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中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佘靖

月刊

1673-1727

64216650@163.com

010-64216650

100029

北京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4号

中华中医药杂志/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王堆养生思想对炎症性肠病防治的指导意义

    余炼何清湖
    6346-6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王堆养生思想源于生活实践,从饮食、起居、情志、气功、导引、药物、房事等方面进行了养生指导,对炎症性肠病(IBD)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价值.马王堆"治未病"思想贯穿于IBD预防、防变、防复全过程;马王堆导引思想,调气养神,改善情绪;马王堆药食同源思想,寓补于食,食养生精,改善脾胃功能,防止复发;马王堆辟谷食气思想,调节元气,平衡菌群;马王堆顺应四时思想,应时调气,腑气畅达.马王堆养生思想的综合运用,为防治IBD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马王堆养生思想炎症性肠病导引术辟谷药食同源顺应四时治未病

    论《四圣心源》与丹道

    王玉璐苏琛
    6350-6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元御《四圣心源》的核心为"土枢四象,一气周流",其与内丹学有许多相通之处.内丹学是一门性命双修的人体生命科学.黄元御援引内丹学中"戊己土"作为其理论基础,把丹道理论应用到医学上,以医载道,以道明医.下面笔者主要通过经典丹书《性命圭旨》与《四圣心源》,从祖气、戊己土、精气神、一气周流、四象、坎离等理论入手,一一比对阐述,以期能为内丹学解释一部分原理及其科学性,并从中为中医学发现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黄元御《四圣心源》内丹学戊己土精气神一气周流《性命圭旨》

    《圣济总录·眼目门》外用膏剂特色探析

    陈柏宇杨金萍
    6353-6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用膏剂应用历史悠久,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圣济总录·眼目门》中运用甚多.外用膏剂治疗眼目病证时,遵循辨证论治的法则,将目病分为实证与虚证,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将外治法与内服法结合运用.在外用膏剂的使用方法上,既可使用直接作用于眼部的贴敷法、点眼法,又可运用摩顶法进行异位治疗.在遣方用药上,突出黄连治疗目病的外治功效,善用胆汁类药物清热明目,辨证运用盐类药物疗目疾,以期达到最佳疗效.

    《圣济总录》眼目门膏剂外用眼目疾病黄连胆汁类药物盐类药物

    张仲景喘证病机传变及经方诊疗策略

    梁元钰吕晓东庞立健臧凝子...
    6357-6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伤寒杂病论》中与喘相关的条文为蓝本,总结了张仲景在喘证因机证治方面的学术经验,认为喘证总关乎肺,又不止于肺,从肺脏自病和他病及肺两方面论述喘证的发病机制.以六经辨证为纲,从三阳病、三阴病、合病角度揭示喘证的动态传变过程,提出正邪胜负关系是喘证传变和转归的关键.在方证相对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说明喘证诊疗策略的核心在于抓住疾病的关键指征,见喘知病,辨证处方,随症加减,并梳理了《伤寒杂病论》中的部分治喘经方,为喘证的临床诊疗了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思路.

    喘证经方《伤寒论》《金匮要略》六经传变方证相对诊疗策略张仲景

    照海穴命名内涵及其在《针灸大成》中主治作用探析

    冉扬雪侯中伟
    6361-6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照海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跷脉.笔者通过对照海穴正名、别名内涵的考证,总结出照海穴命名主要以其定位、循行、特殊穴性、主治病证为依据,体现出了该穴气盛如海、经气汇聚的特点.《针灸大成》作为针灸学发展史上的第3次大总结,对腧穴的研究意义非凡.照海穴在《针灸大成》中的记载多达70条,对于照海穴的主治作用挖掘颇具价值.笔者比较《针灸大成》明刊本与《经络腧穴学》发现,照海穴具有更为广泛的主治范围,主要涉及目、脾胃肠、肢体经络、心理、杂证等方面,为其临床应用的开拓提供了新思路.

