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皮肤科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皮肤科学通报
皮肤科学通报

肖生祥

双月刊

1001-8077

wenzhaixg@126.com

029-87678312

710004

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皮肤科学通报/Journal China Medical Abstracts of Derm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1984年创刊,为国家科委批准的卫生部医学情报管理委员会所辖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之一,属国家级医学情报检索期刊。为适应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应广大读者、作者要求,本刊自2008年起全面改版,开始刊登论著、临床经验、性传播疾病、病例报告、综述、皮肤美容等一次文献。现已成为皮肤科及其它临床学科医药卫生人员,尤其是基层医务工作者全面了解国内皮肤科学动态和进展的必备参考资料和晋升职称的重要平台。基本信息主编:张孝友 主任:彭振辉 马慧群邮发代号:52-72国际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1-8077国内统一刊号:CN 61-1101/R双月刊,全年出版6期,每期定价7.50元,全年定价45元。订阅方式:可直接通过当地邮局、也可汇款至本刊编辑部订阅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 邮编:710004 E-mail:wenzhaixg@126.com电话:029-87678312 传真:029-87217312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肉毒素注射在手足多汗症及腋臭治疗的应用新进展

    郑思齐黄晓雯郑跃
    357-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手足多汗症及腋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社交,甚至可导致焦虑、抑郁等.肉毒素是一种通过靶向突触传递治疗高胆碱能活性疾病的神经毒素,已广泛应用于局部多汗症及腋臭的治疗,为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段.本文旨在综述肉毒素的作用机制及多汗症、腋臭治疗现状,重点探讨肉毒素在手足多汗症中的新型"无针化"、"无痛"技术,以及在腋臭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肉毒素多汗症腋臭无针化治疗

    A型肉毒毒素在玫瑰痤疮治疗中的应用:现状、问题与挑战

    李祥子朱雅倩赖维
    36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面部持续性红斑及阵发性潮红是其治疗难点.A型肉毒毒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皮肤美容,近年来不少研究证实还可以应用于玫瑰痤疮的治疗,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但A型肉毒毒素治疗玫瑰痤疮的机制、适应症、具体的治疗方案以及疗效、安全性、联合治疗方案等仍存在诸多问题,尚无统一意见.本文综述了 A型肉毒毒素治疗玫瑰痤疮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期为未来进一步寻找更科学、更规范的治疗方案,进行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指明方向.

    A型肉毒毒素玫瑰痤疮应用问题与挑战

    A型肉毒毒素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张银连张景瑜柴宝肖礼祖...
    372-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以疱疹部位皮肤烧灼或电击样疼痛为表现,常引起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不良结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身体机能和心理健康,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相应的医疗和经济负担.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PHN发病率将逐年增高.肉毒毒素是一种神经毒性蛋白,研究表明,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A,BTX-A)能够显著缓解PHN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其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本文就BTX-A治疗PHN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阐述,希望为临床医生治疗PHN提供帮助和指导.

    A型肉毒毒素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镇痛作用机制

    A型肉毒杆菌毒素在瘢痕防治中的应用

    刘婷马寒
    379-384,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A型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在瘢痕的治疗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本综述旨在讨论近5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BTXA在各类瘢痕防治中的应用及研究.其中,BTXA在术后瘢痕的应用最为普遍,术后早期、更高剂量的注射方法能达到更好的疗效.BTXA对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具一定的治疗潜力,联合其他治疗方法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其最常与局部皮质类固醇注射联合,及与微针、二氧化碳点阵激光、光动力联合治疗.总体而言,BTXA对各类瘢痕的疗效良好,不良反应少,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

    A型肉毒杆菌毒素术后瘢痕增生性瘢痕联合治疗

    肉毒毒素注射在面部轮廓及躯体塑型中的应用

    陈卓萱王洁仪于波
    385-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BTX)源自肉毒梭状芽孢杆菌,通过抑制神经元末梢递质的释放,阻断信号传递,从而减少肌肉活动.肉毒毒素注射是目前全球使用最广泛的非手术美容治疗,并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轮廓塑型.关于肉毒毒素注射对肌肉和骨骼运动功能的长远影响,已有数据证实了其潜在的不良影响,但也存在相反观点,本文将对此进行概括和总结.总体上,BTX应用于肌肉塑型的安全性被认可,但应谨慎排除禁忌证,避免过量及频繁注射.

