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学装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学装备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中国医学装备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白知朋

月刊

1672-8270

zgyxzbzz@yahoo.com.cn

010-63028803 63029869

100050

北京市西城区南纬路27号

中国医学装备/Journal China Medical Equipment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全国医疗卫生机构、院校、科研单位、生产营销企业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有关医学装备学术性文章。其宗旨是:宣传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及时报道本领域各个方面的重大科研成果与最新进展,推动学术交流,传播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及时反映广大医学装备工作者的呼声、意见和建议,强化行业自律,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和医学科学技术进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医学模式演进中的高定义医学与医疗健康工程

    李志勇彭雄俊种银保薛瀚...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综合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医工协同创新推动,催生医学模式变革,高定义医学可能成为诠释面向个体全生命周期精准实施监测、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等系列干预的又一新医学模式.本述评在回顾医学模式演进过程的基础上,同时引入医疗健康工程观点,讨论高定义医学的内涵及其将对医学发展产生的影响和医学装备技术的赋能作用与医疗健康技术管理响应策略.

    高定义医学医疗健康工程精准医学整合医学医工协同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征稿启事

    6页

    基于3D红外光学定位仪的模拟头颅穿刺导航方案设计与实现

    陈桂林李飞张艳玲常洪华...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设计基于3D红外光学定位仪的模拟头颅穿刺导航方案,实现三叉神经半月节精准穿刺,确保临床手术效果最大化.方法:通过CT扫描头颅模体,将其数据导入3D Slicer系统中;通过3D光学定位仪和3D Slicer系统的图像引导治疗(IGT)模块将头颅模体、手术工具、手术针及针尖空间坐标转换到3D Slice系统中,实时显示针尖与头颅模型空间位置关系,实验验证3D光学定位仪的实测精度以及头颅穿刺导航方案定位精度.结果:经10次实验验证,3D光学定位仪定义精度达到0.2 mm;3D Slicer系统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操作能够实时准确对应,模拟导航定位测量结果为(0.87±0.49)mm.结论:实验结果验证了模拟头颅穿刺导航精度,效果良好,能够为PBC术前规划导航方案提供参考.

    3D光学定位仪3DSlicer系统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图像引导治疗(IGT)

    MSCT不同扫描模式对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中影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关系影响研究

    李向明孔亚群王新明张立新...
    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轴位扫描和螺旋扫描中影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CCTA检查的60例患者,按扫描模式不同将其分为轴位扫描组和螺旋扫描组,每组30例.分析两种扫描模式的影像质量、辐射剂量、检查过程平均心率、对中度及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狭窄程度≥50%)的诊断价值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轴位扫描组和螺旋扫描组患者的CCTA影像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6.67%(29/30)、93.33%(2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位扫描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剂量(ED)均低于螺旋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637、30.945、368.414,P<0.05);两组患者检查过程中的平均心率、不同心率下DLP、E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轴位扫描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螺旋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40、12.830、13.340、9.350、14.450,P<0.05).轴位扫描组患者CCTA影像检查模式的患者扫描过程体验满意度为93.33%(28/30)高于螺旋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55,P<0.05).结论:CCTA轴位扫描影像质量的客观评价、诊断价值、患者满意度高于螺旋扫描模式,辐射剂量低于螺旋扫描模式.CCTA需依据患者心率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等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扫描模式.

    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CTA)轴位扫描模式螺旋扫描模式影像质量辐射剂量

    MSCT成像系统质量控制检测参数的自动测量研究

    叶培筠熊晖陈坚黄志峰...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MATLAB软件平台设计多层螺旋CT(MSCT)成像系统质量控制检测参数智能化测量程序,实现MSCT成像系统质量控制检测的智能化.方法:基于MATLAB软件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功能,设计MSCT成像系统质量控制检测参数智能化测量程序(简称智能化测量程序).采用图像读取、二值化、基于霍夫变换的圆形检测等算法,对MSCT质量控制参数CT值(水)、噪声和均匀性进行自动测算,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人工测量方法与设计的智能测量程序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智能化测量程序可自动评估MSCT成像系统质量控制检测参数CT值(水)、噪声和均匀性,且人工测量方法与智能化测量程序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好(ICC值为0.881~0.985).结论:MSCT成像系统质量控制检测参数智能化测量程序可简化MSCT成像系统的质量检测参数测算流程,为MSCT成像设备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检测工具,有效提高MSCT成像系统质量控制检测效率.

