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中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佘靖

月刊

1673-1727

64216650@163.com

010-64216650

100029

北京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4号

中华中医药杂志/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中药材料学角度研究莲子心抗肿瘤药效物质基础

    杨妮曹鹏陈景
    2430-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中药材料学角度研究莲子心抗肿瘤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通过动态光散射仪(DLS)和透射电镜(TEM)对甲基莲心碱/锰离子/人血清白蛋白复合纳米粒的粒径和形态进行表征.分别采用CCK-8法和活性氧检测试剂盒评估甲基莲心碱/锰离子/人血清白蛋白复合纳米粒对4T1细胞的毒性和产生活性氧的能力.分别将脂多糖、白介素-4、甲基莲心碱、锰离子和甲基莲心碱/锰离子/人血清白蛋白复合纳米粒与RAW264.7细胞共孵育24 h,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1和M2型巨噬细胞占比来评估甲基莲心碱/锰离子/人血清白蛋白复合纳米粒重编程巨噬细胞的能力.进一步构建Balb/c小鼠4T1肿瘤模型,并对甲基莲心碱/锰离子/人血清白蛋白复合纳米粒的体内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估.结果:甲基莲心碱/锰离子/人血清白蛋白复合纳米粒粒径约为148 nm呈圆形均匀分布.CCK-8实验结果显示:甲基莲心碱/锰离子/人血清白蛋白复合纳米粒对4T1细胞存在浓度依赖性细胞杀伤.进一步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与甲基莲心碱组比较,其能提高4T1细胞内活性氧水平,高效抑制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体内抗肿瘤实验证实了甲基莲心碱/锰离子/人血清白蛋白复合纳米粒抗肿瘤疗效强于甲基莲心碱(P<0.05).结论:甲基莲心碱/锰离子/人血清白蛋白复合纳米粒被证实是莲子心抗肿瘤新型药效物质.

    莲子心甲基莲心碱药效物质基础抗肿瘤中药材料学

    酸枣DNA条形码筛选、种质资源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王琳赵红艳杜宪臣郭希蕾...
    2434-2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特异性DNA条形码,并利用DNA条形码对酸枣不同种质进行种质资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利用PCR扩增获得不同种质酸枣的ITS2、psbA-trnH、matK和rbcL核酸序列.用Mega和DNAman软件进行多重比对分析,筛选出的理想DNA条形码序列进行遗传距离分析,用Kimura 2-Parameter(K2P)模型分析遗传距离,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ITS2,psbA-trnH,matK和rbcL的扩增、测序成功率均为100%.所得序列与NCBI数据库上酸枣序列进行对比,鉴定率均>99%.其中psbA-trnH序列平均GC含量最低为31.9%,22个酸枣栽培种质的psbA-trnH序列一致率最低,psbA-trnH序列可能提供更多的变异信息.基于psbA-trnH序列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将酸枣种质分为两大类,自展支持率为100%.结论:psbA-trnH序列在酸枣种质中遗传多样性更高,更适用于酸枣不同种质亲缘关系研究.

    酸枣种质资源DNA条形码遗传多样性psbA-trnH序列

    基于紫外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青风藤渗漉和萃取过程在线监测和终点判断方法研究

    王玺铁德福钱嘉禾叶成...
    2438-2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紫外光谱(UVS)与近红外光谱(NIRS)对青风藤的渗漉和萃取过程进行在线监测和终点判断.方法:采集渗漉过程中渗漉液的UV光谱,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建立与盐酸青藤碱(SH)含量的定量校正模型,采用因子数、估计均方根误差(RMSEE)、决定系数R2及Q2、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评价模型的拟合能力及预测能力;萃取过程同样使用PLSR建立UVS与NIRS的定量校正模型,同样采用因子数、RMSEE、R2、Q2、RMSECV及RMSEP作为评价模型的拟合能力及对未知样品的预测能力指标.结果:无预处理与经过一阶导数预处理的渗漉过程UVS模型R2、Q2、RMSEE、RMSECV和RMSEP均较为接近,有较强的拟合能力和预测能力;通过单独建模后,萃取过程的NIRS和UVS模型的SH浓度预测性能较好,UVS单独建立的水相模型RMSECV较小(0.21),NIRS单独建立的氯仿相模型RMSECV较小(2.68).结论:利用UVS与NIRS技术,建立青风藤渗漉过程与萃取过程的SH浓度模型拟合预测性能和稳健性良好,有望实现渗漉过程和萃取过程的可视化.

