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月刊

1006-6586

winter_wy@126.com;wenbin7548@163.com

010-51905307

100035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2号成铭大厦C座602室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Journal China Medical Device Information
查看更多>>本刊本着满足临床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和医疗设备科研开发工作需要的宗旨,传播国内外最新医疗器械科技、市场及政策法规信息,以促进我国医疗器械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微创内固定技术对胫骨骨折患者功能、疗效及安全性影响研究

    林志兵
    9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微创内固定技术对胫骨骨折患者功能、疗效及安全性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78例胫骨骨折患者,采用1:1随机数字表法对其进行分组,每组患者39例;观察组采用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疼痛程度、骨折愈合情况、复位优良率和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疼痛评分均较高,且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周和1个月后,两组VAS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对照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和骨性愈合时间,观察组愈合时间更短(P<0.05);观察组功能优良率、HSS评分、膝伸屈ROM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胫骨骨折患者而言,对其使用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可以提升患者的内固定可靠性和临床安全性,缩短其骨折愈合时间,有效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微创内固定胫骨骨折疗效安全性

    疤痕电疗仪配合持续被动活动机治疗烧伤后期膝关节疤痕挛缩的效果观察

    王志莹蓝叔龙吴玲
    9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疤痕电疗仪配合持续被动活动机治疗烧伤后期膝关节疤痕挛缩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2023年5月本院60例烧伤后期膝关节疤痕挛缩患者,依据奇偶数抽签法进行分组,偶数为参照组(n=30,予以疤痕电疗仪治疗),奇数为实验组(n=30,予以疤痕电疗仪配合持续被动活动机治疗),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烧伤健康量表(BSHS-B量表).结果:实验组疗效与参照组相比较高(P<0.05);治疗前两组膝关节活动度、烧伤健康量表对比未体现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与参照组相比较高(P<0.05).结论:对烧伤后期膝关节疤痕挛缩患者予以疤痕电疗仪配合持续被动活动机治疗,可提升患者膝关节活动度,疗效较显著,有利于患者预后康复.

    烧伤膝关节疤痕挛缩疤痕电疗仪持续被动活动机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行血常规检验对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分析

    刘成信
    10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经血常规检验鉴别诊断时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价值.方法:本次研究时间设定为2022年1月~2022年12月,入组对象均为本院确诊的贫血患者100例纳入观察组,此外选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者100例纳入对照组,入院后均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展开血常规检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红细胞、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网织红细胞水平、红细胞分布宽度和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和地中海贫血患者进行比较,缺铁性贫血患者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较高,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较低(P<0.0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患者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展开血常规检验可实现准确鉴别,血常规相关检测指标有利于为两种疾病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实验依据.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常规检验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诊断效能

    核酸检测法与ELISA检测法对血液标本中丙肝病毒检测的对比分析

    黄锦婷王丽赵婷张蕊...
    104-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核酸检测法与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对血液标本中丙肝病毒检测的应用情况.方法:对1200例血液样本分别采用核酸检测、ELISA法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法检出阳性率以及对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断价值.结果:以HCV RN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丙型肝炎病毒检出阳性率为4.00%,其中联合检测检出阳性率3.92%,均高于核酸检测法的2.67%、ELISA法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检出价值均高于核酸检测法、ELISA检测法(P<0.05).结论:核酸检测法与ELISA检测法用于血液标本内丙肝病毒检测均有一定价值,其中核酸检测法检测阳性率略微高于ELISA检测法,但为了提高疾病筛查率,要联合以上方法共同测定.

    核酸检测法酶联免疫法血液标本丙肝病毒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增强磁共振成像在早期肝癌诊断中应用效能对比

    程飞
    10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与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早期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0月本院收治的86例疑似肝癌患者,均行MSCT灌注成像、DCE-MRI检查,并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肝癌检出率及诊断效能,并以Kappa检验验证不同方法诊断与金标准的一致性.结果:86例疑似患者金标准确诊45例,其中MSCT灌注成像检出44例,阳性率为97.78%(44/45);DCE-MRI检出40例,阳性率为88.89%(40/45);MSCT灌注成像诊断灵敏度、准确度高于DCE-MRI(P<0.05);Kappa检验显示,MSCT灌注成像诊断与金标准的Kappa值为0.930,一致性极高;DCE-MRI诊断与金标准的Kappa值为0.745,一致性尚可.结论:MSCT灌注成像在早期肝癌诊断中价值更高,可降低漏诊、误诊风险,实现早期精准治疗.

