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张卫明

双月刊

1006-9690

yszw2009@163.com,yszy@co-plant.com

025-85472153,025-85281405

210042

江苏省南京市蒋王庙街4号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Journal Chinese Wild Plant Resources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刊登有关野生植物资源分布,加工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及新产品,引种栽培,经济介绍等方面的论文。主要读者对象为农、林、食品、轻化工、医药等领域科研教学及生产决策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干鲜2种马齿苋多糖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与吸湿保湿性能研究

    毛子俊王金兰张树军赵英楠...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对比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干、鲜马齿苋多糖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征、吸湿性、保湿性、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热水法提取干马齿苋多糖(DCPOP),榨汁法提取鲜马齿苋多糖(FCPOP).对提取后的多糖进行水分、灰分、pH、粘度等理化性质研究;采用三股螺旋结构分析、紫外光谱扫描、I2-KI反应、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热重(TG)分析、电镜扫描法等方法比较两种多糖的结构特征;比较其吸湿性、保湿性、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DCPOP的水分含量7.82%,灰分含量6.87%,pH 6.08,粘度4.92 mPa‧s,不具有三股螺旋结构,基本不含核酸和蛋白质,具有更低的分支和更短的侧链,并且可能存在淀粉或具有淀粉支链,热分解温度为260℃左右,具有吸湿性及良好的保湿性,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FCPOP的水分含量8.11%,灰分含量8.64%,pH 6.69,粘度3.12 mPa‧s,具有三股螺旋结构,基本不含核酸和蛋白质,存在较长侧链和较多分支,不存在淀粉,热分解温度为255℃左右,具有吸湿性及良好的保湿性,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结论:直接榨汁醇沉获得的鲜马齿苋多糖综合性能优于干马齿苋多糖,在护肤品、保健品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马齿苋多糖理化性质吸湿保湿抗氧化活性

    秦岭龙胆中龙胆苦苷的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急性肝损伤活性研究

    许海燕彭修娟侯敏娜陈衍斌...
    11-1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结合响应面法优化秦岭龙胆中龙胆苦苷(GGA)的提取工艺,并对其抗急性肝损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以龙胆苦苷为评价指标,考察超声频率、提取时间、料液比对GGA提取率的影响,旨在确定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肝脏重量.结果:GGA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频率91 kHz、提取时间23 min、料液比1:22,此工艺下的提取率达到0.328%,与预测值0.344%接近.与模型组比较,秦岭龙胆的高、中、低剂量组均可明显抑制小鼠血清中ALT、AST的升高(P<0.05),降低肝脏MDA含量,增强SOD活性(P<0.05).结论:响应面法可用于GGA的提取工艺优化,此条件下秦岭龙胆提取物具有抗急性肝损伤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也可为秦岭龙胆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秦岭龙胆响应面法龙胆苦苷提取工艺急性肝损伤

    吴茱萸治疗腹泻的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舒抒林美君余静况刚...
    1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吴茱萸治疗腹泻的作用机制并预测其质量标志物.方法:通过多个数据库检索和筛选,获取吴茱萸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腹泻相关的疾病基因.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结合Cytoscape软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以识别关键靶点.借助Metascape平台,对PPI网络的基因功能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进一步采用AutoDock软件,对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之间的结合能力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最终结合"质量标志物-靶点-通路"网络,筛选并预测吴茱萸治疗腹泻的潜在质量标志物.结果:筛选出吴茱萸中24种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对应141个作用靶点与腹泻相关.通过网络拓扑分析后获得肿瘤蛋白p53(TP53)、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转录因子AP-1(JUN)、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等24个核心靶点.GO和KEGG分析显示吴茱萸可能通过参与癌症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多条通路在治疗腹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分子对接和"质量标志物-靶点-通路"网络,筛选出槲皮素、β-谷甾醇作为吴茱萸治疗腹泻的质量标志物.结论:吴茱萸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治疗腹泻的作用,槲皮素、β-谷甾醇可以作为吴茱萸治疗腹泻的质量标志物,该结果进一步完善了吴茱萸的质量评价和控制体系.