    多层螺旋CT(MSCT)质量控制智能检测CT性能参数

    非共面容积调强和非共面固定野调强在脑转移瘤脑海马体保护全脑放射治疗联合同步推量的剂量学研究

    曾华驱陈宗友汤树奎温尊北...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Monaco治疗计划系统非共面容积旋转调强治疗(VMAT)和非共面固定野调强放射治疗(IMRT)在脑转移瘤海马保护全脑放射治疗(HA-WBRT)联合同步推量(SIB)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提供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10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放射治疗的22例脑转移瘤患者病历资料,每例患者均采用HA-WBRT联合SIB(HA-WBRT+SIB)的非共面VMAT和非共面IMRT两种放射治疗计划,在满足靶区处方剂量要求的情况下比较两种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计划的机器跳数和治疗前计划验证.结果:两种计划的计划肿瘤靶区(PGTV)的50、55 Gy剂量覆盖的体积(V50、V55)、最大剂量(Dmax)、异质性指数(HI)和适形性指数(C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全脑计划靶区(PTV-brain-SIB)的98%体积覆盖的剂量(D98%),IMRT与VMA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MAT计划可显著提高PTV-brain-SIB的30 Gy剂量覆盖的体积(V30)、降低HI值和提高CI值,与IMRT计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66、3.289、-8.343,P<0.05).VMAT计划左眼和右眼的Dmax显著低于IMRT计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84、5.351,P<0.05);VMAT计划右内耳的Dmax高于IMRT计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48,P<0.05).VMAT会显著增加左、右脑海马的D100%高于IMRT计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64、-6.578,P<0.05).IMRT计划的机器跳数为(1174±168)MU,显著低于VMAT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49,P<0.05);VMAT计划治疗时间为(294.1±16.4)s,少于IMRT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00,P<0.05).在γ分析3%/2 mm和2%/2 mm标准下,IMRT计划的γ通过率分别为(99.1±0.6)%和(97.6±1.0)%,显著高于VMAT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3、5.780,P<0.05).结论:基于Monaco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的非共面VMAT和非共面固定野IMRT两种治疗计划对脑转移瘤患者的海马保护全脑放射治疗联合同步推量照射均可产生临床可接受的结果.VMAT相对IMRT在靶区剂量分布更有优势,治疗效率更高,而IMRT可以更好地保护海马和降低机器跳数.

    海马保护脑转移瘤同步推量(SIB)全脑放射治疗(WBRT)容积旋转调强治疗(VMAT)调强放射治疗(IMRT)

    基于放射生物学模型的非小细胞肺癌不同放射治疗方案对比研究

    王鹏陈杰王克强张文学...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疗评估的生物模型,对比不同放射治疗方案在肿瘤控制概率(TCP)和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的差异.方法:采集2021年4月至2022年7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15例NSCLC患者放疗资料,所有患者分别采用低分辨率泊松(TCP-Poisson-LQ)模型、Zaider-Minerbo(TCP-ZM)模型和TCP-Logit模型拟合TCP曲线,采用Lyman-Kutcher-Burman(LKB)模型和线性二次(LQ)模型拟合NTCP曲线,比较不同模型在肿瘤控制率、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心包炎上的适用性,并比较常规放疗方案(方案1)、最大治疗增益比方案(方案2)和平均肺剂量(MLD)<20 Gy时最大分割次数方案(方案3)在TCP和NTCP中的差异.结果:TCP-Poisson-LQ模型在60~70 Gy处的平均TCP为(87.2±11.92)%,符合临床所需剂量.全肺平均受量<26 Gy时,NTCP-LQ模型计算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高于NTCP-LKB模型.在不同方案的比较中,方案3的TCP均值为(81.56±11.20)%,高于其他两种方案(60.28±8.04)%和(69.46±18.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96、-1.969,P<0.05).方案3的平均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为(19.24±0.43)%,高于方案1和方案2的(15.07±3.24)%和(15.89±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78、-2.386,P<0.05).结论:采用Poisson-LQ模型和NTCP-LQ模型分别计算NSCLC患者的TCP和放射性肺炎发生率较为合理,MLD<20 Gy时最大分割次数方案(方案3)可以在保证治疗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提高TCP.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射生物模型肿瘤控制概率(TCP)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