    肝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增强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

    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对比

    贾东广
    110-11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CT以及核磁共振(MRI)对于腔隙性脑梗死(LI)的诊断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8月入院诊断的93例LI患者.均行CT诊断以及MRI诊断,对比诊断效果.结果:MRI组的阳性检出率高于CT组,MRI组对于各病灶位置的检出率均高于CT组,对比数据有差异(P<0.05).MRI组对于发病<24h的病灶检出率高于CT组,对比数据有差异(P<0.05).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MRI组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均高于CT组,对比数据有差异(P<0.05).MRI组所检出的梗死直径大于CT组,病灶数量多于CT组,检出时间长于CT组,检查费用多于CT组,对比数据有差异(P<0.05).结论:MRI对于LI的检出率更高,能够判断病灶位置,于发病早期明确诊断该病,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但其检出时间较长,检查费用较高,因此具有局限性.在临床诊断中,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诊断方法,进而提高疾病诊断效率.

    腔隙性脑梗死CT核磁共振检查

    螺旋CT在颈椎病患者影像学诊断的效用价值

    杨舟王任棠谢云江
    11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在颈椎病患者影像学诊断的效用价值和三维重建后颈椎病不同分型的病理表现.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3年2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住院颈椎病患者170例为观察对象.其中80例行DR检查,90例行螺旋CT检查,比较两组的检查诊断结果,分析诊断价值,并对螺旋CT诊断明确的患者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进行病理分型.结果:螺旋CT对颈椎病的确诊率(98.88%)显著高于DR对颈椎病的确诊率(86.25%),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对螺旋CT诊断明确的89例患者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后得出病理分型为:神经根型38例(42.69%),脊髓型14例(15.73%)椎动脉型11例(11.23%),食管压迫型3例(3.37%),混合型23例(25.84%).结论:螺旋CT在颈椎病患者影像学诊断中较DR有更高的效用价值,对颈椎病不同分型病理状态有很好的展示能力,为临床医师的诊疗能够提供便捷、全面的指导.

    DR螺旋CT三维重建不同分型颈椎病病理表现

    磁共振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准确率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

    何银章黄清海王俊杰
    11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围绕缺血性脑血管病(CVD)患者,采用核磁共振(MRI)方法进行检查,评定其诊断准确率,分析其对术后不良反应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疑似CVD患者180例,开展核磁共振扫描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观察,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当作金标准,分析核磁共振对CVD诊断的效能,并探讨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用MRI对不同分类CVD进行扫描,均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MRI诊断CVD的特异度为78.13%,准确度88.06%,灵敏度91.18%.所有患者均基于MRI下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术后仅发生1例假性动脉瘤,1例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未有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CVD患者实施MRI检查,诊断准确率高,辅以治疗,可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缺血性脑血管病核磁共振准确率不良反应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和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对早期诊断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郑伟
    119-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和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在早期诊断急性脑梗塞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6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磁共振检查.其中,31例患者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31例患者采用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成像表现,并评估其对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和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均可有效显示急性脑梗塞的梗死灶.其中,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的表现更为清晰,能够更准确地显示梗死灶的边缘和周边水肿情况.在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方面比较,两种方法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和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均可用于早期诊断急性脑梗塞,其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的成像表现更为清晰,能够更准确地显示梗死灶的边缘和周边水肿情况.在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方面,两种方法的差异不显著.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早期诊断急性脑梗塞临床价值

    青少年急性髌骨外侧脱位后内侧髌股韧带损伤的MRI诊断分析

    张泳华秦成伟龙钰函
    12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青少年急性髌骨外侧脱位后内侧髌股韧带损伤的MRI诊断进行分析.方法:选取66例2022年8月~2023年8月于本院收治的急性髌骨外侧脱位后内侧髌股韧带损伤患者,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青少年组和成人组,各33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MRI检查,对比两组患者诊断情况.结果:两组完全撕裂、部分撕裂、韧带损伤程度、体部损伤,联合损伤等相关指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少年组髌骨侧损伤发生率为63.64%,股骨侧损伤发生率为27.27%,成人组髌骨侧损伤发生率为51.52%,股骨侧损伤发生率为39.39%,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青少年急性髌骨外侧脱位后内侧髌股韧带损伤,经MRI诊断结果显示,患者主要Ⅱ、Ⅲ级损伤为主,完全撕裂发生率高于部分撕裂发生率,损伤部位主要集中于髌骨侧,这对患者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青少年急性髌骨外侧脱位内侧髌股韧带损伤MRI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