    吴茱萸腹泻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质量标志物

    福建省珍稀药材重楼品质分析

    陈永滨汤行昊张娟郑孝勇...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考察和评价闽产重楼的药材品质.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样品收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重楼皂苷Ⅰ、Ⅱ、Ⅵ、Ⅶ的含量.结果:闽产重楼有效成分以重楼皂苷Ⅶ为主,重楼皂苷Ⅰ、Ⅱ和Ⅵ为辅;7个产区中建瓯玉山种植的重楼有效成分含量最高,仙游菜溪的最低,合格率为71.43%;3~8年生重楼根茎有效成分累积总量在1.038~24.035 g范围内,以8年生累积总量最大,闽产重楼适宜采收年限可确定为8年;当年生长区段有效成分分别是去年、往年的1.47倍、1.83倍,往年的低于药典限量要求;不同大小重楼根茎有效成分与规格等级不完全成正比,仅凭根茎个体大小不足以评定药材商品等级.结论:重楼皂苷质量受产地、生长年限、生长区段和根茎大小的影响,闽产重楼品质良好、质量稳定.

    重楼甾体皂苷含量测量质量评价

    蒙中杂交沙棘选育及其果实品质综合评价

    陈晓娜赵纳祺刘湘杰张帅...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5份沙棘种质资源的综合品质进行差异性分析,为进一步深入开发利用优质沙棘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蒙中杂交沙棘无性系QQHE-19-02、QQHE-19-04、QQHE-19-06和QQHE-19-08为研究对象,以深秋红品种为对照,从植株长势、果实形态、果实质量、果实颜色及果实品质等方面,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计算果实品质综合得分并排序.结果:(1)QQHE-19-02的树体长势偏弱,株高为213.33 cm,冠幅为131.67 cm,明显低于其他4份沙棘种质资源,QQHE-19-04、QQHE-19-06、QQHE-19-08与深秋红长势差异不明显;(2)5份沙棘资源的果实形状有所差异,QQHE-19-06的果实基本为圆球形,而QQHE-19-02、QQHE-19-04和QQHE-19-08的果实为长圆形,深秋红果实为圆柱形;(3)5份沙棘种质资源15项果实性状指标变异系数分布在8.17%~32.14%之间,其中,果实内在品质指标的变异系数分布范围最广,处于8.85%~32.14%之间,说明果实品质性状多样性相对丰富;(4)沙棘果实的纵径和横径对百果重产生影响显著(P<0.05),果实质量与糖酸含量相关关系均显著(P<0.05),而维生素E则相对独立,与其他指标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结论:5份沙棘资源在试验地均能正常生长,生态适应性较强.5份沙棘资源表现由好到差顺序依次为:QQHE-19-06>QQHE-19-08>QQHE-19-04>深秋红>QQHE-19-02.

    植株长势果实性状沙棘杂交育种综合评价

    富硒黄山贡菊多糖的超滤分离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李可杜冬生钟鸿姣陈润泽...
    44-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超滤膜分离对富硒黄山贡菊多糖的影响及不同分子量组分多糖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差异.方法:采用超滤法将富硒黄山贡菊多糖分为100 kDa+多糖和100 kDa-多糖两组分,利用抗氧化实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清除能力和总还原力)和细胞炎症实验(NO试剂盒和RT-qPCR法)检测超滤前后多糖的抗氧化能力和抗炎症活性.结果:未超滤多糖(粗多糖)和100 kDa-多糖抗氧化活性优于100 kDa+多糖;粗多糖与超滤处理多糖均对IL-1β、IL-6和TNF-α分泌具有抑制效果,多糖浓度为50µg/mL时,超滤后多糖组分对IL-6和TNF-α分泌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结论:超滤后100 kDa-多糖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100 kDa+多糖能显著减少LPS诱导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

    富硒黄山贡菊多糖超滤抗氧化抗炎症

    UPLC法测定蒲公英不同用药部位中3种活性成分含量

    张含李文静林宇包亚男...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蒲公英药材不同用药部位(全株、茎、叶)中羽扇豆醇、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萜醇3种成分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方法(UPLC),并比较差异.方法:采用WATERS T3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0.4%磷酸水溶液(A)-乙腈(B),3%A-97%B等度洗脱,柱温为25℃,流速为0.3 mL·min-1,进样量为10µL,检测波长为200 nm.结果:3种成分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24 h)试验的RSD均小于2.0%(n=6),平均回收率大于97.11%,RSD<1.92%.10批样品结果显示不同产地蒲公英不同部位中3种萜类成分含量有所差异,安徽亳州产地全草中的羽扇豆醇和蒲公英甾醇含量最高,蒲公英萜醇在齐齐哈尔产地叶中含量最高.结论:该方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可为蒲公英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蒲公英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羽扇豆醇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萜醇

