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师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师杂志
中国医师杂志

朱建华

月刊

1008-1372

zgyszz@163.com

0731-84470811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30号

中国医师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Physician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湖南省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医学学术类科技期刊,开设栏目有专家论坛、专题论著、诊疗经验、病例报告、物理诊断与临床、药物与临床、检验与临床、综述等。现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AJ)、《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已被《万方数据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等数据库全文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复方黄柏液联合牛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对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及免疫失衡的影响

    姚树兰杨纯丽林峥侯心怡...
    1251-1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复方黄柏液联合牛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对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FCAD)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及免疫失衡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50例FCA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50例,给予牛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治疗)、复方黄柏液组(50例,给予复方黄柏液治疗)和联合组(50例,牛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联合复方黄柏液治疗),对比三组患者免疫指标水平、皮肤屏障功能、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以及安全性评估情况。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92。00%(46/50)]高于常规组[76。00%(38/50)]与复方黄柏液组[72。00%(36/50)](均P<0。05)。治疗后,三组皮肤红斑量、经皮水分丢失(TEWL)均降低,且联合组皮肤红斑量、TEWL低于常规组与复方黄柏液组(均P<0。05)。治疗后,三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常规组与复方黄柏液组(均P<0。05)。治疗后,三组CD8+、IgE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与复方黄柏液组(均P<0。05);治疗后,三组CD4+以及CD4+/CD8+均较治疗前上升,且联合组高于常规组与复方黄柏液组(均P<0。05)。三组治疗期间血、尿常规均正常,且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结论 复方黄柏液联合牛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治疗FCAD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免疫失衡以及皮肤屏障功能。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方黄柏液

    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应用价值

    张彪孙勤丰周泉许晔峰...
    1254-1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角蛋白(CK)单克隆抗体AE1/AE3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直肠癌(CRC)淋巴结微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12月海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CRC患者,获取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淋巴结组织标本,经常规HE染色检测后区分阳性淋巴结和阴性淋巴结,对阴性淋巴结组织标本再进行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 76例CRC患者根治术后共获取1 461枚淋巴结组织标本,常规HE染色共检测到33例患者的110枚淋巴结转移,占比为43。42%(33/76)。经AE1/AE3免疫组化法对常规HE染色判定为"阴性淋巴结"的43例患者的1 351枚淋巴结组织标本行二次检测,发现16例患者的28枚淋巴结显示阳性细胞,淋巴结内微转移灶的检出率为37。21%(16/43)。CK(AE1/AE3)的表达与性别、分化程度和肿瘤部位有关(均P<0。05),而与年龄、肿瘤组织类型和微乳头浸润无关(均P>0。05)。TNM分期Ⅳ期的CRC患者淋巴结内微转移灶检出率(2/3)显著高于Ⅲ期(4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18,P=0。007)。AE1/AE3免疫组化法与常规HE染色法对CRC患者(Ⅱ期和Ⅲ期)淋巴结内微转移灶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28,P=0。038)。术后1年随访发现,复发、转移的CRC患者淋巴结CK(AE1/AE3)阳性率(1/8)高于未发生复发、转移的患者(5。89%,4/6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83,P=0。127)。结论 CK单克隆抗体AE1/AE3免疫组化法显著提高了CRC患者术后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能更为精准地进行临床病理分期,在治疗、预后判断中具有积极意义。

    结直肠肿瘤肿瘤微转移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

    产后卵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2例分析

    李玲吴纪芬刘彦平曹文红...
    1258-1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回顾病例资料及复习文献,提高产科医师对产后卵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识别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及2023年1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产后卵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诊疗经过,总结其临床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产后卵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产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因产后腹部不适就诊,可伴或不伴有发热,可有不同程度的感染诱因,B超结合CT检查确诊。结论 对于产后腹部不适且孕期有不同程度感染诱因的产妇,应重视盆腹腔的辅助检查以排除少见疾病。

    血栓性静脉炎卵巢疾病产后期

    神经酰胺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李艳珍陈涛邓益东蔡奔驰...
    1261-1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经酰胺(Cer)是由细胞的质膜鞘磷脂降解产生的第二信使,是正常细胞功能所必需的脂质介质,由鞘氨醇和不同链的脂肪酸组成,且受体广泛存在于红细胞、内皮细胞、胶质细胞、免疫细胞、神经细胞上,参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信号通路传导、免疫调节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多项研究证实Cer水平的增高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脂质代谢有关,神经酰胺评分可以作为评估心血管事件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的工具。但是Cer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方面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旨在阐述Cer的作用及其对AIS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影响。

    神经酰胺急性缺血性卒中

    胰腺癌中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的研究进展

    李佳成王拥卫
    1265-1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胰腺癌是一种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具有早期诊断率低、可行手术率低、治疗成功率低的特点,多数患者发现时即为晚期。由于其可行手术率低,化疗和免疫治疗为胰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但胰腺癌的细胞外基质(ECM)形成了特殊的物理和代谢屏障,降低了化疗和免疫治疗的效果。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是细胞外基质中的促肿瘤细胞,是新型的抗肿瘤干预靶点。然而由于缺乏特异性标记物,且CAF各亚型之间存在未知的差异,使得相关的临床实验受到阻碍。本文对CAF的起源和功能多样性进行综述,探讨CAF与胰腺癌的临床进展及治疗策略。

    胰腺肿瘤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

    miR-155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关系的研究进展

    段思涵刘红文章新
    1269-1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2型糖尿病初期骨代谢的生化指标可发生改变,患者骨质疏松及骨折的风险较正常人群明显增加。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疾病,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退化为特点,会导致骨脆性以及骨折易感性增加。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生机制为胰岛素抵抗,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与骨质疏松之间存在关联。微小RNA(miRNA)中的miR-155与胰岛素抵抗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目前有研究发现miR-155表达增加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而胰岛素抵抗是导致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潜在机制。然而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骨质疏松或骨折风险增加,但其骨密度值却仍正常甚至稍增高,故而,目前仅通过骨密度尚不能完全解释2型糖尿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机制。本文主要综述miR-155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关系的进展。

    糖尿病,2型骨质疏松miR-155

    抗凝相关脑出血重启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

    泮旭峰吴蓉柴海飞汪杰...
    1273-1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房颤、静脉血栓等疾病负担逐渐加重,抗凝治疗在预防上述患者缺血性卒中、肺栓塞等方面具有肯定意义。但老人跌倒事件、脑血管意外、车祸等导致颅内出血而引起的疾病状态时,抗凝治疗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在脑出血后是否重启抗凝及何时重启抗凝仍难以决断。虽然大多研究显示重启抗凝治疗可降低卒中风险且出血风险无显著升高,但多基于观察性研究,因此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研究以指导临床决策。本文综述重启抗凝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对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帮助。

    抗凝药脑出血重启抗凝

    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致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许颖佐满珍黄凤
    1277-1280,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种具有特殊嗜上皮性的微小无包膜环状双链DNA病毒,是女性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目前已发现200多种不同的HPV基因型。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阴道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密切相关,早期缺乏典型临床症状,严重危害女性健康。最新研究将HPV-DNA定量及HPV E6/E7基因检测作为HPV感染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价指标。现阶段,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HPV疫苗干预等。由于HPV具有复杂的免疫逃逸机制,传统治疗方法存在治疗周期长、复发率高、需多次手术的不足,且可能发生宫颈机能不全及流产等并发症。本研究就近年来宫颈高危型HPV致病机制与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乳头状瘤病毒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