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园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

王绍增

月刊

1000-6664

jcla@china.com

010-88382517、68318322

100037

北京海淀区甘家口21号楼708室、711室

中国园林/Journal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立足当今世界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核心,涵盖学科各主要拓展领域和方向,开展学术理论和科技研究成果的交流、教育实践和规划设计作品建设成果的介绍与实例评析,传播科技知识,繁荣风景园林学科和促进行业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英国景观敏感性评估——辅助规划开发决策的景观管理工具

    李若愚鲍梓婷蒋定哲汤圆...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有限的开发信息预测景观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是指导空间战略规划制定的重要步骤.英国基于景观特征评估(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LCA)的景观敏感性评估(landscape sensitivity assessment,LSA)提供了一种综合、清晰、易懂的方法来辅助规划和开发决策.从景观特征的角度理解景观敏感性,系统介绍了英国LSA的发展和方法,并通过案例展示其关键步骤及在不同规模尺度下的应用,最后提出了中国对英国LSA的借鉴和应用展望.

    风景园林景观变化景观管理景观特征景观敏感性评估

    环境行为理论下社区公园儿童活动场地利用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蓝靛厂公园为例

    方文楚王美熙陈祁琪冯健...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公园是儿童户外活动频繁且集中的场所,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具有基石作用.在儿童友好型户外活动场地的研究中,常常存在儿童意愿反映不足的问题.选取北京市海淀区蓝靛厂公园为研究案例地,基于环境行为理论,建立"建成环境-儿童感知-儿童行为-建成环境"模型,运用实地观察、行为注记法和质性访谈法,通过儿童行为推断儿童需求,进而对儿童友好社区公园的设计提出建议.关注了儿童在社区公园活动的时空特征、行为偏好及空间需求.研究结果显示,儿童户外活动具有年龄差异化、需求多样化和体验舒适化等需求特征,出现了儿童体育训练活动的场地利用新方式,呼吁社区公园的设计应充分满足儿童的多样需求.

    风景园林儿童友好社区公园环境行为户外活动体育训练

    特大城市都市区生态空间识别评价、网络构建与优化模型研究

    王智勇冯京昕黄亚平杨体星...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生态空间作为承载城市生态信息和能量的重要用地,是促进特大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及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以6个特大(超大)城市都市区为研究对象.基于MSPA-InVEST复合模型对生态空间进行识别和评价,通过生境质量评价结果提取核心生态源地并生成生态阻力面,运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构建各特大城市都市区生态空间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对特大城市生态空间结构进化趋势的分析,提出各特大城市都市区生态空间结构的优化模式,并探索构建了"绿楔+绿环"的环网放射式和"绿心+绿带"的带网棋盘式2种特大城市都市区生态空间结构优化模型,以期为中国特大城市都市区生态空间格局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也为优化特大城市国土空间格局提供参考和借鉴.

    风景园林特大城市都市区生态空间网络优化模型生境质量评价MSPA-InVEST

    基于栖息地适宜度指数模型的涉禽栖息地修复策略研究

    杨云峰卜明港
    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以城市内涉禽栖息地为研究对象,引入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对栖息地质量进行定量评估,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栖息地修复和人鸟关系平衡提供科学依据.以南京市紫金山玄武湖片区为例,探讨了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在涉禽栖息地修复中的应用过程,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从觅食、筑巢和人为干扰3个层面构建研究区涉禽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并通过野外实测和文献收集获取栖息地数据,进行栖息地适宜度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涉禽栖息地整体适宜程度较低且生境类型较为同质,评分较高的栖息地区域水深较浅、水生植物较为丰富、周边有适宜筑巢地、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较低;而评分较低的栖息地区域人类活动频繁、外部干扰较大.依据研究区涉禽栖息地适宜度评价结果,提出了系统设计、微生境设计和游憩设计3项针对性的栖息地修复策略.

    风景园林栖息地适宜度指数模型水鸟涉禽栖息地修复

    基于电路理论的城市高温控制优先区域识别——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

    李佳杰邢忠李旭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大城市中心区热岛效应成因复杂,识别出对城市热岛效应具有关键影响的斑块,从而将降温措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有助于在高温控制行动中降本增效.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遥感影像反演地表温度,综合MSPA分析、景观连通性评估识别城市冷、热岛源地,通过电路理论构建冷、热岛网络并识别夹点、障碍点与高中心性源地斑块,从而定位城市高温控制优先区域.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冷岛网络22条,其中重要廊道6条;热岛网络90条,其中重要廊道78条.基于冷、热岛网络识别的高温控制优先区域包含热岛障碍点78.35 km2、热岛夹点13.88 km2、4个重点热源斑块共578.13 km2;冷岛障碍点29.83 km2、冷岛夹点3.98 km2、2个重点冷源斑块共974.31 km2.研究结果对重庆市中心城区高温控制优先区域甄别及后续针对性生态修复规划具有指导与借鉴价值.

