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王汉中

双月刊

1007-9084

ylxb@public.wh.hb.cn

027-86813823

430062

湖北武昌徐东二路2号油料所内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Oil Crop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的主要内容是油菜、花生、大豆、芝麻、向日葵及特用油料作物遗传育种、栽培生理、作物营养、品种资源、植物保护、生化测试、加工利用等有关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和综述评论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利用单壁碳纳米管介导植物瞬时遗传转化的研究

    刘晶慧姚晓青罗军玲吴刚...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验证单壁碳纳米管(SWNT)介导的新型的植物遗传转化方法的有效性,利用羧基化的单壁碳纳米管(COOH-SWNT)为原材料,构建了聚乙烯亚胺(PEI)修饰的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复合物(PEI-SWNT),探索验证PEI-SWNT复合物对外源基因的结合比例以及保护作用,使用PEI-SWNT复合物将RED以及UBQ10-EGFP等荧光质粒转化到油菜的原生质体和烟草叶片中.结果表明,PEI-SWNT纳米材料成功与外源目的基因结合,并对外源目的基因进行保护,使其免于核酸酶的降解,PEI-SWNT携带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可以成功地在受体细胞内进行基因表达.

    油菜烟草遗传转化单壁碳纳米管聚乙烯亚胺单壁碳纳米管复合物(PEI-SWNT)植物基因工程

    播种期降水偏多对油菜重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何泽威丁晓雨徐劲松叶鹏...
    9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播种期降水偏多对油菜产量的影响,选用10个国家区试高产优质油菜新品种,分析正常年份(2019/2020)与降水偏多年份(2020/2021)在长江中游11个生态点的重要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和抗性,评估2020/2021年减产原因.通过正常年份与渍害年份逐月降雨量、温度等气象数据变化与产量与农艺性状变化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即使在正常排灌情况下,灾害年份油菜产量显著下降,播种期平均推迟11.5 d,生育期缩短11.2 d,产量和产油量分别极显著下降21.8%和23.2%.其中油菜株高、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收获密度分别下降9.2%、21.1%和6%,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含油量、芥酸、硫苷、千粒重、角粒数、菌核病病指等性状变化不显著.回归分析表明,10月降雨大幅增加、形成渍害是减产的直接原因,而次生灾害如降雨导致播期推迟、秋季气温偏低和冬季降水减少导致的间接影响更大,对减产的贡献分别达到25.4%、50.5%和33%.对10个品种的产量和产油量分析,耐渍品种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正常年份产量、耐渍指数和含油量等指标,其中H1951、越优577、9zyYP12等品种正常年份产油量比对照增产11%~16.5%,灾害年份比对照增产5.4%~18.4%,生产上在做好开沟降渍的同时,抢播早播并增加密度可有效提高产量,有利于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

    甘蓝型油菜降雨量渍害温度减产农艺性状

    花生种子受低温胁迫后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研究

    刘燕孔洁袁洁刘璇...
    10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生收获期易受低温胁迫,为研究低温胁迫对不同成熟度花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以青花7号花生品种为材料,以十成熟(完熟)未受低温胁迫的种子为对照(CK),研究了九成熟2℃低温胁迫(T1)、九成熟-1℃低温胁迫(T2)、十成熟2℃低温胁迫(T3)和十成熟-1℃低温胁迫(T4)处理下种子萌发幼苗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干物质积累和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低温处理的种子萌发后幼苗Fv/Fm受到抑制,且种子成熟度越低,受低温胁迫的影响越明显;出苗后10~18 d,T1和T2处理幼苗地上部干物质重均显著低于CK,各低温处理下幼苗地下部干物质重与CK均无明显差异,但在22~26 d均显著高于CK;各处理下GA3、ZR、IAA和ABA含量随幼苗生长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各取样时期的内源激素含量因胁迫温度和成熟度不同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出苗后10 d,T1-T4处理下萌发幼苗的(IAA+GA3+ZR)/ABA比值较CK分别降低12.82%、25.64%、25.64%和38.46%,而出苗后26 d,较CK分别提升47.62%、42.11%、60%和46.34%;温度对GA3、ZR、ABA和(IAA+ GA3+ZR)/ABA比值影响极显著,对Fv/Fm值影响显著,成熟度对GA3和ZR影响极显著;(IAA+GA3+ZR)/ABA比值与幼苗干物质积累呈较强正相关,与根冠比和Fv/Fm呈现负相关.基于本研究,建议在低温冷害多发区,花生应在充分成熟后收获,以避免低温胁迫造成种子质量下降和幼苗生长受限.

