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王其灼

月刊

1001-8255

cjph@pharmadl.com

021-62793151

200040

上海市北京西路1320号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医药工业领域内历史最长的技术刊物,重点报道我国医药工业生产和科技的成果和经验,及时介绍国际上制药新技术发展新动向,为提高生产科技水平和促进医药工业发展服务。读者对象为医药、生物技术、化工等行业的生产、科研、教学、临床、经营管理人员。本刊在国际上入选CA、BA和AA等著名检索系统,在CA上的收摘率在我国医药期刊中位于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用于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的siRNA非病毒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江芷萱贾瑞沂丁源陆伟跃...
    1307-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恶性程度较高的脑部肿瘤,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GBM经常规治疗后易复发,且耐药患者预后情况不佳.小干扰RNA(siRNA)能通过沉默特定基因、下调蛋白表达而产生疗效,可作为常规治疗的补充,进一步抑制GBM的发展进程.文章阐述了 siRNA递送入脑的困境、siRNA治疗GBM的作用机制,并总结了 5种用于 GBM治疗的siRNA非病毒递送系统,以期为siRNA在GBM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胶质母细胞瘤siRNA脂质纳米粒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胶束外泌体研究进展

    载药角膜接触镜的研究进展

    李妍陶涛赵雁
    1318-1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人眼存在各种生理和解剖屏障,导致滴眼液等传统局部眼用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不足5%.而载药角膜接触镜的生物利用度可高达50%,并具有释药和矫正视力的双重功能.文章综述了载药角膜接触镜的制备方法、灭菌及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分析了不同制备方法在角膜接触镜载药和释药等方面的优劣,阐述了载药角膜接触镜关键功能属性的评价方法,以期为推动载药角膜接触镜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载药角膜接触镜载药方法质量评价药物释放功能属性灭菌研究进展

    实验设计在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处方优化中的应用

    史春爽张宁刘玥李蕾...
    1329-1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微乳化给药系统(SMEDDS)是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的有效方法之一.处方筛选以及优化是开发该类制剂的关键.实验设计(DoE)可以评估自变量及其相互作用对因变量的主要影响,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处方优化.文章主要概述了几种实验设计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其在SMEDDS处方优化中的应用,着重介绍了 D-最优混合物设计,以期为SMEDDS的处方优化方法选择提供参考.

    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处方优化实验设计D-最优混合物设计

    从微生物控制角度探讨制药纯化水系统的工艺设计

    朱罗茵梁毅叶勋
    1336-1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污染是制药纯化水应用中面临的一大问题.微生物可附着在固体表面,通过产生细胞外聚合物而形成生物膜,从而降低过滤单元的过滤效率,并且可能脱落并进入纯化水分配系统,进而对药品的质量安全构成风险.因此,有必要从制药纯化水系统中微生物生长的三大要素(即过滤介质表面积、吸附的营养物质、浮游微生物数量)出发,结合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探讨优化目前制药纯化水系统工艺的方法,以期为药品生产企业制药纯化水系统的微生物控制问题提供借鉴与参考.

    制药纯化水微生物控制生物膜工艺优化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肺部吸入给药中的研究进展

    李广宝张潇杜林龙贝阮婷...
    1343-1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肺部吸入给药因生物利用度高、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在治疗肺部疾病乃至发挥全身治疗方面展现出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然而,肺部特殊的生理构造使得药物的递送存在多重屏障.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因具有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肺部吸入给药.文章详细介绍了阻碍药物转运的肺部吸入给药屏障以及几种吸入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以期为肺部吸入制剂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肺部吸入给药肺部吸入给药屏障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阿替利珠单抗的专利布局及分析

    赵天李自财黄璐
    1350-1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替利珠单抗作为一种新的PD-L1抑制剂药物,己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以阿替利珠单抗为研究对象,利用专利技术分析其相关专利申请状况,并重点从其技术主题和专利布局角度对阿替利珠单抗在中国的专利申请情况进行剖析,从而为国内研究机构和企业进行该药物研发和专利布局策略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建议.

    阿替利珠单抗PD-L1抑制剂肿瘤免疫治疗专利技术分析专利布局

    莫洛替尼的合成新方法

    刘长春周鑫鑫仇玉婷
    1359-1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了 Janus激酶1/2(JAK1/JAK2)抑制剂莫洛替尼(1)的合成新路线,仅包含3步反应.以4-乙酰基苯甲酸乙酯(2)为起始原料,与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缩醛(DMF-DMA)、尿素缩合环化得到4-(2-氧代-1,2-二氢嘧啶-4-基)苯甲酸乙酯(3).3与4-吗啉基苯胺(4)在六氟磷酸苯并三唑-1-基-氧基三吡咯烷基磷(PyBOP)和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DBU)作用下胺化,得到4-[2-[(4-吗啉基苯基)氨基]嘧啶-4-基]苯甲酸乙酯(5).5最后在氧气和叔丁醇钾存在下,与氨基乙腈经酰胺化得到目标产物1.纯度99.5%.该路线步骤少,总收率高(70%以2计).

