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院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院管理
中国医院管理

王环增

月刊

1001-5329

chm@vip.163.com

0451-87253020

150036

哈尔滨市香坊区香顺街41号

中国医院管理/Journal Chinese Hospital Management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卫生管理领域创刊最早,学术影响较大,发行量市场覆盖率最高的专业学术期刊。办刊宗旨为:在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指导下,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理念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报道我国医院管理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最新进展,以推动我国医院管理科学的学科发展和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杂志的主要读者为医院管理工作者,承担管理职责的卫生技术人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关教学研究人员,卫生政策制定者和其他相关领域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内涵、逻辑框架与提升策略研究

    白雪刘严庭方鹏骞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公立医院面临着构建新质生产力的挑战和机遇。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提出了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的定义、5个特征以及其与传统生产力的5个区别;构建了公立医院通过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多层次驱动逻辑框架;探讨了医院动态能力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并识别了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提出了增强环境感知能力、资源整合、技术能力发展、组织文化与领导能力提升、质量控制体系强化等具体的实施策略。

    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动态能力高质量发展

    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评估维度、体系及应用研究

    田翀刘灿方鹏骞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以创新为主导,融合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正成为引领医院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公立医院作为医疗健康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对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水平至关重要。在分析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的评估维度,构建形成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三级理论评估体系,并对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评估的应用与意义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提供参考。

    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评估维度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公立医院经营模式变革策略与发展趋势研究

    何谦然朱敏方鹏骞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兴起,为包括公立医院在内的各个领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驱动力,同时为公立医院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对其传统的经营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通过对公立医院经营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3个方面解析新质生产力在公立医院经营模式变革中的作用路径及案例,并探讨公立医院经营模式变革的必要性、措施及趋势。

    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经营模式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公立医院临床医师绩效管理创新机制及案例分析

    钱芬周燕方鹏骞
    17-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公立医院运营压力持续加大,临床医师代表公立医院先进生产力,通过新质生产力视角重塑临床医师绩效管理机制从而激发其生产活力,对于推动公立医院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及突破运营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创新机制应聚焦新质生产力高质量、高效能及高科技"三高特征",通过工作量绩效、成本管理绩效及专项激励3大部分对临床医师绩效奖金进行综合测定,同时对案例医院实施前后关键指标进行效益分析,数据显示:在医疗服务能力、运营效率、成本控制、医保管理及持续发展方面均有所提升,绩效管理创新机制促生医院发展新动力的作用逐步显现。

    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临床医师绩效管理创新机制效益分析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公立医院拔尖创新人才治理机制研究

    蒋帅王敬方鹏骞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拔尖创新人才是公立医院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当前,公立医院人才制度趋同、重引轻培、流动不畅等问题突出,急需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重塑公立医院拔尖创新人才治理机制。结合公立医院新质劳动者的基本特征,分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合理流动机制,并从人才兴院、激励措施、知识更新和信息化视角4个层面提出公立医院拔尖创新人才治理策略,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公立医院拔尖创新人才治理机制新质生产力

    基于政策工具的我国中西医协同政策文本分析

    厉娅蕾张慧谭清立翟理祥...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我国中西医协同政策文本的侧重点与不足,为后续政策制定与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从政策工具视角出发,构建"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二维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75份与中西医协同相关的政策文件进行量化分析。结果 X维度中供给型政策工具运用最多(48。18%),需求型(24。09%)和环境型(27。72%)政策工具使用比例相对较少,各政策工具内部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Y维度中推动中西医协同人才培养目标占比最高(22。56%);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目标占比最少(4。40%)。结论 未来中西医协同领域政策应提高对需求型和环境型工具的重视程度,着重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同时完善目标布局,针对薄弱环节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加强政策发文部门间的协作和沟通,进一步推动中西医协同政策体系的构建。