    花生低温胁迫种子成熟度干物质量Fv/Fm内源激素

    单粒精播对花生干物质累积及根冠结构的影响

    刘俊华杨吉顺吴正锋郑永美...
    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花生单粒精播增产机理,大田条件下,以花育22为供试花生品种,以双粒穴播(DS)为对照,研究了单粒精播(SS)对花生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冠层结构和根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生育前期单株和群体干物质重单粒精播和双粒穴播差异不显著,而生育中后期显著高于双粒穴播,结荚期叶面积系数单粒精播显著高于双粒穴播.从结荚期不同冠层结构来看,冠层上、中、下层叶面积系数单粒精播分别比双粒穴播高23.03%、9.34%、86.43%,单株和群体冠层叶片和茎干重单粒精播均显著高于双粒穴播,从冠层不同部位叶片和茎干重占总干重的比例来看,单粒精播冠层下部叶片和茎干重比例高;单株和群体总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高于双粒穴播,且中下层根系占比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根干重与中下层的叶片干重、下层的茎干重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与双粒播相比,单粒精播花生植株冠层中下部发育健壮且根系大分布深是其增产的重要原因.单粒精播促根扩冠,是花生节本增产的一种有效途径.

    花生单粒精播干物质积累冠层根系

    不同施氮水平对黑钙土花生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赵跃吕永超陈小姝李美君...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黑钙土花生适宜施氮量,本研究以吉花25为试验材料,共设置6个氮肥水平,分别为施用纯氮0、112.5(传统施肥,N1)、90(减氮20%)、79.5(减氮30%)、159(增氮40%)、225 kg/hm2(增氮100%),研究了氮肥对花生碳氮代谢相关酶的活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会提高硝酸还原酶(NR)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但过量施用氮肥会抑制NR、GS、GDH、SS和SPS活性.各施氮处理产量均高于对照,在传统施肥的基础上减氮施肥20%(施氮量90 kg/hm2)时,花生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增产9.21%,相较于传统施肥增产1.57%,说明减氮20%即可既满足花生生长发育的氮肥需求,同时又能保证叶片中碳氮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增强了花生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的能力,并通过降低单株秕果数和单株单果数,提高单株双果数、百果重和百仁重,最终提高花生产量.

    花生氮肥水平产量品质碳氮代谢酶

    不同气象条件对高油酸花生产量的影响

    胡延岭杨海棠李盼于沐...
    12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河南、山东等5个花生主要产区培育的19个高油酸花生新品种为材料,于2019年~2021年连续3年在郑州种植,采集3年间花生关键生育期(6月~9月)的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和旬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结合各个品种的产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品种对于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敏感程度不同,冀花16、冀花11对开花下针期的温度和日照时数比较敏感,该时期的异常高温会致使其产量明显下降.中花413、中花412和花育917的产量与旬降水量成显著负相关,耐涝程度较差.对品种的稳定性分析表明,开农1768、南充1704、冀农16、开选016、花育961、郑农花25、郑农花23、冀农11、花育633和1508G等10个高油酸品种为年际间稳定性较好的品种,研究结论为高油酸品种的培育及深入利用提供了指导.

    花生高油酸气象条件产量

    甘肃中部干旱地区油用亚麻氮磷钾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

    李云祥冯玉磊常逢虎卢军帅...
    13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连续5年在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开展油用亚麻氮磷钾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田间试验研究得出:当地油用亚麻相对产量<50%(极低)、[50%~60%)(低)、[60%~70%)(较低)、[70%~80%)(中)、[80%~90%)(较高)、≥90%(高)6个肥力等级下相对应的土壤氮、磷、钾养分丰缺指标为全氮<0.38、[0.38~0.53)、[0.53~0.75)、[0.75~1.05)、[1.05~1.48)、≥1.48 g·kg-1;有效磷(P)<4.6、[4.6~7.8)、[7.8~13.1)、[13.1~22.1)、[22.1~37.3)、≥37.3 mg·kg-1;速效钾(K)<91.0、[91.0~117.3)、[117.3~151.1)、[151.1~194.7)、[194.7~250.9)、≥250.9 mg·kg-1;并提出了各肥力等级对应的推荐施N量分别为>130、(115~130]、(105~115]、(95~105]、(75~95]、≤75 kg·hm-2;施P2O5量分别为>110、(95~110]、(80~95]、(65~80]、(50~65]、≤50 kg·hm-2;施K2O量分别为>70、(60~70]、(50~60]、(40~50]、(35~40]、≤35 kg·hm-2.长期土壤养分监测表明,自1983年至今,当地油用亚麻产区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全氮含量略有下降,速效钾含量则下降明显.从试验所得丰缺指标亦看出,目前当地土壤氮、磷素养分含量仍处于较低水平,而钾素养分含量虽仍处于较高水平,但与以往相比却呈明显下降趋势,表明当地油用亚麻生产中既要重施氮肥,增施磷肥,还要适当补施钾肥.