    肉毒毒素轮廓塑型肌肉骨骼

    《肉毒毒素注射在皮肤美容中应用的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王向熙吴艳
    391-396,4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肉毒毒素注射在皮肤美容中应用的专家共识(2023版)》[《共识(2023版)》]是在2017版《肉毒毒素注射在皮肤美容中应用的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的更新,不仅增加了新产品、新剂量单位、新用途,还进一步完善了常用美容适应证的注射要点.本文针对《共识(2023版)》的制订流程、新产品和新剂量单位、在常用美容适应证及新用途的注射要点等方面进行深入解析,并针对暂时未纳入共识的部分在皮肤病治疗中的新应用进行总结,以更好地指导肉毒毒素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肉毒毒素美容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肉毒毒素在雄激素性脱发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刘鑫高琳
    397-4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男性型脱发,又称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ic alopecia,AGA)是最常见的脱发类型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并呈低龄化趋势.AGA是成人非瘢痕性脱发最常见的原因,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明显的心理负担.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新的治疗方式和策略,其中,肉毒毒素在男性脱发中的有效性也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因此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对目前肉毒毒素在男性型脱发中的应用进行总结.

    男性型脱发雄激素性脱发肉毒素

    A型肉毒毒素改善炎症后色素沉着(PIH)的研究

    汪杨美惠杨斌刘振锋
    403-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症后 色素沉着(post-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PIH)是皮肤在发生炎症或损伤后,受累区域出现肤色异常加深的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目前针对PIH有多种治疗方法,如外用或口服药物、化学换肤、光电治疗等,但疗效有限.近期研究发现,许多接受肉毒素注射治疗的患者在面部皱纹改善的同时,皮肤亮度增加、肤色变浅,但具体机制不明.本文综述了 A型肉毒素在治疗PIH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及未来研究方向,为PIH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炎症后色素沉着A型肉毒毒素炎症

    肉毒毒素在中国临床医疗美容中的应用分析

    王向熙吴艳
    407-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我国已上市肉毒毒素在医疗美容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总结目前在研的肉毒毒素在医疗美容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探究我国肉毒毒素市场的发展趋势.方法 汇总我国已上市肉毒毒素在我国医疗美容临床研究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分析肉毒毒素针对不同适应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总结目前在研的肉毒毒素针对美容适应症的研究.结果 肉毒毒素针对眉间纹、鱼尾纹和咬肌肥大治疗,在采用推荐剂量时的疗效均显著优于安慰剂,并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目前有多个新产品及新适应症在进行临床研究,肉毒毒素的应用前景广阔.结论 肉毒毒素针对眉间纹、鱼尾纹和咬肌肥大的疗效肯定,安全性好,并且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肉毒毒素临床研究眉间纹鱼尾纹咬肌肥大

    强脉冲光联合水光注射肉毒素治疗玫瑰痤疮的自身对照临床观察

    齐鑫王一冲姚树兰祝琳琳...
    415-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联合水光注射肉毒素(intradermal injection botulinum toxin,IIBT)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招募以红斑或毛细血管扩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玫瑰痤疮受试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双侧面部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试验侧(T侧)和对照侧(C侧),T侧采用IPL联合IIBT治疗,C侧采用IPL治疗,每侧分别治疗3次,间隔4~5周,分别于首次治疗前(T0)、每次治疗后(T1-T3)、随访期(Tfu)进行临床评估,包括症状评分、潮红严重程度评分(global flushing symptom score,GFSS)、临床医师红斑评估量表(clinician's erythema assessment,CEA)、VISIA红色区分值、红斑指数(erythema index,EI)、角质层含水量、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及满意度,随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无论试验侧还是对照侧,治疗后症状评分、GFSS、CEA、EI分别较T0不同程度下降,角质层含水量较T0不同程度升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轻微,包括短暂红斑、治疗后一周内皮肤干燥.两侧组间比较示,与C侧相比,T侧的症状评分从T1开始下降(T=6.44 vs.C=7.11),GFSS(T=3.61 vs.C=4.89)、CEA(T=2.53 vs.C=2.89)、EI(T=287.17 vs.C=325.72)从 T2 开始下降,角质层含水量在Tfu升高(T=48.93 vs.C=46.05),治疗结束后满意度更高(T=88.23%vs.C=52.94%),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L联合IIBT治疗玫瑰痤疮疗效优于单独IPL,安全性可,患者满意度高.

    玫瑰痤疮强脉冲光肉毒素水光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