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疗前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疗前沿
中国医疗前沿

张静波

半月刊

1673-5552

zgylqy@163.com

010-67011577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民族园路2号丰宝恒大厦4030室

中国医疗前沿/Journal National Medical Frontiers of China
查看更多>>本刊以坚持创新、坚守前沿为办刊宗旨,秉承专业精神和开放态度,为读者提供最权威的政策解读、最深度的新闻事件分析、最具操作性的经营管理案例以及最前沿的技术动态,立志迅速成长为中国医疗行业最领先的主流媒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王运杰韩大正葛相栓贾月如...
    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临床常规指标建立慢性肝炎肝纤维化预测模型,寻找肝穿活检的非创性替代手段。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208例慢性肝炎患者的临床常规指标与肝组织活检结果(S0-S1为轻度肝纤维化,S2-S4为明显肝纤维化)的关系,建立肝纤维化诊断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敏感性、特异性等验证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⑴血清透明质酸(HA, OR=1.027,95%CI:1.016-1.039)、血小板(PLT,OR=0.961,95%CI:0.946-0.977)和血清白蛋白(ALB,OR=0.834,95%CI:0.759-0.915)是预测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独立指标。⑵诊断模型:预报概率(PS2-S4)=曲线下面积(0.877)大于HA(0.769)、PLT(0.738)和ALB(0.734)三个单独指标的任一指标。PS2-S4、HA、PLT和ALB预测明显肝纤维化的敏感性分别是0.807、0.807、0.726和0.578,特异性分别是0.781、0.671、0.685和0.822。结论 HA、PLT和ALB是诊断慢性肝纤维化的非创伤性指标,以此3个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能较准确地区分轻度肝纤维化和明显肝纤维化。。⑶模型的ROC

    肝炎慢性肝纤维化诊断

    两种三尖瓣环成形术的近期临床效果评价

    褚银平高奇英张羽崔少鹏...
    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功能性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患者行人工环成形术和De Vega成形术后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行三尖瓣环成形术65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De Vega成形组(De Vega组)30例,人工环成形组(人工环组)35例。对所有患者在不同随访时间点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术后三尖瓣的反流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近期手术疗效。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随访0.5-2.6年。术后心功能分级均较术前改善2-3级;术后6个月,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和肺动脉收缩压均比术前降低(P<0.05),成形环组术后2年肺动脉收缩压仍有下降趋势(P<0.05)。成形环组术后6个月三尖瓣反流轻度以下者为100%,术后1年、2年未见三尖瓣反流加重病例;De Vega组术后6个月、1年、2年三尖瓣反流轻度以下者分别为83.3%、94.5%和88.9%,三尖瓣中度反流者分别为16.7%、4.5%和11.1%,无重度反流病例。结论应用三尖瓣成形环行三尖瓣环成形术,其近期效果优于De Vega成形术,但其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三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环成形术人工瓣环成形术DeVega成形术

    156例儿童医院感染性腹泻病原学分析

    陈凤钦翁绳凤卓铃
    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我院医院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ID)致病菌的分布,为院内ID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0年1-12月156例院内ID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常规检查,细菌培养,并采用免疫胶体金标法检测轮状病毒(Rotavirus,RV)抗原;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诺如病毒(Norovirus,NV)核酸,星状病毒核酸及肠腺病毒核酸。结果156例患儿细菌感染10例(占6.4%),真菌感染5例(占3.2%),检出RV阳性74例(占47.4%),NV阳性24例(占15.4%),星状病毒阳性2例(1.3%),肠腺病毒阳性6例(3.8%);RV和NV病毒院内感染阳性率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RV及N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NV在不同季节的发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院内ID病毒多于细菌,病毒中轮状病毒占首位,应根据病原菌分布情况积极采取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医院ID发病率。

    小儿感染性腹泻病原分析

    氯化钴诱发缺氧对ECV-304细胞中HIF-1α的影响

    章倩倩王丽京
    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氯化钴(CoCl2)诱发缺氧对ECV-304内皮细胞低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及细胞定位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CoCl2对HIF-1α表达的影响,并通过免疫荧光方法检测HIF-1α在ECV-304细胞系中的表达,并观察CoCl2对HIF-1α细胞定位的影响。结果 ECV-304内皮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在细胞质表达,CoCl2诱发缺氧可上调细胞中HIF-1α的表达,并且促进HIF-1α入核。结论 CoCl2诱发缺氧可上调具有内皮细胞特性的ECV-304细胞中HIF-1α的表达及入核。