    紫外光谱近红外光谱青风藤盐酸青藤碱在线监测终点判断

    干燥方式对金银花酚酸类和黄酮类成分的影响

    熊乐文黄文静张龙霏张永清...
    2444-2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方式干燥金银花中17种酚酸类成分和20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确定金银花的最佳干燥方式.方法:用不同方式(晒干、阴干、低温烘干、高温烘干、微波杀青低温烘干和微波杀青高温烘干)干燥金银花,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HPLC-QQQ-MS/MS)测定酚酸类和黄酮类成分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层次聚类分析(HCA)等化学模式识别分析,评价金银花质量.结果:晒干金银花总酚酸含量最高,为53 939.39 µg/g,其他干燥方式优劣顺序为低温烘干>微波杀青低温烘干>微波杀青高温烘干>阴干>高温烘干;低温烘干金银花总黄酮含量最高,为4 002.24 µg/g,其他干燥方式优劣顺序为晒干>微波杀青低温烘干>阴干>微波杀青高温烘干>高温烘干.微波杀青处理能有效减少活性成分的酶促分解.PCA和HCA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方式干燥金银花酚酸类和黄酮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芹菜素、绿原酸甲酯、紫云英苷和野漆树苷等15个成分是6种方式干燥金银花的差异成分.结论:不同方式干燥金银花酚酸类和黄酮类成分含量有显著差异,微波杀青后恒温烘干,不仅可使金银花保留较好色泽,还能保持较高的活性成分含量,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干燥技术.

    金银花酚酸黄酮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干燥方式

    补肾壮筋汤多种成分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许云腾黄思贤施颖易周萍...
    2451-2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补肾壮筋汤多种活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冻干粉制备:制备补肾壮筋汤水提液,减压旋转浓缩,制备冻干粉.HPLC法:分析采用Agilent EC-C18(4.6 mm × 250 mm,5 µm)色谱柱;流动相为水-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12 nm(梓醇)、230 nm(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和240 nm(莫诺苷、芍药苷、橙皮苷),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30℃.结果:梓醇、莫诺苷、松脂醇二葡萄糖苷、芍药苷和橙皮苷线性关系良好,R2均>0.9800,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87.63%、94.11%、89.49%、86.80%、110.34%.1 g补肾壮筋汤中药复方中,梓醇含量为5.0010 mg,莫诺苷含量为1.0340 mg,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含量为0.0772mg,芍药苷含量为0.4224mg,橙皮苷含量为4.5980mg.结论:该方法可行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补肾壮筋汤的质量控制.

    高效液相色谱法补肾壮筋汤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探究草乌不同炮制品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制

    高雅额尼日勒廖翠平刘云璐...
    2456-2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傅里叶变换质谱(UHPLC-FT-MS)技术探讨草乌及其炮制品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血清代谢物的影响,并探究其潜在抗炎机制.方法:建立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灌胃给予生草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制草乌和诃子制草乌5周.监测大鼠的一般情况、足肿胀度和关节炎指数,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TNF-α、IL-6和IL-iβ的水平.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大鼠血清中代谢物轮廓变化,寻找可能的差异代谢物,并对差异代谢物做进一步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草乌及其炮制品治疗可减轻CIA大鼠的足肿胀,降低关节炎指数,减少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分泌.造模后,血清中50种代谢物发生了显著改变(P<0.05),可视为潜在生物标志物来表征CIA大鼠的代谢紊乱.其中生草乌主要参与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和其它氨基酸的代谢;诃子制草乌主要参与脂质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药典》制草乌主要参与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辅因子和维生素的代谢.结论:草乌及其炮制品可通过调节血清代谢物,改善CIA大鼠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及甘露糖代谢紊乱来延缓CIA大鼠炎症的发生发展,为草乌及其炮制品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做出了新的解释.

