更强的干预服务.

    慢性病共病健康干预自我管理医疗照护药物管理

    整合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康复体系构建模式与路径

    周惠丽赖天文陈家隆陈晓铭...
    1360-1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全方位、全流程、全周期"的全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健康管理与康复目标,需要促进卫生健康资源整合,联动多元主体共治,探索慢性病管理康复新模式,使慢性病管理康复体系与当下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系统更加有效适配.本研究借鉴国内外慢性病管理经验,总结我国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回顾对"医院-社区-家庭"这条路径进行思考,整合我国各类医疗资源,启动多学科团队协作,从多个维度出发,寻找多种诊疗服务,构建"四个三"一体化的多学科分层分级整合型慢性病管理康复体系.该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实现社区"统医"、居家"自医"、医院"领医"的一体化慢性病管理新局面,为个体和社会层面的慢性病管理与康复提供支持.

    慢性病管理康复体系多学科分层分级整合型

    随访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死亡的影响

    杨泽方欣钟文玲陈铁晖...
    1367-1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随访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死亡的影响,为糖尿病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对福建省2016-2022年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糖尿病患者进行基线信息收集及随访管理.采用Cox等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随访管理频率与全因死亡的关联,竞争风险模型分析随访管理频率与归因心血管病死亡的关联.结果 共7 889例糖尿病患者参与研究,经随访管理后,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中位数从7.8(7.1,9.3)mmol/L降低到7.3(6.1,8.9)mmol/L,糖尿病知晓率从57.78%提高到68.30%,治疗率从48.90%提高至50.82%,控制率从17.39%提高到44.08%.经多变量调整后,与未参与组相比,随访管理高频组的全因死亡风险(HR=0.08,95%CI:0.05~0.15)和归因心血管病死亡风险(HR=0.13,95%CI:0.06~0.27)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积极参与随访管理,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以及降低全因死亡、归因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均有收益.

    随访管理糖尿病血糖全因死亡归因心血管病死亡

    2019年中国7~18岁学生肺活量体质量指数影响因素分析

    张偲莹周运王若青钱汝菲...
    1373-1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汉族学生和26个少数民族学生肺活量体质量指数(forcedvi-tal capacity/weight index,FWI)随年龄变化模式和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参加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212 632名7~18岁汉族学生和89 763名7~18岁少数民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群组轨迹模型对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FWI轨迹进行分组,绘制不同省份汉族学生和不同民族学生年龄别FWI的环状热图.采用广义加性模型分析FWI的影响因素,将身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城镇化率和PM2.5作为平滑项和自变量,调整地区、性别和年龄.结果 2019年7~18岁汉族学生FWI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汉族和少数民族男生 FWI[(60.67±12.98)、(58.10±12.91)ml/kg]均高于女生[(49.22±11.34)、(49.22±11.34)ml/kg].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汉族学生FWI呈现4种变化模式: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组(高4.17 ml/kg),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组(高1.00ml/kg),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组(低2.38ml/kg),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组(低5.17 ml/kg).经济发达地区学生FWI普遍高于落后的西北地区,最高可相差16.32 ml/kg.26个少数民族学生FWI呈现3种变化模式:略高于汉族平均水平组(高2.75 ml/kg),略低于汉族平均水平组(低2.82 ml/kg),显著低于汉族平均水平组(低8.26 ml/kg).19个少数民族学生FWI处于略低于或显著低于汉族平均水平组.身高、人均GDP、城镇化率和PM2.5与FWI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有效自由度(effective degrees of freedom,EDF)均>1(P<0.05),且受身高影响最大(偏差解释率=9.10%).结论 2019年中国学生FWI存在明显的地区和民族差异,受生理、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需针对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开展差异化的呼吸健康促进策略,包括改善空气质量、控制体质量和加强体育锻炼等.