    CoCl2内皮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

    HLA-DRB1、DQB1多态性与直肠癌化疗前后血常规指标变化的关联

    佟凤芝侯艺王娜刘辉...
    1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直肠癌患者在化疗前和化疗结束时的血常规检验指标的变化以及其与HLA-DRB1、DQB1多态性的关联,以期找到直肠癌化疗副损伤的相关的基因。方法选取78例直肠癌患者,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检测其HLA-DRB1、DQB1的多态性。同时检测直肠癌患者化疗前和化疗结束时的血常规检验指标,包括:WBC、RBC、HGB、PLT、NEUT#、LYM#等。结果 HLA-DRB1*07有可能是化疗对RBC损伤的抵抗基因;HLA-DRB1*08有可能是化疗对LYM#损伤的敏感基因;HLA-DRB1*09有可能是化疗对RBC、HGB损伤的抵抗基因;HLA-DRB1*12有可能是化疗对RBC、HGB损伤的抵抗基因;HLA-DQB1*02有可能是化疗对RBC、HGB损伤的抵抗基因;HLA-DQB1*05有可能是化疗对HGB损伤的抵抗基因,同时HLA-DQB1*05也可能是化疗对NEUT#损伤的敏感基因;HLA-DQB1*07有可能是化疗对RBC、HGB损伤的抵抗基因。结论 HLA可能是肿瘤化疗副损伤的标志性基因。

    HLA-DRB1DQB1直肠癌化疗副损伤检验指标

    200例AIDS初次患者眼部并发症筛查分析

    苏明梁振家许详芳冯萍...
    1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调查广西防城港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初诊时眼部病变的发生情况,分析其眼部病变的主要因素,为防治AIDS眼部并发症造成的视力损害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6月-2012年5月间我院AIDS初诊患者200例进行筛查,查裸眼远视力和最佳矫正远视力,采用裂隙灯进行眼前节检查,用眼底镜或眼底照相进行眼后节检查。对录入数据按中国盲及低视力损害标准(1987年)分级,并分析盲和低视力的原因。结果200例AIDS初诊患者中,有96例发现眼部病变,总发病率48%。初次检查眼部病变96例中,诉视力改变者41例。眼部病变主要有眼底微血管病变占50%、眼部感染占36.45%、神经性眼部病变占8.33%、眼部肿块占1.04%、继发性青光眼占4.16%。眼部病变在CD4+T细胞计数≤50个/μl的患者中的发病率71.43%,CD4+T细胞计数>50个/μl的患者中的发病率28.44%。结论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发生率高,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对视力损害最大,尤其是CD4+T细胞计数≤50个/μl的患者中视力危害更大,建议AIDS初诊患者进行常规眼部筛查,对提高AIDS患者生活质量有现实意义。

    AIDS初诊患者眼部并发症致盲性眼病

    中药防治肠源性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焦二莉王凌峰孟昭彦郭彦伟...
    1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源性真菌感染是一种机会性感染,是目前临床上重要的并发症之一。传统的中草药不仅具有抑制和杀灭真菌的作用,还对保护肠道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具有很好的作用,在肠源性真菌感染的治疗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药肠源性真菌感染进展

    危重患者应激性高血糖胰岛素治疗研究进展

    徐志伟
    1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激性高血糖在危重患者中普遍存在,对患者临床与预后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目前对高血糖的治疗方式主要为强化胰岛素治疗,但是因为胰岛素治疗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时间较为短暂,取得临床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就强化胰岛素治疗进行阐述并对应激性高血糖控制进行深入研究,望对危重患者应激性高血糖胰岛素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应激性高血糖危重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

    环孢素A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OMgp表达的影响

    陈荣生王长昇许卫红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环孢素(CsA)对急性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组织中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糖蛋白(OMg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单纯椎板切除对照组(A组)、急性脊髓损伤组(B组)和急性脊髓损伤后CsA治疗组(C组),C组在损伤后早期从尾静脉注射CsA治疗。对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行BBB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状况;分别在术后1、3、7、14d处死各组大鼠,分别取受损节段脊髓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PCR)方法观察OMgpmRNA的表达。结果 B、C组大鼠在损伤后各个时间点后肢运动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B、C组各个时间点OMgp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A组(P<0.05),7d时最高;C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表达量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OMgp显著升高,早期应用CsA对OMgp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脊髓损伤环孢素AOMgp大鼠

    反义P-PNA对SPC-A-1凋亡作用的表达

    谷勇胡东霞胡晖
    22-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反义肽核酸(phosphono sense peptide nucleic acid,P-PNA)对肺癌SPC-A-1凋亡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肺癌细胞株(SPC-A-1)培养,待细胞为对数生长期时,传代培养30例标本,分为P-PNA组、脂质体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例,转染前后用RT-PCR,流式细胞仪检测,分别检测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转染后P-PNA的端粒酶活性水平有所下降,ATP的浓度明显降低,空白对照组与脂质体组无明显的变化(P<0.05)。P-PNA组肺癌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P-PNA在载体运载下,可以进入SPC-A-1细胞线粒体中,通过影响端粒酶的活性阻碍编码基因的转录,进而影响肺癌细胞的合成并诱导其凋亡。

    肺癌反义P-PNA端粒酶转录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