    中西医协同政策工具政策文件

    政策工具与区域差异视角下我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政策文本分析

    唐颂万婉顼禹同王雨彤...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09—2023年我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政策,旨在揭示政策发文特征,探讨不同区域在政策工具的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为政策优化提供建议。方法 基于政策工具理论,构建政策工具-政策目标-经济区域三维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纳入的223份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得到有效编码3142条。结果 政策发文量在时间上总体呈现"双峰"状;政策工具维度中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分别占比为50。00%、39。21%、10。79%;政策目标维度中完善相关制度占比最高(33。16%),补偿公共卫生服务使用最少(8。50%);经济区域维度东部地区发文量最多(94篇),东北地区发文量最少(12篇);4大地区政策工具均以供给型为主,在财政支持、政府购买等工具的使用上存在差异。结论 相关部门应加强重视并积极创新地方政策;优化政策工具内外部结构,提升使用的均衡性;加强政策对补偿公共卫生服务目标的关注;进一步优化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投入。

    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政策工具政策目标

    DRG支付方式改革对县级公立医院次均住院费用结构影响研究

    孙嘉芊黄葭燕刘洪章梁笛...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DRG支付方式改革对县级公立医院次均住院费用的影响,为该政策在县域的进一步推广实施提供循证证据和政策建议。方法 收集2017—2022年浙江省玉环市所有综合公立医院住院患者的首页病案数据,通过描述性分析、结构变动度分析和间断时间序列分析对比改革前后次均住院费用结构的变化。结果 医疗服务费用年均结构变动值(Value of Structure Variation,VSV)从1。21%增长到1。49%,占比正向变动幅度增加;药品费用降速放缓(P<0。05),年均VSV从-2。96%增长到-2。46%,占比负向变动的幅度减小;耗材费用增长趋势停止(P<0。05),年均VSV从1。98%减少到1。30%,占比正向变动的幅度减小。结论 DRG支付方式改革可以改善县级公立医院次均住院费用结构,使医疗服务费用占比上升。建议重视技术劳务价值,控制耗材费用增长,加强DRG绩效考评机制和医疗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建设。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县级公立医院次均住院费用结构变动度间断时间序列

    基于间断时间序列模型的DIP对口腔医院运营绩效影响的研究

    杨蓉罗奕如郭靖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旨在探讨医保按病种分值付费(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DIP)精细化管理对口腔专科医院运营绩效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医院管理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某口腔专科医院2022年1月—2024年6月的运营绩效数据,采用间断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评估DIP精细化管理对医院运营绩效的影响。结果 实施DIP精细化管理后,口腔专科医院人均产出(4058。64元)显著增加(P<0。001),且每月持续增加1292。44元(P<0。001)。耗材占比在实施后呈现轻微下降趋势,每月持续减少0。78个百分点(P=0。04)。复诊率显著下降1。13个百分点(P=0。03),且每月持续下降0。15个百分点(P=0。04)。患者满意度在实施后呈现轻微上升趋势,每月持续增加0。61个百分点(P=0。04)。此外,成本效益比、资产回报率、药品占比、平均住院日、病床使用率、治愈率、医保违规条目数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IP精细化管理在口腔专科医院中展现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提升作用,但对服务效率的影响有限。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优化个性化治疗路径及建立患者反馈机制,以推动运营绩效的稳步提升。

    按病种分值付费精细化管理口腔医院运营绩效

    我国手术机器人临床使用管理现状研究

    马丽平郭云剑周辰雨郭毅佳...
    46-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我国手术机器人临床使用及管理现状,为规范手术机器人临床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国内手术机器人政策法规、注册审批等开展政策研究,同时对医院手术机器人使用管理现状开展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调研。结果(1)手术机器人不属于人工智能医疗器械;(2)国家多部门合力推进手术机器人发展,医疗机构相关配套管理建设急需加强;(3)手术机器人应用专科较为集中,泌尿外科占比46。81%、胃肠外科占比14。51%、胸外科占比14。20%、妇科占比11。03%、肝胆外科占比7。64%;(4)手术机器人操作人员遴选及培训考核机制不健全等。结论 加强国家层面的制度建设,完善手术机器人临床使用管理规范;提升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做好配套保障措施;规范手术机器人临床使用培训,实现培训规范化、体系化;鼓励机器人手术相关不良事件上报及持续改进。

    手术机器人临床使用管理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