    干旱地区亚麻土壤氮磷钾丰缺指标施肥指标

    氮肥运筹对旱地胡麻氮代谢及氮肥利用的调控效应

    景娜高玉红张巧霞文明...
    143-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提高西北旱区胡麻氮肥利用效率,降低化肥投入量,采用田间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不施氮为对照,研究了3个施氮水平(N1:60 kg·hm-2;N2:120 kg·hm-2;N3:180 kg·hm-2)和3个施肥时期(T1:全部基施;T2:2/3基施+1/3现蕾初期追施;T3:1/3基施+1/3分茎初期追施+1/3现蕾初期追施)互作对旱地胡麻氮代谢及氮肥利用率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随氮肥施用量增加,胡麻叶片氮代谢酶活性、氮素积累、氮素转运及籽粒产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胡麻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则呈降低的趋势.从同一氮肥水平不同施肥时期来看,上述指标均表现为T2处理最高.氮肥综合运筹表现为N2T2处理的胡麻氮代谢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和氮素积累量分别较传统模式(N3T1)显著提高.其中,硝酸还原酶提高14.21%~34.93%,亚硝酸还原酶提高18.66%~29.27%,谷氨酰胺合成酶提高14.92%~55.82%,氮素积累量提高10.63%~36.74%;较不施氮对照分别显著提高22.75%~54.84%、23.62%~69.81%、43.61%~78.09%和23.33%~57.88%.籽粒产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花前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在N2T2处理较高,分别较其它处理平均提高14.35%、4.20%%、28.45%和17.37%.相关分析表明,胡麻氮素积累量与氮代谢酶活性、氮素转运、籽粒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120 kg·hm-2氮肥按2/3基施+1/3现蕾初期追施可显著提高胡麻氮代谢酶活性和氮肥利用效率,可作为实现旱地胡麻高效生产的氮肥运筹模式.

    胡麻氮肥运筹氮代谢酶活性氮素积累氮肥利用率

    轮作模式对旱地胡麻光合生理特性及其产量的影响

    王海娣高玉红吴兵剡斌...
    155-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不同轮作模式及茬口对胡麻光合生理参数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12-2020年的田间长期定位试验,以胡麻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胡麻→胡麻→胡麻→胡麻(FFFF)、胡麻→小麦→马铃薯→胡麻(FWPF)、胡麻→马铃薯→胡麻→小麦(FPFW)、胡麻→胡麻→小麦→马铃薯(FFWP)、胡麻→小麦→胡麻→马铃薯(FWFP)和胡麻→小麦→马铃薯→小麦(FWPW)6种不同轮作模式下作物茬口、胡麻种植频率及连作年限对西北旱作区胡麻叶面积指数、SPAD值、光合势、净同化速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优化旱作农业区胡麻种植制度和明确胡麻高产的光合生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与连作相比,轮作处理下胡麻叶面积指数、SPAD值和光合势分别显著提高了8.11%~86.49%、3.54%~42.86%和10.38%~76.58%,小麦茬和马铃薯茬较胡麻茬显著提高,25%和50%频率较100%频率显著提高,且随连作年限缩短而增加,而净同化速率上升的趋势在现蕾期后逐渐显现.此外,轮作改善了胡麻光合特性,净光合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8.26%~106.00%和20.77%~51.84%(盛花期(F)WPF处理除外).成熟期轮作处理下胡麻籽粒产量、非籽粒产量与总生物产量较连作分别显著增加了29.89%~109.59%,44.60%~111.90%和38.98%~111.01%,四年连作分别较两年连作显著降低了23.01%,30.85%和28.05%,且随茬口的更换、胡麻种植频率的降低而增加.相关性分析发现,胡麻地上部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二者与现蕾期和盛花期胡麻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均为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胞间CO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盛花期相关系数大于现蕾期.综上表明,轮作有利于为胡麻创造良好的个体和群体光合作用能力,维持生育中后期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从而提高胡麻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其中,胡麻→小麦→马铃薯→小麦为最佳轮作模式.

    胡麻轮作茬口频率光合生理参数产量

    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SC7和SC15株系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牛景萍杨彩妮赵晋忠陈钰涛...
    166-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引起的病害是危害大豆生产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解析大豆抗病遗传机制能为利用大豆抗病品种防治该病害奠定基础.本研究选用193份种质资源,分别接种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7和SC15后进行抗感表型鉴定,结合656977个SNP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定位,结果表明与SC7抗性显著相关位点有一个,位于15号染色体;与SC15抗性显著相关位点有10个,分别位于2、3、4、5、9、12、14、17和19号染色体.这些位点均为新的抗病位点.此外,本研究参考Williams82.a2基因组找出每个抗病位点上下游各50 kb内的基因,利用基因组核苷酸多态性信息,将有SNP落点的基因作为最可能参与抗SMV的候选基因并进行qRT-PCR,分析发现,基因Glyma.02g163300、Glyma.19g027200和Glyma.19g057700可能参与了大豆对SC15的抗性.本研究结果将为大豆抗病种质培育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

    大豆大豆花叶病毒病抗病基因关联分析候选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