    非靶向代谢组学草乌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炮制机制

    基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通路探讨桃红饮在动脉粥样硬化淋巴管增生中的作用

    李斯锦冯骁腾王怡茹刘萍...
    2464-2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桃红饮调控淋巴管增生改善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制.方法:APOE-/-小鼠分为模型组,桃红饮低、中、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组,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组,桃红饮低、中、高剂量+VEGFC组,以高脂饮食诱导AS模型,并给予药物和腺相关病毒干预,另取C57BU6小鼠作为空白组,给予普通饮食及0.9%氯化钠溶液和对照病毒干预.检测小鼠体质量、血脂,结合主动脉窦及主动脉弓病理染色,评估桃红饮对AS小鼠表型的影响;提取各组小鼠胫骨和股骨中的骨髓原代巨噬细胞,检测其脂质负荷,并与淋巴内皮细胞共培养,检测管腔形成能力;Western Blot、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VEGFC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结果:桃红饮可降低AS小鼠体质量及血清脂质水平,减轻主动脉窦斑块面积、主动脉窦及主动脉弓脂质含量,增加胶原含量稳定斑块,抑制炎症浸润及淋巴管生成,减少骨髓原代巨噬细胞的脂质负荷,并改善骨髓原代巨噬细胞诱导的淋巴内皮细胞管腔形成,桃红饮可降低AS小鼠及骨髓原代巨噬细胞VEGFC、FLT-4、LYVE-1、Prox-1、MMP9、IL-1β蛋白含量.结论:桃红饮可有效改善AS,其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C/FLT-4通路减少淋巴管增生有关.

    桃红饮动脉粥样硬化淋巴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巨噬细胞

    软坚清脉颗粒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氯吡格雷抵抗作用与机制探讨

    张永康宗媛殷康力王御震...
    2470-2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软坚清脉颗粒抗血小板及改善氯吡格雷抵抗(CR)的确切机制.方法:临床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接受软坚清脉颗粒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反应单位和血清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并检测治疗前后血小板中P2Y12 mRNA和蛋白含量差异.随后探索软坚清脉颗粒对ASO小鼠巨核细胞中IκB/IKK/NF-κB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和mRNA的影响,观察鼠血小板上P2Y12蛋白表达,并检测血小板功能与活性.结果:软坚清脉颗粒能够改善ASO患者的CR,并协同氯吡格雷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其可能机制与调控血小板上P2Y12受体表达有关.动物实验发现软坚清脉颗粒能够促进ASO小鼠巨核细胞中IκB的磷酸化,抑制IKK和p65的磷酸化,抑制IKK蛋白表达,降低P2Y12 mRNA转录和P2Y12受体蛋白表达.结论:软坚清脉颗粒能够通过抑制IκB/IKK/NF-κB信号通路降低血小板上ADP受体P2Y12的表达,协同氯吡格雷发挥抗血小板作用来改善ASO患者的CR.