    风景园林热岛效应城市热环境电路理论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重庆市

    基于社区绿地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之道——以社会交往、地方依恋为中介

    应君金荷仙张一奇胡锦雯...
    10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绿地对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然而目前尚不清楚社区绿地影响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机制和路径.利用杭州市15个社区的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基于情感事件理论,以社会交往和地方依恋为中介变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社区绿地环境感知对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社区绿地环境感知对社会交往、地方依恋有显著正向影响,对社会融合无显著影响;2)社会交往、地方依恋分别对社会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3)社会交往、地方依恋在社区绿地环境感知与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且社会交往的中介效应显著大于地方依恋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丰富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研究范畴,可为包容性城市建设提供新的决策依据.

    风景园林社会融合社区绿地环境感知社会交往地方依恋流动人口

    校园绿色空间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途径——以空间恢复性为中介的研究

    任静牛佳琦秦红巧韩贵锋...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的多重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压力问题亟待缓解.大量研究已经证实校园绿色空间能较好地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然而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尚未完全明确,可能存在其他变量在两者之间产生中介效应.选择重庆大学校园内6个典型绿色空间为研究对象,探讨7种环境特征与学生心理压力缓解之间的关系,以空间恢复性为中介构建路径分析模型解释环境特征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路径.结果表明:1)天空开阔度和树种丰富度均对压力缓解有促进作用,水体占比有抑制作用,绿视率和色彩丰富度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2)天空开阔度、水体占比、绿视率、树种丰富度和色彩丰富度均为间接减压路径,最佳减压路径为树种丰富度→延展性→压力缓解;3)色彩丰富度对男生的减压效果比女生大,绿视率和水体占比对女生的减压效果比男生好;色彩丰富度和绿视率对理工科学生的减压效果优于文科学生.研究结果可为校园绿色空间规划设计与空间营造提供理论参考,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风景园林绿色空间心理压力空间恢复性路径分析大学校园

    不同绿地生物多样性认知偏好及复愈效益研究

    郝菊芳高天邱玲
    11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健康福祉的关系错综复杂,了解居民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偏好及复愈性尤为重要.采用不同实验设计形式,选择4类绿地类型:街道、广场、草坪及森林,以Mars软件模拟高、低不同水平的物种丰富度与色彩多样性交叉组合的全景影像为视觉刺激材料,调查了695名受访者对不同生物多样性水平的4种绿地类型的感知偏好及复愈性信息.结果表明:1)森林的物种丰富度与感知偏好及复愈性呈正相关,且单一绿色的森林更受人们喜爱;草坪中丰富的地被颜色是识别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元素,单一绿色物种丰富度高的草坪并不受人们喜爱;相比于无植被的街道与广场,受访者更倾向于选择有植被的街道与广场.2)受访者的感知偏好及复愈性呈正相关,同时与实际物种丰富度相比,对生物多样性的偏好及心理复愈更多取决于对其的感知.3)不同的实验设计形式对研究结果有明显差异,相比于被试间或被试内设计,两者的组合设计可以更好地避免遗留和需求效应.旨在明确城市居民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偏好及复愈性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今后以生物多样性为导向的城市绿地规划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方法.

    风景园林城市绿地物种丰富度色彩多样性景观认知偏好心理复愈

    防旱排涝,漕灌兼顾:水利史视野下关中农业景观的变迁与展望

    解铭威周慧荻陈耸王向荣...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中地区旱涝共存,先民兴修水利,发展传统农业景观,然而这种地域特征正在消失.基于水利史研究视角,结合风景园林与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分析了关中水利建设和农业景观变迁的关系.介绍了关中水利建设的背景,回顾了水利建设的历史沿革,并概括为2个高峰6个阶段;从灌溉、防灾、漕运与城市供水4个方面分析水利对农业景观的影响,进而总结先民为开发农业采取的水环境措施,即以水定农、引水防旱、疏水排涝和用水有度,之后为农业景观的保护提出建议.关中形成了独特的"防旱排涝"水利建设目标和"漕灌兼顾"的水资源分配方式,体现了适应自然的传统智慧,为西北干旱区农业景观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风景园林农业景观水利国土景观关中

    移动的谢公墩:事件型文化景观的流动性研究

    傅文武
    13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谢公墩是南京一处著名的文化景观,它在历史中发生了多次迁移,面貌十分复杂,现有研究较少且缺乏系统性.首先,通过历史分析展示了谢公墩作为一个以事件为核心的文化景观的重要历史意义;其次,揭示出南京有争议的5处谢公墩并通过辨析将视角聚焦于3处,包括冶城山谢公墩、半山园谢公墩和百步坡谢公墩,通过文献、绘画、舆图、照片等资料相互参照的方式揭示其形成机理和空间区位;再次,通过对历史上与谢公墩有关的诗词展开分析整理,展现出人们对谢公墩区位认知变化的大致过程,并通过历史事件的对应探讨其转变背后可能的内在原因;最后,简要介绍了3个谢公墩受城市建设影响而几近消失的现状.南京谢公墩的景观迁移反映出了事件型文化景观所具有的时空流动性,而其背后依托的往往是叙事的流动性,这种叙事的流动性具有中国特色,因此如何理解并运用这种流动性对中国风景园林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风景园林谢公墩文化景观景观迁移流动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