    肺活量体质量指数地区差异民族差异横断面研究

    2005-2020年我国布鲁菌病发病率年龄时期队列分析及趋势预测

    王太武韩一芳曹勇平孙昕...
    1382-1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我国布鲁菌病发病率随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变化趋势,为布鲁菌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05-2020年布鲁菌病发病数据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分段时间趋势分析,利用估计年百分比变化(estimated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EAPC)分析不同年龄段发病趋势,应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探讨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布鲁菌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 EAPC分析显示,0~<5岁和≥50岁年龄段布鲁菌病发病增长率11.83%(7.67%~16.14%)高于平均发病增长率5.59%(95%CI:3.12%~8.12%),Joinpoint 回归模型显示,总体年均增长率为 4.88%(95%CI:2.65%~6.77%),2014年以前,发病率快速升高,2014年以后,缓慢降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年龄、时期、队列对布鲁菌病发病均有显著影响,2005-2020年中国布鲁菌病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先缓慢升高,然后快速升高,最高点在65~<70岁,达到10.02/10万(95%CI:8.68/10万~11.56/10万);时期效应表明,布鲁菌病发病风险随着年份推移逐渐升高,并维持在相对较高的状态,以2010-2014年为参考,2005-2020年发病风险值由0.61上升至1.05,发病率由1.96/10万上升至3.37/10万;队列效应表明,相对于1970年出生队列,1925年出生队列相对危险度最低,为0.08(95%CI:0.03~0.25),2020年出生队列相对危险度最高,为3.93(95%CI:2.13~7.25).基于Nordpred的布鲁菌病发病预测显示,近期内布鲁菌病发病有增加的趋势,预计到2025年布鲁菌病发病率将达到3.94/10万.结论 中国布鲁菌病发病受年龄、时期、队列等因素的影响,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应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降低布鲁菌病负担.

    布鲁菌病Joinpoint模型年龄-时期-队列模型预测

    2014-2022年兰州市居民伤害死亡趋势及早死减寿分析

    李盛赵玉锐冯亚莉郭庆...
    1388-1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兰州市居民伤害死亡趋势及早死减寿水平,为伤害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22年兰州市居民伤害死亡数据,采用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减寿率(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rate,PYLLR)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等指标进行伤害死亡趋势及早死减寿分析.结果 2014-2022年兰州市居民伤害累计死亡8 177例,粗死亡率为24.21/10万,标化死亡率为23.01/10万.男性粗死亡率为33.72/10万,标化死亡率为32.28/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14.20/10万,标化死亡率为13.30/10万,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331.85,P<0.01).2014-2022年兰州市居民伤害类别死因前三位依次是交通事故、跌倒、自杀,死亡率分别为9.99/10万、4.64/10万和2.94/10万.2014-2022年兰州市居民伤害早死概率为1.12%,由2014年的1.65%下降至2022年的0.62%(APC=-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P<0.01).2014-2022年兰州市居民因由伤害导致的PYLL累计236442人年,其中男性173 283人年,女性63 159人年.PYLL由2014年的47 178人年下降至2022年的13 049人年(APC=-12.51%),趋势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7,P<0.01).由伤害导致的PYLLR为7.09‰,男性为10.12‰,女性为3.89‰.PYLLR由2014年的12.96‰下降至2022年的2.99‰(APC=-6.71%),趋势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5,P<0.01).结论 2014-2022年兰州市居民伤害死亡和早死寿命损失的主要伤害类别为交通事故、跌倒、自杀,男性和≥65岁老年人群是兰州市伤害重点人群,应予以重点关注.

    伤害死亡趋势疾病负担

    2014-2023年福建省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及时空聚集性分析

    李东陈致飞黄丽芳杨秀惠...
    1395-1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4-2023年福建省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聚集性,为百日咳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4-2023年福建省百日咳报告发病数据,分析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采用ArcGIS 10.8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SaTScan V9.5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 2014-2023年福建共报告百日咳病例2 601例,报告发病率0.01/10万~2.62/10万,年均报告发病率0.63/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62,P=0.004).0~<5岁、5~<10岁、≥10岁年龄组百日咳报告发病率分别为7.33/10万、2.36/10万、0.04/10万,0~<1岁组报告发病率最高(29.83/10万).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19年、2021-2023年福建省百日咳报告发病率呈空间聚集性,2014-2016年热点地区在三明市,2017-2019年在宁德市、厦门市、泉州市和漳州市,2020-2023年在厦门市和漳州市.时空扫描分析发现,2014-2023年高发病聚集区分布在漳州市、厦门市、福州市、泉州市和南平市(LLR=912.94、187.11、67.48、134.77).结论 2014-2023年福建省百日咳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存在时空聚集性,发病以0~<1岁年龄组为主,学生人群占比呈上升趋势.建议加强百日咳监测,优化百日咳疫苗免疫策略.

    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时空聚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