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师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师杂志
中国医师杂志

朱建华

月刊

1008-1372

zgyszz@163.com

0731-84470811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30号

中国医师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Physician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湖南省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医学学术类科技期刊,开设栏目有专家论坛、专题论著、诊疗经验、病例报告、物理诊断与临床、药物与临床、检验与临床、综述等。现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AJ)、《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已被《万方数据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等数据库全文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药物相关非快眼动睡眠期过度眼动的临床和电生理特征分析

    李敏袁娜王晓丽刘永红...
    1483-1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7例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药物相关非快眼动(NREM)睡眠期过度眼动的临床和电生理特征。方法 总结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睡眠中心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7例SSRI药物相关NREM睡眠期过度眼动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资料。结果 7例患者年龄10~76(中位数34)岁,4例为女性。4例患者诊断为焦虑抑郁状态,3例患者诊断为发作性睡病(其中1例患者共病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4例患者应用舍曲林,1例患者应用氟西汀,1例患者应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1例患者应用盐酸帕罗西汀,所有患者均检测到SSRI药物相关NREM睡眠期过度眼动,表现为慢速眼球运动和快速眼球运动共存,1期眼动密度大于2期眼动密度。所有患者均存在睡眠结构紊乱,NREM 1期睡眠比例增多,大量微觉醒。结论 SSRI药物应用期间部分患者存在特征性NREM睡眠期异常眼动,多发生于NREM 1期和2期睡眠,需注意与正常快速眼动(REM)期睡眠相鉴别。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多导睡眠监测非快速眼动睡眠期

    山茱萸新苷介导NF-κB/NLRP3通路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陈凯立王婷罗智浩
    1488-1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山茱萸新苷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10 mg/kg)、山茱萸新苷低剂量组(12。5 mg/kg)、山茱萸新苷中剂量组(25 mg/kg)和山茱萸新苷高剂量组(50 mg/kg),每组15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模型。尾静脉注射药物干预,术后24 h取大鼠血清及回肠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小肠黏膜病理损伤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黏膜屏障通透性标志物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及小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水平;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示踪法检测肠黏膜通透性;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肠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p-NF-κB p65、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和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黏膜结构缺失,绒毛缩短,炎症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山茱萸新苷中、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大鼠肠黏膜结构相对完整,绒毛排列紧密,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而山茱萸新苷低剂量组大鼠肠黏膜结构、绒毛排列、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学改善不明显。模型组大鼠血清I-FABP、DAO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肠黏膜sIgA水平低于假手术组(P<0。05)。山茱萸新苷中、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大鼠血清I-FABP、DAO水平低于模型组(均P<0。05),肠黏膜sIgA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而山茱萸新苷低剂量组大鼠血清I-FABP、DAO和肠黏膜sIgA水平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FITC-Dextran含量高于假手术组(P<0。05);山茱萸新苷中、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大鼠血清FITC-Dextran含量少于模型组(均P<0。05),而山茱萸新苷低剂量组大鼠血清FITC-Dextran含量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IL-6和IL-18水平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山茱萸新苷中、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大鼠血清IL-1 β、TNF-α、IL-6和IL-18水平低于模型组(均P<0。05),而山茱萸新苷低剂量组大鼠各指标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大鼠小肠组织p-NF-κB p65/NF-κB p65、NLRP3和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山茱萸新苷中、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大鼠小肠组织p-NF-κB p65/NF-κB p65、NLRP3和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而山茱萸新苷低剂量组各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山茱萸新苷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具有一定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NLRP3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脓毒症山茱萸新苷肠黏膜NF-κB/NLRP3信号通路

    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PLR、NLR与短期预后的关系

    赵廷易黄仁春蒲燕赵定学...
    1495-1498,15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预测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汉中市中心医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80例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6个月内患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n=37)、预后良好组(n=143)。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中性粒细胞(NEU)、血小板(PLT)、淋巴细胞(LYM)、PLR、NLR水平预测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60岁、脑卒中史、处于暴露环境下时间>8 h占比以及NEU、PLR、NLR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LT、LYM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60岁、脑卒中史、处于暴露环境下时间>8h、PLT、LYM、NEU、PLR、NLR水平是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经ROC曲线分析,PLT、LYM、NEU、PLR、NLR预测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短期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4、0。702、0。720、0。889、0。801。结论 年龄、脑卒中史、处于暴露环境下时间、PLT、LYM、NEU、PLR、NLR水平均是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当PLR、NLR水平升高将增加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短期预后不良风险。

