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药物警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药物警戒
中国药物警戒

金少鸿

月刊

1672-8629

ywjj@cdr-adr.org.cn

010-85243729

100022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128号8层

中国药物警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ovigilance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布司他心脏毒性的风险信号挖掘与实验观察

    王雪丁雪丽鲁程锦陈思颖...
    1201-1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挖掘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的非布司他心脏不良事件,并结合实验观察,分析其风险特点,为降尿酸临床用药安全与警戒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美国FAERS数据库2004年第1季度至2021年第3季度有关非布司他心脏不良事件报告,挖掘其风险信号.在高尿酸血症状态大鼠模型中,设置非布司他高剂量(7.2 mg·kg-1)、低剂量(3.6 mg·kg-1)2个组,观察生化检测中尿酸水平及相关心脏指标和组织病理,在降尿酸条件下观察其心脏风险.结果 美国FAERS数据库中共得到非布司他5 001份不良反应报告、15 989例不良反应,其中涉及与心脏相关的不良事件共992例,显示18个心脏风险信号.非布司他心脏毒性较多涉及男性,年龄大多发生在65岁以上.动物实验观察高尿酸状态下给予非布司他后大鼠尿酸水平显著降低,说明其具有良好的降尿酸疗效;心脏指标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升高,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降低,且Masson染色显示非布司他组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蓝色胶原沉积明显.结论 临床使用非布司他治疗高尿酸血症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其心脏风险,针对临床不同人群合理选用非布司他.

    非布司他心脏毒性尿酸FAERS风险药物警戒

    中药复方防治乳腺癌化疗药心脏毒性的系统评价

    刘淑佳张晓朦陈思颖蔡海丽...
    1209-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乳腺癌患者化疗为切入,系统评价中药复方防治化疗药心脏毒性的处方应用与疗效,以期为中药防治心脏毒性提供参考.方法 在国内外期刊文献数据库中,收集自建库至2024年4月1日已公开发表中药复方对抗乳腺癌患者化疗心脏毒性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采用Excel表分析用药情形.采用RevMan 5.4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CTs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42项RCTs,共计受试者2 847例.试验组均在常规化疗用药基础上联用中药复方以对抗化疗药心脏毒性.与仅用化疗药的对照组对比,试验组显著降低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OR=0.23[95%CI(0.19,0.28),P<0.000 01],并且可提升左室射血分数MD=9.02[95%CI(6.45,11.60),P=0.000 1],还可降低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I的表达量.结论 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效用的中药复方在防治化疗药心脏毒性方面有着较好的优势,为化疗药心脏毒性的中药药物警戒奠定了基础.

    中药复方心脏毒性Meta分析乳腺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化学疗法药物警戒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非靶向代谢组学的吴茱萸心脏毒性研究

    殷晓阳张晓朦刘泽宇刘亚迪...
    1216-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用药历史悠久的吴茱萸为示例,探索其心脏毒性潜在作用机制,为其临床用药安全与风险防控提供警戒.方法 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吴茱萸作用于心脏的靶点通路,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探讨吴茱萸对心脏代谢通路的影响,分析其对心脏毒性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吴茱萸和心脏毒性的交集靶点有51个,其中包括TNF、IL-6、IL-1β、TP53、CASP3等核心靶点,涉及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信号通路;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出嘌呤代谢途径,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柠檬酸盐(TCA)循环途径等关键代谢通路.综合分析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与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提示吴茱萸引起的心脏毒性与能量代谢有关,可能通过干扰心肌细胞内TCA循环、嘌呤代谢以及蛋白质的合成分解引起心脏毒性.结论 吴茱萸的心脏毒性与影响心肌能量代谢密切相关,且由于其对心脏有双向作用,临床用药应注意用量、证候等,加强用药监护.

    吴茱萸心脏毒性药物警戒网络药理学非靶向代谢组学

    雷公藤心肝肾毒性的风险分析与机制探讨

    陈莉娟张晓朦高福君刘泽宇...
    1224-1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雷公藤为例分析其药源性心、肝、肾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发生特点与潜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收集从建库至2024年1月1日的中国知网中关于雷公藤导致心、肝、肾ADR/ADE临床个案报道,采用Apriori关联分析与决策树CART算法,分析其造成心、肝、肾毒性的原因.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GeneCards数据库等收集雷公藤所含化合物及心、肝、肾作用靶点,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其导致多脏器毒性的内在机制.结果 共收集到雷公藤导致心、肝、肾ADR/ADE 50例,其中累及2种及以上系统-器官20例,造成心、肝、肾毒性与服药剂量、疗程的关联性较强,与患者原患疾病亦有一定关联.筛选出雷公藤化合物51个,有效作用靶点153个.通过Venn图获得987个心、肝、肾毒性共同靶点,PPI网络和GO功能分析揭示了 TP53介导的细胞凋亡、AKT1及STAT3介导的炎症反应等过程可能与雷公藤的心、肝、肾多脏器毒性相关.结论 雷公藤造成多脏器毒性有着内在关联,有待深入研究,临床需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与疗程.

