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王汉中

双月刊

1007-9084

ylxb@public.wh.hb.cn

027-86813823

430062

湖北武昌徐东二路2号油料所内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Oil Crop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的主要内容是油菜、花生、大豆、芝麻、向日葵及特用油料作物遗传育种、栽培生理、作物营养、品种资源、植物保护、生化测试、加工利用等有关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和综述评论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花生高产攻关实收单产12982kg/hm2技术分析

    张佳蕾王建国李元高杨佃卿...
    443-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挖掘花生高产潜力,示范带动大面积单产提升,自2013年开始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花生栽培与生理生态创新团队连续组织高产攻关,产量相继突破实收单产11 250 kg/hm2、11 700 kg/hm2、12 000 kg/hm2,其中2023年最高产达到12 982 kg/hm2.本文从栽培技术、气候条件、产量构成等方面分析了高产纪录产生原因,并对投入、产出进行了比较.栽培技术方面,集成应用了单粒精播、全程可控施肥、生物菌剂耦合、三防三促调控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通过充分发挥单株生产潜力、构建高质量群体来实现高产,为下一步单产突破13 500 kg/hm2提供技术支撑.

    花生高产攻关单粒精播群体质量

    不同密度单粒精播对花生开花动态及结实特性的影响

    梁晓艳付娆李佳佳衣葵花...
    450-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密度单粒精播对花生开花动态及结实特性的影响,以普通大花生品种花育25为材料,在行距相同的条件下设置4个处理,包括单粒播分别为株距9 cm、12 cm和15 cm,折合播种密度分别为27.8万株·hm-2(S9)、20.8万株·hm-2(S12)和16.7万株 hm-2(S15)3个处理,和双粒播27.8万株·hm-2(D18,穴距18 cm)1个处理,研究不同密度单粒精播对花生开花习性、果针形成、荚果发育动态、结实范围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双粒播相比,不同密度单粒播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花生早开花、多开花,增加有效果针数,促进荚果发育,低密度条件下,效果最为显著;从群体指标看,20.8万株·hm-2的单粒精播模式下,花生开花数、有效果针数、结果数最多,荚果体积最大,荚果饱满度高,产量水平最高.不同密度单粒精播改变了花生的结实范围和荚果空间分布,密度降低,结实范围增加,但不同处理荚果干重(95%以上)仍主要分布在半径6.0 cm以内的空间范围内,密度20.8万株·hm-2(株距12.0 cm)的单粒精播条件下,结实范围与半株距接近,更有利于群体间荚果的均匀分布.

    花生单粒精播密度开花动态结实特性

    不同地力水平下花生适宜种植模式和种植密度研究

    刘珂珂李元高王建国王佳伟...
    460-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因地制宜提高花生单产,筛选不同地力水平下花生适宜的种植模式和种植密度,在高产和中低产地力水平下,以花育60(HY60)为材料,设置单粒精播(SS)和双粒穴播(DS)两种种植模式12个种植密度,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调查花生农艺性状和产量.结果表明:在高地力水平的板泉,适当降低密度有利于获得高产,种植模式为SS12且密度为20.0万~22.0万穴/hm2(包括SS2-75和SS12-80,即单粒精播、穴距12 cm、垄宽75或80 cm)时,植株生长健壮,干物质积累量高且向荚果的分配率较高,分配率为58.67%~59.07%;表明结果数多、饱果率高、较高的生物积累量和较高的经济系数,最终使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其中处理SS12-75和SS12-80的荚果产量较产量最低处理DS16-75(双粒穴播、穴距16 cm、垄宽75)分别高17.36%和18.98%,较各处理平均产量分别高5.49%和6.94%.在低地力水平的涝坡,土壤养分不足,植株发育不良,结果数少,饱果率低,单株生产潜力低.该条件下产量最高的种植模式为DS18-70(双粒穴播、穴距18 cm、垄宽70 cm),但密度较低的SS10-70(单粒精播,穴距10cm,垄宽70 cm)在用种量减少11.1%的情况下,产量仅比DS18-70低2.48%,净荚果产量低1.99%;表明生产上可选择DS18-70和SS10-70这两种模式.综上,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缓解株间竞争,建议通过缩垄距扩株距的方式进行种植.