    一氧化碳中毒血小板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预后

    AGGF1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刘少平梁群卫银芝聂磊...
    1499-15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检测具有G-patch和FHA结构域1的血管生成因子(AGGF1)在肝细胞癌(HCC)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HCC血管生成和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黄石市中心医院和湖北省肿瘤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手术治疗的原发性HCC患者共90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检测90例HCC患者癌组织中AGGF1、CD34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MVD),随访HCC患者三年。分析AGGF1与血清血管生成素-2(Ang-2)含量、MVD及临床病理参数、术后预后的关系。结果 HCC癌组织中AGGF1表达阳性率和相对表达量、MVD值均显著高于相应癌旁组织(均P<0。05);癌组织中AGGF1相对表达量与MVD值呈正相关(r=0。716)。AGGF1阳性患者血清Ang-2含量、MVD均显著高于AGGF1阴性患者(均P<0。01)。HCC癌组织中AGGF1表达量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大小、中国肝癌分期方案(CNLC)分期、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术后复发转移显著相关(均P<0。01)。Kaplan-Meier分析显示AGGF1高表达患者术后2、3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患者(均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CNLC分期、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AGGF1表达、术后复发转移是HCC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AGGF1高表达可促进HCC血管生成,与其侵袭转移、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可成为HCC临床预后的潜在评价指标。

    癌,肝细胞AGGF1血管生成肿瘤浸润肿瘤转移

    列线图分析下颌阻生智牙拔除术后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损伤的风险模型

    祁海龙马蓉付建军
    1504-15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列线图分析下颌阻生智牙拔除术后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损伤的风险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3年11月在宝鸡市中医医院接受下颌阻生智牙拔除术患者193例的临床资料,术后3个月,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损伤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分析下颌阻生智牙拔除术后发生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损伤的影响因素,构建并验证下颌阻生智牙拔除术后发生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损伤的风险模型。结果 术后3个月,193例患者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损伤发生率为12。95%(25/193)。发生组(n=25)年龄≥25岁、性别为女性、阻生深度为低位阻生、关系分类为Class Ⅲ类、下牙槽管(IAC)偏移、阻生牙与IAC的方向关系为Ⅱ~Ⅲ类、阻生牙与IAC的接触关系为Ⅱ~Ⅲ级占比高于未发生组(n=168)(均P<0。05)。年龄(OR=5。280,95%CI:1。856~15。025)、阻生深度(OR=5。766,95%CI:2。026~16。407)、阻生牙与 IAC 的方向关系(OR=4。504,95%CI:1。583~12。816)、阻生牙与 IAC 的接触关系(OR=3。991,95%CI:1。403~11。356)为下颌阻生智牙拔除术后发生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损伤的影响因素(均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下颌阻生智牙拔除术后发生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损伤的灵敏度为88。00%,特异度为91。07%,曲线下面积为0。906(95%CI:0。748~0。959)。结论 基于年龄、阻生深度、阻生牙与IAC的方向关系、阻生牙与IAC的接触关系构建下颌阻生智牙拔除术后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损伤风险模型,有助于早期评估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损伤风险。

    拔牙下颌阻生智牙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损伤风险模型

    miR-137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

    黄宏超熊新华刘桂芳魏文峰...
    1509-1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iR-137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9月在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就诊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50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糖代谢正常且无妊娠并发症的健康孕妇5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两组miR-137基因rs1625579位点多态性,同时比较两组孕妇临床资料差异,分析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miR-137基因rs1625579位点GT+GG基因型、等位基因G频率分别为13。20%和7。00%,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miR-137基因型GT+GG孕妇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别为(7。92±0。81)mmol/L、(19。92±3。10)mmol/L和6。60±1。02,明显高于基因型TT孕妇(均P<0。05),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为188。84±43。34,明显低于基因型TT孕妇(P<0。05)。观察组孕前BMI、孕期每周平均增重分别为(23。81±1。92)kg/m2和(445。50±35。65)g,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有糖尿病家族史比例为8。6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和孕期每周平均增重是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发生与miR-137基因多态性无明显相关性,而与孕前BMI和孕期每周平均增重有关;较其他miR-137基因型患者,GT+GG患者更易发生血糖异常情况。

    糖尿病,妊娠miR-137多态性,单核苷酸疾病遗传易感性

    CRP/PA联合nCD64指数评估儿童支原体肺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

    高慧萍尹娇张琳
    1514-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C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比值(CRP/PA)联合中性粒细胞CD64(nCD64)指数评估儿童支原体肺炎(MPP)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常州市妇幼保健院2023年3月至12月间收治的98例MP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症患儿(60例)和重症患儿(38例)。患儿均行常规治疗,7 d后根据预后结局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72例)与预后不良组(26例)。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儿的CRP/PA、nCD64指数,分析其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比较不同预后结局患儿临床相关资料,分析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CRP/PA、nCD64指数对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重症患儿 CRP/PA[(1。05±0。21)vs(0。77±0。15)]、nCD64 指数[(4。11±0。82)vs(2。96±0。59)]均高于轻症患儿(均P<0。05)。Pearson分析显示,CRP/PA、nCD64指数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均呈正相关(r=0。587、0。574,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不良组年龄[(4。81±0。96)岁vs(6。67±1。33)岁]小于预后良好组,病情严重程度为重症占比[65。38%(17/26)vs 29。17%(21/72)]、合并并发症占比[46。15%(12/26)vs 18。06%(13/72)]、CRP/PA[(1。23±0。25)vs(0。74±0。15)]、nCD64 指数[(4。48±0。89)vs(3。02±0。61)]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均 P<0。05)。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病情严重程度(OR=4。251,95%CI:1。682~10。742)、CRP/PA(OR=3。857,95%CI:1。886~7。887)、nCD64 指数(OR=3。161,95%CI:1。382~7。228)是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均 P<0。05)。ROC曲线显示,CRP/PA、nCD64指数及二者联合预测患儿预后的灵敏度分别为76。90%、73。10%、88。50%,特异度分别为 73。60%、72。20%、90。30%,AUC 分别为 0。809、0。794、0。923(均 P<0。001)。结论 CRP/PA、nCD64指数与MPP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且是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临床通过联合检测CRP/PA、nCD64指数对患儿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肺炎,支原体C反应蛋白质前白蛋白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可溶性CD155、可溶性CD163与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关系