    调强放射治疗电子射野成像设备和锥形束CT模式下不同部位肿瘤位置验证方案的研究

    苏王辉何普李毅何赟...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Trilogy瓦里安直线加速器系统对肿瘤调强放射治疗(IMRT)电子射野成影像设备(EPID)及锥形束CT(CBCT)两种模式下的头颈、胸部及腹部的肿瘤位置验证,以确定肿瘤位置验证方案最适宜的肿瘤部位.方法:择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肿瘤IMRT的48例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中头颈肿瘤、胸部肿瘤及腹部肿瘤各16例,每周IMRT干预5次,每周接受3次EPID和CBCT模式验证.评定病例摆位在x(左右)、y(上下)、z(头脚)三维轴位的偏差情况.CBCT模式验证借助机载成像仪(OBI)影像系统对应的配准分析软件对于接受剂量照射区域(靶区)予以灰度配准法自动配准,靶区以及邻近区域为配准区,以放疗计划设计中获取的诊断CT图像为参考图像,统计计算参考图像与采集图像的x、y、z三维轴位的摆位偏差.对比EPID和CBCT两种模式肿瘤位置验证方案的应用价值.结果:IMRT中CBCT模式与EPID模式在头颈肿瘤患者的位置验证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模式x轴的摆位误差小于EPID模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RT中CBCT模式在胸部肿瘤患者的位置验证中x、y和z轴的摆位误差小于EPID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6、15.445、15.961,P<0.05);IMRT中CBCT模式在腹部肿瘤x、y和z轴的摆位误差小于EPID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02、11.766、12.047,P<0.05).结论:EPID和CBCT模式在头颈肿瘤IMRT中位置验证的摆位误差相差无几,胸部肿瘤和腹部肿瘤时应优先选择CBCT验证.

    调强放射治疗(IMRT)电子射野成影像设备(EPID)锥形束CT(CBCT)肿瘤位置验证

    无创压力支持通气时气流阻塞对吸气流量指数及人机同步的影响研究

    陈肇晖袁越阳常青陈宇清...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无创压力支持正压通气(NI-PSV)时气流阻塞对吸气流量指数和人机同步性的影响.方法:使用ASL 5000型机械模拟肺系统模拟体重为70 kg的半卧位健康成年人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分别设置健康成年人模型、COPD患者轻度阻塞、中度阻塞和重度阻塞共4种模型.模拟肺系统静态顺应性(Cst)为60 ml/cmH2O;气道阻力(Raw)健康成年人、COPD患者轻度阻塞、中度阻塞和重度阻塞模型分别为5.0、10.0、15.0和20.0 cmH2O/(L·s);自主吸气努力(Pmus)为5.0 cmH2O;吸气时间为1.6 s,呼吸频率为15次/min.使用Respironics V60型呼吸机以自主与时间控制(S/T)模式运行,呼气末正压(PEEP)为5.0 cmH2O,调整吸气压力使呼吸机输出潮气量(VT)为7.0~8.0 ml/kg.收集模拟肺输出的各项通气参数、呼吸做功变化并计算流量指数.结果:随着COPD患者模型气流阻塞的加重,吸气峰流量(PIF)和呼气峰流量(PEF)逐渐降低,且PEF略低于PIF,流量指数逐渐增大,吸气触发流量(Flow-trig)始终维持在6.0 L/min左右;重度阻塞模型的流量指数达到0.65,吸气触发延迟时间(Td)>400 ms,吸呼切换(Cdelay)由健康成年人模型的过早切换(-469.50±16.35)ms转为轻度延迟切换(207.2550±14.86)m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28,P<0.05).COPD患者重度阻塞模型的自主吸气做功(WOBpat)和呼吸机做功(WOBtot)高于健康成年人、COPD患者轻度阻塞及中度阻塞模型,但吸气做功比(WOBpat/tot)低于其他3种模型,4种模型的3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77.70、46960.87、51222.97,P<0.01).结论:气流阻塞不仅会降低NI-PSV的峰值气流,改变气流形态及造成吸气流量指数增大,而且会增加呼吸做功,从而影响人机同步性.

    压力支持通气流量指数人机同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创通气

    双源CT分析颈内动脉迂曲和斑块负荷对脑梗死发生率的影响

    蒋嫚文王云马喜娟顾艳...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双源CT分析颈内动脉迂曲程度与斑块负荷之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研究颈内动脉迂曲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106例颈内动脉迂曲患者,根据头颅MRI检查结果分为脑梗死组(53例)和无脑梗死组(53例).比较两组的颈内动脉迂曲相关指标(迂曲指数、血管偏离度、血管迂曲度),斑块特征参数(斑块面积、血管面积、斑块负荷).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以及中风史等信息.临床生化检测指标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探索影响斑块负荷和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检查患者颈内动脉迂曲指标与斑块负荷的相关性,以及颈内动脉迂曲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患者各指标对脑梗死的预测能力.结果:颈内动脉迂曲指数、血管偏离度、斑块负荷、斑块面积和颈动脉狭窄程度均与脑梗死呈显著正相关(r=0.310、0.203、0.345、0.320、0.292,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迂曲指数和斑块负荷预测脑梗死准确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9和0.677;而联合指标(迂曲指数+斑块负荷)预测脑梗死的AUC值为0.806,显著高于单独使用单个指标(95%CI:0.722~0.89,P<0.001).结论:颈内动脉迂曲患者的迂曲程度、斑块负荷与脑梗死形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将迂曲指数和斑块负荷结合使用可显著提高脑梗死的预测准确性.

    颈内动脉迂曲斑块负荷脑梗死相关性研究病例对照双源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