    花生地力单粒精播双粒穴播密度农艺性状产量

    气吸式花生穴播器播种监测系统设计与试验

    张春艳王岩杨茹莎张宁宁...
    469-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花生膜上精量播种单粒率低、播种质量不稳定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对射式红外光纤传感器的气吸式花生穴播器播种监测系统,采用STM32F407VGT6单片机与编码器,收集速度脉冲信号、播种时间间隔信息,实现对播种单粒率、漏播率、重播率等播种质量信息的实时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当传感器安装距离为3.1 mm,安装角度为3.2°时,播种监测精度最优,此时单粒监测精度为95.98%,漏播监测精度为95.91%,重播监测精度为93.28%;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当穴播器作业速度在3~5 km/h范围内时,单粒监测精度大于95%,漏播监测精度大于91%,重播监测精度大于9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3~5 km/h作业速度内,单粒监测精度大于93%,漏播监测精度大于90%,重播监测精度大于88%.该气吸式花生穴播器播种监测系统能够满足花生播种过程播种质量实时监测的需求,为实际播种作业提供数据参考,保证播种全过程较高的播种质量.

    实时监测花生气吸式红外光纤传感器

    花生连作土壤土层置换式深翻犁的设计与试验

    张宁宁康建明张春艳王小瑜...
    47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花生连作导致花生减产的问题,设计研制了土层置换式深翻犁.重点对土层置换式深翻犁的翻转机构进行机械设计和运动分析,对犁体曲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受力分析.为验证土层置换式深翻犁的作业性能,以犁铧安装角、耕宽、作业速度为试验因素,以耕深变异系数、植被残茬覆盖率和翻垡率为性能评价指标,进行三因素二次旋转正交组合田间预试验,得到各因素的响应曲面模型,分析了各因素对性能的影响,并以耕深变异系数最低、植被残茬覆盖率最高和翻垡率最高为目标对各因素进行优化.最优结果为:犁铧安装角为25.58°、耕宽为526.01 mm、作业速度为5.82 km/h时,耕深变异系数为3.35%、植被残差覆盖率为93.95%、翻垡率为94.39%.以最优结果为基础,对作业速度设置5个梯度进行田间验证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层置换式深翻犁以最优犁铧安装角、耕宽作业时,各个速度梯度下耕深变异系数均小于4%、残茬覆盖率均大于90%、翻垡率均大于90%,满足翻转犁作业质量要求.连续两年应用土层置换式深翻犁对连作花生地进行增产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022年花生产量比对照组增产21.2%,2023年增产16.9%,增产效果显著.本研究可为连作花生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技术支持.

    花生连作土层置换深翻犁增产

    垄上交错种植密度对花生群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孙日丹赫思聪李美君赵跃...
    489-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构建高产花生群体模式,根据花生品种类型调整垄上交错单粒种植模式下的合理种植密度.以半匍匐型花生品种扶余四粒红和直立型花生品种吉花17为材料,研究垄上交错单粒种植密度对花生植株性状、群体结构变化及产量的影响.共设置6个种植密度M1(23.85万株/hm2)、M2(20.84万株/hm2)、M3(18.52万株/hm2)、M4(16.66万株/hm2)、M5(13.89万株/hm2)、M6(11.91万株/hm2),以双粒播种(23.85万株/hm2)为对照(CK).对不同种植密度下各花生品种的植株性状、SPAD值、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性状等进行测定.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两品种主茎高和侧枝长逐渐增高,半匍匐型花生品种四粒红在M6密度下的主茎高和侧枝长最高,直立型花生品种吉花17会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而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M5密度下的主茎高和侧枝长最高.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两品种在结荚期和成熟期的SPAD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四粒红成熟期M4、M5、M6处理的地上和地下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K.吉花17在生育后期M4处理下的地上和地下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较CK有显著提升,成熟期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55.35%、23.31%.此外,随着密度的降低,四粒红的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单株饱果数、百果质量和单株荚果产量均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千克果数各密度处理低于CK;吉花17的产量整体上呈下降的趋势,单株饱果数、单株荚果产量均呈上升趋势,千克果数各处理均小于CK.垄上交错+单粒播种种植模式相对于双粒种植模式可以增加花生株高、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同时提高了产量.应用垄上交错种植时,应根据花生品种类型选择适宜的播种密度,半匍匐型花生品种以M4密度最佳,直立型花生品种以M2密度最佳.

    花生垄上交错单粒种植模式单粒精播种植密度直立型半匍匐型

    不同储藏方式对花生种子萌发的影响

    张俊崔亚男张朋磊张曼...
    498-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不同储藏方式对花生萌发的影响,以高油酸花生品种豫花37号和开农1715、高油花生品种远杂9102和豫花9326为试验材料,选用不同储藏温度和包装方式,研究不同储藏方式对种子发芽能力、氧化程度、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类型、储藏温度和包装方式均对花生种子的耐储性有显著影响,较高的油酸含量、低温和自封袋储藏条件,可有效减缓种子氧化进程,维持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在相对较高水平,从而保证种子活力及发芽能力.相较常温储藏,低温储藏可较好地保持种子活力,低温储藏39个月后,四品种平均发芽率在82%以上,而常温储藏四品种平均发芽率不足32%;包装方式以自封袋优于塑料袋优于网袋,低温储藏39月后,自封袋、塑料袋、网袋发芽率分别保持在85%、83%、80%左右,常温储藏39月后,自封袋、塑料袋、网袋发芽率仅38%、33%、24%左右;高油酸花生品种比普通花生品种更耐储藏,储藏39个月后,两高油酸品种的平均发芽率可保持75%以上,而两普通花生品种的平均发芽率则不足40%.就花生类型而言,高油酸花生的耐储性要优于普通花生,且如果降低环境温度,增加包装的密封程度,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种子的储藏后的活性.