    付进杰马晓军申克明王晓阳...
    1519-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可溶性CD155(sCD155)、可溶性CD163(sCD163)与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DLBCL患者(DLBCL组)及12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sCD155、sCD163水平。根据DLBCL患者化疗效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治疗前后的血清sCD155、sCD163水平。比较不同血清sCD155、sCD163水平患者化疗的有效率。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血清sCD155、sCD163水平与DLBCL患者3年总体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DLBCL组治疗前血清sCD155、sCD16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本组126例DLBCL患者化疗有效率为69。8%(88/126),与有效组相比,无效组治疗前、后的血清sCD155、sCD163水平均更高(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有效组治疗后血清sCD155、sCD163水平均降低(均P<0。05)。sCD155、sCD163高水平组DLBCL患者有效率分别低于sCD155、sCD163低水平组(均P<0。05)。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sCD155、sCD163低水平组DLBCL患者的3年OS、PFS高于高水平组(均P<0。05)。高水平sCD155、sCD163均是影响DLBCL患者3年PFS、OS的独立风险因素(均P<0。05)。结论 DLBCL患者血清sCD155、sCD163水平异常升高,可降低化疗疗效并导致不良预后。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可溶性CD155可溶性CD163

    胸骨旁胸大肌肋间肌平面阻滞与竖脊肌平面阻滞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谭其莲张勇方兆晶王振红...
    1525-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胸骨旁胸大肌肋间肌平面(PIFP)阻滞与竖脊肌平面(ESP)阻滞应用于正中开胸心脏手术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择期行正中开胸心脏手术患者15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IFP阻滞组(P组)以及ESP阻滞组(E组),每组79例。麻醉手术前,P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PIFP阻滞,E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ESP阻滞,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12、18、24 h静息和活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记录患者术后自控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24 h舒芬太尼累计用量、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率;记录拔管时间、ICU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超声下穿刺针显像清晰度评分以及神经阻滞患者满意度。结果 两组术后6、12、18、24h静息VAS评分以及18、24 h活动V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组术后6、12 h活动VAS评分低于E组(均P<0。05);与E组相比,P组患者术后镇痛泵的首次按压时间明显更长(均P<0。05),补救镇痛率、术后24 h舒芬太尼累计用量及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更少(均P<0。05);两组患者拔管时间、1CU住院时间以及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E组比较,P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更短、超声下穿刺针显像清晰度评分更高并且患者满意度更高(均P<0。05)。结论 较之ESP阻滞,PIFP阻滞可为心脏手术患者提供更加良好的围手术期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且PIFP阻滞操作更简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麻醉,心脏手术神经传导阻滞胸大肌肋间肌平面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

    复合张口受限的多因素可疑困难气道患者气道确诊流程的临床应用

    周万华王晓菲荀泽敏
    1530-1534,1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复合张口受限的多因素可疑困难气道患者入手术室后行气道确诊并指导建立气道方案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3月至2023年5月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共21例依据LEMON气道评估法则评估为复合张口受限的可疑困难气道患者,并在入手术室后行通气能力评分、可视软镜直视气道评分、困难气道综合评分。确诊为非困难气道的患者为N组,确诊为困难气道的患者为D组,统计两组人数,所占比例,分析气道确诊过程、建立气道的方式、结果及建立气道过程中低通气发生的次数、插管的次数,建立气道时间等。结果 N组共15例患者,占比71。4%,确诊非困难气道后行静脉快诱导经鼻插管,插管均一次成功,所有患者插管过程中均未发生低通气;D组共6例患者,占比28。6%,确诊困难气道后,纯氧面罩辅助通气,待患者苏醒后行清醒经鼻气管插管,4例患者1次插管成功,2例患者2次插管成功,1例患者在通气能力评估过程中发生一次低通气;N组建立气道的时间(9。3±0。8)min,D组建立气道时间(20。0±2。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建立气道的时间为(12。0±5。0)min,清醒气管插管时间(12。0±0。7)min。N组患者对麻醉满意占比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七氟烷诱导和苏醒过程中的躁动。结论 复合张口受限的多因素可疑困难气道患者可以安全应用困难气道确诊流程;大部分此类患者并非真正的困难气道;此类患者应用困难气道确诊流程可以大幅减少非必要清醒气管插管;与直接选择清醒气管插管相比,遵循困难气道确诊流程不增加此类患者建立气道时间。

    张口受限多因素可疑困难气道气道确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