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语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语文
中国语文

沈家煊

双月刊

0578-1949

010-85195373 65125849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中国语文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汉语语言专业学术性刊物。刊登汉语语言学通论、语言文字的现状和历史、语言应用和语文教学、实验语言学、数理语言学等方面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吴语返回义动词"回/转/归"的词汇替换和扩散模式

    李旭平翁汀汀
    131-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语返回义动词主要有"回""转"和"归"三种词汇形式.本文对这组返回义动词在吴语60个方言点的及物性和复杂谓词的用法进行考察,同时结合其历史演变,试图厘清三者在吴语中的地理分布、替换关系和扩散方式.从来源来看,"归"为早期通语词在吴语中的留存,"转"为唐宋之后兴起的南方汉语方言词,而"回"则是由临安官话借人,在杭州及其周边地区使用.从地理分布看,"回"和"转"在吴语区大致呈现互补状态:"回"主要以杭州为中心呈带状分布,"转"集中分布在"回"的南北两侧,两者构成地理语言学上典型的"A-B-A"分布模式,这是临安官话型词汇在北部吴语扩散的结果."归"虽以南部吴语婺州片和处衢片为核心使用区域,但仍旧散见于吴语各地,东至温州、定海等地,北至绍兴、上海,这都反映了"归"作为早期吴地的基本返回义动词的特点.进一步考察发现:1)吴语内部有"归"和"转"的叠置、"回"和"转"的叠置两种情况,但没有"回"和"归"的叠置;2)"回/转/归"除了独立做动词以外,也可以参与构词,构成"回转""V归""V转"等复合词.叠置形式和多种并存的构词类型在编码位移事件时往往有功能上的分化,这为三个返回义动词在吴地出现的先后顺序和地理分布特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返回词汇替换扩散

    "不折不扣"与"十足"的用法及其语义演变路径

    董正存
    14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代汉语中,"不折不扣"和"十足"既有表量的用法,也都能传达说话人的主观肯定评价.在表达说话人的主观评价时,既能突显体词性成分的属性,也能突显关系命题,两种用法的由来与量范畴密切相关."不折不扣"和"十足"具有相同的两条演变路径:1)量>量;2)量>质>情态.前一条路径主要由隐喻决定;后一条路径里,转喻与完形认知共同触发了"量>质"的演变,主观化则贯穿了整条路径的始终,为肯定认识情态用法的产生奠定重要基础."质"是由量范畴向情态范畴演变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后续研究应该加以重视.

    不折不扣十足情态

    "知道"的来源和成词途径

    丁喜霞张凯潞
    153-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词"知道"产生于唐代后期,是在"道"由"言说"义引申出"知晓"义后,通过并列构词法将同表"知晓"义的"知"和"道"复合而成的."知道"的成词是同义并列构词法的结果,而非源于动宾短语的词汇化."知道"的成词途径是"知动+道动(言说→知晓)一知道动",成词动因有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和并列构词法发展的促动作用,根本原因是语用和韵律的需求.讨论"知道"是源于词汇化还是来自构词法,有助于厘清汉语双音词来源问题的一些模糊认识、完善词汇化理论、促进汉语词汇史研究和历史语言学理论的建构.

    知道来源成词途径常用词汉语词汇史

    第二届儿童语言、语音获得与认知发展国际研讨会——"一带一路"与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征稿通知

    第二届儿童语言、语音获得与认知发展国际研讨会会务组
    167页

    语体视角下现代汉语"未"类否定凸显研究

    朱庆祥
    16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一般认为现代汉语最常用的否定副词是"不"和"没(有)".否定词"未"使用频率很低,古汉语使用"未"的地方在现代汉语中往往被"没(有)"替换.本文基于语体视角,认为不同语体的情况并不相同.现代法律语体和审计语体"未"类使用凸显,使用频率超过否定副词"没(有)"."未"类否定在法律语体和审计语体凸显,是语体功能驱动和"未"类特征适应,双方互动共同塑造的语法现象.

    语体篇章语法否定副词"未"凸显

    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第三届年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征集论文

    中国语言学会会议筹备组
    183页

    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征集论文

    中国语言学会秘书处
    183页

    关于汉语中的"自然焦点"和"尾焦点"

    黄瓒辉
    184-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讨论汉语中的"自然焦点"和"尾焦点".自然焦点是研究汉语焦点现象的论著中经常提及的一种焦点.本文首先指出"自然焦点"的判断语境"非对比性语境"的非单一性,并指出"自然"二字容易让人误解为是孤立语境下句子语义上的重点而非信息结构上的重点,提议用特征[±新]代替[±突显]来定义焦点.接着讨论了方式/描述性状中句中可能的信息焦点的位置,通过语义蕴涵/隐含分析状语和中心语之间不同的语义依附关系,指出语义上具有依附性的成分难以单独成为句子的已知信息;对于状中句,不能笼统地说其中可能的信息焦点位于哪个位置.本文最后指出汉语"尾焦点"特征作为一种倾向性特征是存在的,但是尾焦点存在一个"宽度"的问题.不能把尾焦点理解为仅指句子末端的成分.

    自然焦点尾焦点状中句语义依附焦点宽度

    粤北长江话的小称变调与古全浊唇、舌音在小称中的特殊表现

    李莉亚
    197-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粤北仁化县长江话有一个高升小称变调,古全浊声母在长江话单字音系统中今读逢塞音、塞擦音时一律送气,但在小称变调系统中古全浊唇、舌音今读塞音时却依声调的平仄分读不送气和送气两类.结合周边方言的一些相关语音现象,古全浊唇、舌音平声字在长江话小称变调系统中声母不送气属较早期读音形式,它们与古全浊唇、舌音平声字在单字音系统中声母读送气音的分化反映了长江话古全浊声母清化次序和清化方向的不平衡以及清化过程中极有可能存在的语言接触.古全浊唇、舌音在长江话中的清化应当晚于其他古全浊声母,平声的清化又晚于仄声."长江小称型"的发现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湘粤交界地带方言古全浊声母的演变类型和关系.

    长江话小称变调古全浊唇舌音清化次序和方向演变类型

    论闽语"厝"本字为"舍"

    曾南逸沈瑞清林诺舟
    207-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厝房子"是闽语的特征词,本文通过比较闽语里与"厝房子"韵母完全对应的"口垫"音,及二者读音与古音的对应关系,指出这两个词(或语素)可能分别来源于古汉语的"舍"和"藉".它们的特殊读音反映的是杩韵三等的一个早期层次*-io.明清福建文献显示,"厝房子"原本也被写作本字"舍",后来在书写上俗字"厝"逐渐取代了"舍".文章同时根据对应规律将Norman原始闽语*-io、*-o两韵,重新构拟为*-io、*-u、*-iu三韵.

    "厝""舍""藉"闽语祃韵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