    不同光质对乌天麻抽薹特性的影响

    王世敏杨顺强胡志芳刘健君...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光质对乌天麻抽薹特性的影响.方法:设置红、黄、绿、蓝、紫等5种不同LED光质对乌天麻进行处理,以黑暗处理为对照,测定不同光质对乌天麻抽薹后花茎、开花、蒴果、种子以及种胚的影响,并采用多目标决策法对各光质的综合效应进行评估.结果:黄光显著促进了乌天麻花茎的生长速率,达5.14 cm/d,并促使蒴果膨大(长 × 宽达18.38 mm×7.98 mm);红光显著延长了花的凋谢期,为10.1 d,同时增加了蒴果数量(52.50个)和单果重(339.07 mg);绿光导致开花数量减少至42.0朵,裂果时间缩短至18.8 d;蓝光和紫光均显著提高了种子的长度,分别达875.13μm和878.68μm,其中蓝光还促进了种胚宽度,达89.46μm;黄、蓝、紫3种光质均显著提升了种子的生活力,分别为95.18%、94.88%和96.48%,并有效降低了种子的败育率,分别为2.32%、2.18%和2.45%.多目标决策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不同光质对乌天麻抽薹特性的总体影响由优到劣依次为蓝光>黄光>红光>紫光>黑暗>绿光.结论:光质对乌天麻抽薹特性具有显著影响,蓝光为乌天麻抽薹时期的最佳光质,可为乌天麻的仿野生栽培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乌天麻光质抽薹多目标决策法种子

    基于SSR标记的江苏地区乌桕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隋德宗张夷凡王保松徐立安...
    65-7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江苏沿海造林所需乌桕(Sapium sebiferum)树种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方法:以江苏省内5个地区天然群体的146个个体为对象,选用14对SSR引物进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基于乌桕转录组序列搜索SSR位点并设计引物,筛选出47对扩增特异性较好的SSR标记(78.33%),仅有8对引物检测到多态性产物,多态性扩增比例为13.33%.结合已公布的6对多态性SSR标记,使用14对引物对146个样本共检测出78个多态性位点,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6726;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827;Nei基因多样度平均为0.4748;Shannon指数平均为1.1541,筛选出的14对SSR引物具有丰富的多态性.5个群体中遗传距离为0.0387~0.5193,遗传相似度为0.5950~0.9621,基因流(Nm)平均为0.836.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占比76.97%,23.03%的变异来自群体间.赣榆大吴山(W)群体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说明该地的乌桕群体与其他地区群体有着不同来源.结论:赣榆大吴山的乌桕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并有着独特的遗传背景,应对其进行充分保护及合理利用.

    乌桕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

    黔产野生槲蕨内生菌群多样性及功能挖掘

    张翔宇陈晓芳柳敏周茂嫦...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黔产槲蕨内生菌多样性,为利用有益菌群提高栽培效益提供依据.方法:以黔产野生槲蕨块茎为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内生菌群落多样性、网络关系、功能预测分析.结果:6个区域槲蕨样本共聚类到真菌39个纲下的646属,细菌104个纲下的1007属;真菌共有OTU为49个,细菌共有OTU为1093个;主要优势真菌为座囊菌纲、粪壳菌纲、散囊菌纲等,优势细菌为放线菌纲、变形菌纲等;网络分析揭示大部分内生菌属之间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槲蕨内生真菌中腐生营养型菌属有24属,共生营养型有20属,病理营养型有9属,病理-腐生营养型有4属,病理-共生营养型仅1属;内生细菌中各表型最高占比分别为需氧型KL(86.34%)、厌氧型CS(7.73%)、移动元件ZA(55.96%)、兼性厌氧WD(22.12%)、生物膜形成NY(22.36%)、革兰氏阴性NY(55.41%)、革兰氏阳性KL(75.75%)、潜在致病性ZA(70.16%)、胁迫耐受WD(29.69%);菌群中的Dactylonectria通常为根腐病致病菌,贪噬菌属可能通过与根际环境互作维持槲蕨根系正常发育,鞘氨醇单胞菌可能通过固氮、溶解磷酸盐、产生植物生长激素等从而提供槲蕨生长所需营养物质促进正常生长.结论:槲蕨有益内生菌群对于维持其正常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可研究利用这些有益菌群提高槲蕨栽培成活率.

    槲蕨内生菌多样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