    雷公藤风险分析风险机制药物警戒

    英国认为现有证据暂不支持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与自杀、自我伤害意念和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英国MHRA网站
    1231页

    五子衍宗丸治疗少弱精子症的研究进展

    谭天阳唐田刘柘君白雪...
    1232-1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五子衍宗丸在治疗少弱精子症(OA)的临床效果和作用机制.方法 综述近3年来五子衍宗丸治疗少弱精子症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临床疗效、作用机制及药理学研究.结果 五子衍宗丸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改善精子质量和数量.主要机制包括抑制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调节内分泌功能、保护血睾屏障、改善线粒体功能等.此外,五子衍宗丸还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影响基因表达等途径发挥作用.临床研究证实了五子衍宗丸对少弱精子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探讨了其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的疗效.结论 五子衍宗丸在治疗少弱精子症方面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其确切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策略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五子衍宗丸少弱精子症男性不育精子质量精子活力精子数量

    淫羊藿及其主要活性成分改善男性不育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唐田谭天阳刘柘君白雪...
    1238-1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淫羊藿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在治疗男性不育症中的潜力,探讨其在中医药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通过系统文献回顾,分析淫羊藿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在改善精子生成、保护睾丸微环境、调节性激素水平、抗氧化应激及改善性功能障碍等方面的作用.结果 淫羊藿及其主要活性成分显示出通过调节关键信号通路和改善细胞凋亡来保护生殖细胞的潜力,同时在改善性功能障碍方面也显示出积极效果.结论 淫羊藿的活性成分在治疗男性不育症方面具一定的潜力,未来研究应进一步验证其临床疗效,以促进其在男性生殖健康领域的应用.

    男性不育淫羊藿活性成分机制生殖精子生成抗氧化应激

    补肾生精方对少弱精子症潜在防治作用的研究进展

    白雪陈亚飞唐田刘柘君...
    1243-1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补肾生精方(BSP)治疗少弱精子症(OA)的潜在防治作用,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分析BSP中八味中药的药理作用及其在OA治疗中的协同效应.结合已有研究数据,评估BSP对改善精子质量的效果.结果 BSP在治疗OA中显示出良好疗效,可能通过抗氧化、抗炎、抗凋亡等多途径改善精子质量.临床研究初步表明,BSP能够显著提高OA患者的精子活力和数量,从而提高生育能力.结论 BSP在治疗OA方面具有显著的治疗潜力,其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制为OA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下一步研究应继续验证井深入研究BSP的疗效及作用机制,以促进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补肾生精方少弱精子症进展精子质量精子活力精子数量男性不育中药

    鹿角方调控NF-κB通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

    张建伟刘力徐光临时潇丽...
    1250-1255,1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鹿角方调控NF-κB信号通路对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方法 以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建立原代乳鼠心肌细胞肥大模型,将细胞分为正常组、Ang Ⅱ模型组、鹿角方+Ang Ⅱ组、BAY11-7082+Ang Ⅱ组、鹿角方+BAY11-7082+Ang Ⅱ组.检测终浓度为0、0.1、0.3、1、3、10μg·mL-1的鹿角方对心肌细胞表面积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有效浓度10、100µg·mL-1鹿角方对心肌细胞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含量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ANP和BNP的基因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 p65、p-NF-κB p65(Ser536)、p-IKK(Ser176/180)、IκBa 和 p-IκBa(Ser32)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心肌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大(P<0.01或P<0.05),肥大标志物ANP和BNP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的水平显著升高(P<0.01),抑炎因子IL-2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p-NF-κB p65(Ser536)、p-IKK(Ser176/180)和p-IκBα(Ser32)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IKBα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鹿角方可显著抑制心肌细胞表面积增大(P<0.01),显著抑制心肌细胞ANP和BNP mRNA表达(P<0.01),显著降低心肌细胞培养液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P<0.01),显著升高IL-2的水平(P<0.01),并显著降低p-NF-κB p65(Ser536)、p-IKK(Ser176/180)和 p-IKBα(Ser32)的蛋白表达(P<0.01 或P<0.05),显著增加IKBα蛋白表达水平(P<0.01),且鹿角方对上述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与BAY11-7082相当(P>0.05).结论 鹿角方可显著抑制Ang 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其机制与阻断NF-κB信号通路有关.

    鹿角方心肌细胞血管紧张素Ⅱ心力衰竭心肌细胞肥大NF-κB信号通路炎症SD乳鼠

    基于UPLC-MS/MS法比较不同产地蒲公英叶中15种成分含量

    雷京奇张泽昭任东王鑫国...
    1256-1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UPLC-MS/MS)法测定蒲公英叶中15种成分含量的方法,结合多元统计分析为蒲公英叶药材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以多重反应监测(MRM)负离子模式检测,结合聚类分析和最小偏二乘判别分析进行评价.结果 15种化学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7 7),精密度和准确性良好,相对标准偏差(RSD)均<5%.聚类分析和OPLS-DA分析均可把样品分为4类,可将菊苣酸、单咖啡酰酒石酸、芦丁、秦皮乙素、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和木犀草苷作为蒲公英叶药材质量标志物的选择参考.结论 建立的方法准确性好,能够为蒲公英叶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蒲公英叶菊苣酸单咖啡酰酒石酸芦丁秦皮乙素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含量测定质量控制化学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