    软坚清脉颗粒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氯吡格雷抵抗抗血小板血小板功能

    化疗对胃癌术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徐晓楠王琦刘月颖黄雪茹...
    2478-2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胃癌术后患者化疗前后肠道菌群结构差异性,寻找化疗治疗胃癌患者的肠道特异性靶标,为胃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切入点.方法:收集化疗治疗前后胃癌三期D2根治术后患者粪便标本,治疗前46例,治疗后19例,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分析化疗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差异性.结果:化疗后与化疗前相比,肠道菌群OTU、微生物群落构成、物种丰度、肠道菌群表型特征、GMM代谢模块、KEGG代谢途径、GBM神经递质、CAZY基因注释及EC基因注释均具有一定差异,化疗前后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与物种丰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化疗前后在门、目、科、属、种水平上菌群物种丰度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差异菌包括d_厚壁菌门、p_厚壁菌门、Bac_丹毒丝菌目、o_丹毒丝菌目、Ery_丹毒丝菌科、f_丹毒丝菌科、f_伊格尔兹氏菌科、f_丹毒丝菌科、f丁酸球菌科、Lac_多尔氏菌属、Lac_梭杆菌属、Lac_革兰氏阳性菌菌属、Lac_毛螺菌属_UCG-004、Lac_[瘤胃球菌]_gnavus_group菌属、丁酸杆菌菌属、Osc_普氏梭杆菌菌属、瘤胃球菌_UBA1819菌属、NK4A214_菌组、罕见小球菌属、鲸杆菌属、琼脂杆菌属、[瘤胃球菌]_gnavus_菌组、蓝绿藻菌属、毛螺菌属、s_人_肠道菌、g_链球菌、f_毛螺菌、g_蓝绿藻菌和g_经黏液真杆菌.化疗治疗前患者肠道特异菌共有5种,分别是o_丹毒丝菌、g_UBA1819、g_普氏梭杆菌、g_瘤胃球菌_gnavus_组、g_蓝绿藻菌;化疗治疗后患者肠道中特异菌发生变化,患者肠道特异菌共有5种,分别是p_厚壁菌、g_毛螺菌_UCG_001、g_梭杆菌、g_毛螺菌_UCG_004、g_多尔氏菌.结论:化疗治疗可以影响胃癌三期D2根治术后患者肠道特异菌种,这可能是化疗治疗发挥作用的途径之一.

    胃癌化疗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特异菌

    祛湿化瘀方抑制Wnt3a/β-catenin/VEGF信号通路保护肠道血管屏障治疗实验性NAFLD的机制研究

    吕胜王欣辛鑫胡义扬...
    2485-2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祛湿化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回肠肠道血管屏障功能的影响,揭示祛湿化瘀方治疗NAFLD的机制.方法:①采用高脂高糖(HFHC)饮食模型,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HFHC饮食模型组,祛湿化瘀方低、高剂量组,12周末开始给药,直至18周末;②检测小鼠肝组织甘油三酯(TG),血清生化指标;HE染色观察肝组织、回肠病理;油红0染色观察肝组织脂质;免疫荧光观察回肠质膜相关蛋白1(PV-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肝脏LBP和回肠Wnt3a、p-β-catenin、VEGF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TG,血清ALT、AST活性,肝组织NAS评分,血清TG、TC、LDL-C、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OMA-IR显著升高(P<0.01),祛湿化瘀方干预后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P<0.01).模型组小鼠肝组织HE染色显示肝细胞轮廓肿胀、形态不规则,脂肪变性、气球样变及炎性细胞浸润多见;回肠HE染色显示回肠组织结构受到破坏,可见绒毛顶部少量细胞脱落;肝组织油红O染色显示肝细胞轮廓变大变圆,细胞质中可见大量脂滴;回肠PV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PV1表达显著升高(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肝脏LBP、回肠Wnt3a、p-β-catenin/β-catenin、VEGF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祛湿化瘀方干预后肝组织、回肠病理均改善,肝细胞中脂滴明显变小,回肠PV1表达显著降低(P<0.05),肝脏LBP、回肠Wnt3a、p-β-catenin/β-catenin、VEGF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祛湿化瘀方可通过抑制回肠中Wnt3a/β-catenin/VEGF信号通路,下调PV1的表达,保护肠道血管屏障的功能,改善NAFLD.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血管屏障祛湿化瘀方机制Wnt3a/β-catenin/VEGF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