    莫洛替尼骨髓纤维化Janus激酶抑制剂合成

    西司他丁钠3个有关物质的合成

    郭珩赖丽红裘鹏程柳应贵...
    1365-1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对西司他丁钠(1)进行质量控制,合成了 EP 11.0中收载的有关物质B、C和G,即(Z)-7-[[(2R)-2-羧基-2-[[(1RS)-1-甲基-3-氧代丁基]氨基]乙基]硫烷基]-2-[[[(1S)-2,2-二甲基环丙基]羰基]氨基]庚-2-烯酸、(Z)-7-[[(2R)-2-羧基-2-[(1,1-二甲基-3-氧代丁基)氨基]乙基]硫烷基]-2-[[[(1S)-2,2-二甲基环丙基]羰基]氨基]庚-2-烯酸和(E)-(2RS)-7-[[(2R)-2-氨基-2-羧基乙基]硫烷基]-2-[[[(1S)-2,2-二甲基环丙基]羰基]氨基]庚-3-烯酸.以1为起始原料,分别与(E)-3-戊烯-2-酮(2)或4-甲基-3-烯-2-戊酮(3)经Michael加成反应,再经制备色谱分离、纯化得有关物质B和C.用7-氯-2-氧代庚酸乙酯(4)和氨基甲酸苄酯经缩合反应,得到(Z)-7-氯-2-[[(苄氧基)羰基]氨基]庚-2-烯酸乙酯(5);5在2,2,6,6-四甲基哌啶锂条件下双键迁移得(E)-7-氯-2-[[(苄氧基)羰基]氨基]庚-3-烯酸乙酯(6);6经三甲基碘硅烷(TMSI)脱除苄氧基羰基(Cbz),随后与(S)-2,2-二甲基环丙基甲酸(8)反应得(E)-7-氯-2-[[(S)-2,2-二甲基环丙烷]-甲酰胺基]庚-3-烯酸乙酯(9);9再与L-半胱氨酸(10)反应,经制备色谱分离、纯化得有关物质G.3个有关物质均经MS、1HNMR和 13CNMR确证.

    西司他丁钠合成有关物质质量控制

    利奈唑胺主要代谢物PNU-142300和PNU-142586的合成

    苟军强王晓锋李倩李萌...
    1370-1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成利奈唑胺主要代谢物PNU-142300(2)和PNU-142586(3).以3,4-二氟硝基苯(5)为起始原料,经亲核取代、羟基保护、硝基还原、缩合和环化反应得共同中间体(S)-2-[[3-[4-[苄基-[2-[(叔丁基二甲基硅烷基)氧基]乙基]氨基]-3-氟苯基]-2-氧代唑烷-5-基]甲基]异吲哚啉-1,3-二酮(15).15依次经叔丁基二甲基硅基(TBS)脱除、Williamson醚合成、氨解、酰化、脱苄基和脱叔丁基反应,得代谢物(S)-2-[2-[[4-[5-(乙酰氨基甲基)-2-氧代唑烷-3-基]-2-氟苯基]氨基]乙氧基]乙酸(即PNU-142300),总收率78%,纯度98.62%.15依次经氨解、酰化、脱苄基、氮烷基化、苄基和TBS脱除反应,得(S)-N-[4-[5-(乙酰氨基甲基)-2-氧代唑烷-3-基]-2-氟苯基]-N-(2-羟乙基)甘氨酸(即PNU-142586)四丁基铵盐,总收率65%,纯度92.35%.2和3经MS、1HNMR和13C NMR确证结构.

    利奈唑胺代谢物合成

    基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心脏类器官模型构建研究

    张玉卿赵琪杨浩滕伊洋...
    1381-1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构建基于类器官的药物心脏毒性体外替代模型.首先筛选了 hiPSC的优化分化代次,并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干细胞多能性.将hiPSC分别以不同的细胞密度接种到超低吸附96孔板,加入含有生长因子和信号通路抑制剂的培养基进行诱导分化,采用光学显微镜记录形态变化及搏动特征.收集分化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心脏类器官,采用实时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对心脏类器官组成细胞特异性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复苏后的hiPSC生长状态良好,边缘清晰且细胞多能性优异.密度为每孔5 000个细胞分化形成的心脏类器官形态最优,培养8~10d可趋于相对稳定,培养18 d内可维持相对稳定状态.RT-qPCR结果显示,心肌细胞及其他心脏组成细胞,如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的特异性基因均有表达.该研究建立的心脏类器官模型,能更真实、更准确地模拟体内心脏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为后续在研发早期采用心脏类器官模型对药物进行潜在心脏毒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心脏类器官人诱导多能干细胞体外模型诱导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