    储藏方式花生发芽生理活性

    秸秆还田方式与播种深度对夏直播花生苗期植株生理特性的影响

    朱荣昱赵蒙杰姚云凤董元杰...
    507-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播种深度及不同小麦秸秆还田方式对花生苗期生理特性、光合性能以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设置小麦-花生周年定位试验,花生季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小麦秸秆还田方式,包括翻耕还田、旋耕还田、免耕覆盖;裂区为花生品种,试验选用大花生品种山花108与小花生品种山花106;裂裂区为播种深度,2021年设置3 cm、5 cm、9 cm、15 cm,2022年设置3 cm、6 cm、9 cm.结果表明,在相同秸秆还田方式下,两品种均表现为适当浅播(即播深3 cm、6 cm)显著提高了植株根系活力,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两品种根系活力均呈现翻耕>旋耕>免耕的趋势,说明翻耕还田更利于花生苗期根系发育;在翻耕还田与旋耕还田方式下,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都随播种深度呈随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两品种均在适当浅播条件下叶绿素含量、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较高;翻耕还田和旋耕还田相比免耕还田提高了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不同还田方式下,两品种主茎高、主茎长均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的趋势,在翻耕与旋耕条件下,两品种均在适当浅播条件下壮苗指数最高,在秸秆翻耕还田条件下配合适宜播深有利于形成壮苗.因此,秸秆翻耕还田处理有利于提高花生根系活力、光合性能以及壮苗指数,在此条件下大粒型花生与小粒型花生的适宜播深分别为5~6 cm与3 cm.

    花生秸秆还田播种深度生理特性

    鲜食花生‖鲜食玉米高值化生产技术

    南镇武孟维伟张佳蕾郭峰...
    518-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玉米花生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基础上,利用鲜食玉米生育期短、鲜食花生提前收获的特点,创新发展了鲜食花生‖鲜食玉米高值化生产技术,该技术在黄淮地区可以实现鲜食花生‖鲜食玉米一年两季种植.本文通过分析该技术在适宜模式、品种和机械的选择以及抢墒播种、水肥管理、病虫草防控、旺长调控、收获与储运等环节的关键要点,及其主要优势和应用前景,以期为该技术在粮油主产区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鲜食花生鲜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值化

    盐碱地花生棉花等幅间作对花生光合特性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戴良香姜常松袁光徐扬...
    524-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充分利用盐碱地土地及温光热资源,明确盐碱地花生/棉花等幅间作种植模式下,不同垄行位置对花生光合产物积累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提高盐碱地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在田间条件下,采用花生/棉花6∶4等幅间作周年轮作高效种植模式,研究花生带不同垄行位置对其光合产物积累、光照强度、叶绿素荧光特性等的影响及产量和效益的变化.结果表明:(1)盐碱地花生/棉花等幅间作种植模式较花生单作可显著增加花生主茎高、侧枝长、功能叶片非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NPQ),显著降低生物量、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叶面积系数(LAI)、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产量明显降低;间作棉花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和产量均明显提高,间作系统综合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间作系统中花生带两边垄行(IP1、IP3)、单作花生和单作棉花的冠层光照强度峰值均出现在12:00,但中间垄行(IP2)花生冠层辐射强度峰值滞后到14:00,且间作花生带两边垄行冠层光照度显著低于花生单作处理.(3)间作系统中,花生花针期后垄行位置对光合效率的影响显著,中间垄行SPAD、LAI和NPQ值均显著高于两边垄行,而两边垄行间无明显差异;但Pn、气孔导度(Gs)和Tr受试点和垄行位置影响显著,其中东营市试点花生各生育期的各垄行位置间均无显著差异,而高唐县试点间作花生功能叶Pn、Gs和Tr均显著低于单作处理,且间作处理的IP2垄行显著高于IP1、IP3两边垄行.(4)两试点间作棉花和花生产量低于其单作处理,但综合效益较传统植棉收益分别提高11.94%(东营)和27.08%(高唐),间作系统土地当量比大于1.02.

    盐碱地花生/棉花间作农艺性状光合特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