    照海穴《针灸大成》命名正名别名主治《经络腧穴学》

    《黄帝内经》梦之探析

    倪娜王平
    6365-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帝内经》是中医学产生的奠基之作,它的产生离不开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该书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涉及了梦的理论.书中对梦的产生原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认为梦的发生与淫邪入侵、七情影响、脏腑失调、阴阳盛衰、人体状态和治疗不当等有关.此外,书中还从五行、藏象、营卫等多个方面探讨了梦形成的机理,提出了相关的辨证治则.这些理论不仅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现代医学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帝内经》中医理论病因病机治则

    《黄帝内经》"后曰太冲"内涵探析

    罗梦曦胡建鹏石海平黄辉...
    6368-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冲"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共出现12次,但涵义并不相同,其中作为太冲穴和冲脉的"太冲",内涵已明确,而《素问·阴阳离合论》"前曰广明,后曰太冲"之"太冲",现存"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任冲同源异位,腹背阴阳离合""背北为阴"3种主要观点,或存在谬误,不能自洽;或思路正确,未能详解.通过探究字义、文法与医理,文章认为此处"太冲",从部位而言,在后、在下;从性用而言,既能藏蓄能量,又能升腾而济养"广明";而人体物质基础之精、脏腑之肾等,均是"太冲"的具象表达.明晰"后曰太冲"的深层内涵,为临床补精养神、沟通心肾等治疗法则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太冲广明《黄帝内经》内涵

    传统境界-工夫论对情志调摄的启示意义

    王哲李良松
    6372-6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学脱胎于传统哲学,融纳吸收了心性哲学的思想精华,注重心身关联,突出心神主导,强调情志调摄,在心身疾病的诊疗方面独树一帜.境界-工夫论是传统心性哲学特有的内容,儒释道三家之学对此有精深至当的阐发,以修养工夫锤炼方法,以境界指引开启思路,以心性圆满摄伏情志,对于情志病证的诊疗实践具有莫大的作用,因而探赜其从工夫至境界的思想进路,彰显其对于情志调摄的积极意义,弘扬其内涵外延对于当代心身医学的价值,极具深意.

    境界工夫心性论情志调摄启示

    基于脑髓-目系理论探讨青盲的病机证治

    万琦何兴伟
    6375-6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脑髓-目系理论,对青盲的发病部位、病因病机及与脑髓神机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阐述,进而探讨该病的病机证治.指出目系的构成与脑髓、眼目、脉络经筋密切相关,目系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视觉功能的基本结构,既可传输气血津液精髓,同时亦依赖气血津液精髓濡养;目系是联络脑髓与眼目的重要通道,人体视觉功能的调控依赖于脑髓神机运转.青肓的基本病机主要是气血津液精髓亏虚,阳气不足,导致目系失养所致,而脑髓-目系神机运转失常则为青盲发病的重要因素.临证应依据辨证结果,阳虚者温阳益气,阴亏者则补肾填精,同时注重疏通督脉,沟通脑髓与目系之间的联系,使督脉统御阳气功能复常,进而促进脑髓-目系神机运转、恢复脑髓神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以达到提高视觉功能之目的.

    青肓视神经脑髓神机目系督脉补肾通督针灸中医药

    基于"土得木而达"论治双相情感障碍

    冯宏英李宇盾李一鸣孙艳秋...
    6379-6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类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发病时会同现躁狂或轻躁狂和抑郁症状,或两者接替出现.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我国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现代医学对其诊疗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西药治疗不良反应较多、复发率高,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理论恰适用于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和抑郁相完全相反的情况的辨别和诊治."土得木而达"理论是中医五行学说中对木土关系的理论探析,肝脾功能失调是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文章以"土得木而达"理论为指导,从肝脾关系探讨了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病机以及相关治法,提出以肝脾为切入点,以调和肝脾、疏肝解郁、行气养血为治疗关键.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躁狂土木关系肝脾同调病因病机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