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中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佘靖

月刊

1673-1727

64216650@163.com

010-64216650

100029

北京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4号

中华中医药杂志/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医临床辅助诊疗平台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

    林宏远蒋寅张心怡崔鹤蓉...
    2711-2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中医临床辅助诊疗平台,能够更好地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赋能".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医诊疗智能化的研究背景以及发展历程,从辅助诊断和辅助决策两个方面系统梳理了中医临床辅助诊疗平台的研究现状,从辅助基层诊疗、助力临床研究、实现健康管理3个方面分析了其未来的应用前景,并指出了现存的问题及挑战,同时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和总结,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医辅助诊疗人工智能数字化大数据健康

    中医症状判断标准、分类分级标准现状及发展路径思考

    曹淼肖凡符超君喻嵘...
    2715-2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症状包括患者主观不适和客观体征,是中医辨病、辨证基础.中医历史悠久,典籍丰富,对如何辨识、分析症状有丰富论述.但相对现代医学而言,中医主要依据相关因素的有无对症状进行判断,症状的客观判断标准、分类分级标准过少,且几乎没有量化指标,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医诊断随意性、不一致性;并导致比较患者间、同一患者患病前后的症状严重程度、疗效等出现困难.中医可以通过参考现代医学对应标准、充分挖掘古代文献和利用中医理论特点3个方面着手,发展出自身症状判断和分类分级标准.

    症状判断标准中西医结合中医思路中医诊断学分类分级标准

    从复合病机论共病的中医辨治观

    陈潇颖叶放
    2719-2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当前人口老龄化以及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背景,临床普遍存在多疾病共存的"共病现象".但临床医生采取分科分治手段,往往忽视了共病的整体观.通过辨识病机能从整体角度把握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对于共病而言,可由此寻找不同疾病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共性因素,从而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使病情得到有效逆转.复合病机理论正是基于"气一元"整体观,对于古今诸多病机学说具有高度概括意义.

    复合病机共病病机辨证气一元论整体观

    《黄帝内经》太极三部六经体系

    田合禄张晓晴
    2723-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以五运六气的标本中气理论为本源,以从本的少阳三焦和太阴脾土"火湿"为太极,主人体的基本温度和湿度;以厥阴从中气少阳之风火主春天阳气升发,以阳明从中气太阴之燥湿主秋天阴气沉降,且以厥阴阳明从中气主左右阴阳升降之道路;以太阳少阴从本从标之寒热主冬至夏至冬夏阴阳极的转化,为水火之征兆.逆之则"阴阳反作""阴阳更胜".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涵有《黄帝内经》创作大纲,其中始终贯穿着天地人三才大道主线.

    标本中气太极三部六经体系从本从中气从本从标形与神俱天地人三才

    "气化通透"的理论构建和临床应用

    侯仙明
    2735-2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黄帝内经》精、气、神"人之三宝"及"气化"理论基础上,融合河间玄府理论、易水升阳思想,构建了"气化通透"理论,指出"玄府"是人体气化的场所,提出"平人三要"——足、畅、衡理论,即平人需要保持精的充足、气的和畅,时刻处于敛散与寒热平衡的气化通透状态;提出人体气化失于"通透"为疾病的基本病机,确立"升阳通玄"为治疗大法,创立了代表方"达玄饮".为简化中医理论体系,促进道术结合做出了有益探索,并附两则医案以飨同道.

    气化通透玄府《黄帝内经》平人三要足畅衡升阳通玄达玄饮

    《黄帝内经》四气五味理论探析

    张钰欣吴宇峰翟双庆
    2739-2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帝内经》以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构建出四气五味理论体系.四气理论源于四时温度的差异,其本质是对人体阴阳失衡的调节,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法则,注重与气候环境相顺应.五味理论源于对药食滋味与作用关系的总结,《黄帝内经》将五味置于五行系统当中,从而阐述五味与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从地而言,五味由天地之气所化,受到地气制约;从人而言,五味与人体的关系以五脏为中心形成了"五味-五脏-五体"的关联网,对人体的作用包括补养与治疗.从天而言,五味可调节自然气化的失和,其本质是调和人体五脏,矫正因自然气化变动而导致的失衡.《黄帝内经》的四气五味理论为药性理论的构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四气五味气味理论药性理论

    《黄帝内经》"清浊"理论探析

    王婧琳李鸿涛
    2743-2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清浊"理论发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对形象思维的具体运用,具有哲学层面与科学层面的双重内涵.本研究首先对"清浊"概念进行溯源,探讨"清浊"理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产生背景.其次从自然生理与疾病诊治两个视域下诠释《黄帝内经》"清浊"理论的具体内涵:前者包含天地之"清浊"、寒热之"清浊"、气血之"清浊"、营卫之"清浊"与脏腑之"清浊"5个方面;后者涉及病机、诊断、体质、针刺、神志、药性6个方面.最后对"清浊阴阳"问题进行辨析,提出"清浊"概念具有动态性及相对性的特点,"阳清阴浊观"与"阴清阳浊观"共同构成了《黄帝内经》"清浊"理论体系,应全面、辩证地看待.

    《黄帝内经》清浊阴阳内涵相对性

    "虚形互化"自然观对《黄帝内经》玄府发展的影响

    叶臻陈柳霖叶俏波
    2748-2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玄府"一词肇始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对其进行了拓展,关于《黄帝内经》"玄府"的议题是当前中医领域研究的热点理论.从发展脉络来看,"玄府"的出现及其后世发挥与道家思想有深厚的渊源.因此,以五代、北宋道家思想为着眼点,梳理《黄帝内经》"玄府"论及刘完素对玄府的发展脉络,或是还原《黄帝内经》原旨及后世"玄府"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五代谭峭"虚形互化"思想及受其影响的内丹学理论,是《黄帝内经》生命观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玄府"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文章从"虚形互化"自然观出发,回溯五代、北宋初期道家"虚形互化"自然观对《黄帝内经》的继承与发扬,探讨"虚形互化"自然观对刘完素发展《黄帝内经》"玄府"学说的潜在影响,为当代玄府学说发展提供参考.

    《黄帝内经》玄府道家虚形互化刘完素

    基于易学"象数合一"理念的《黄帝内经》身体观探赜

    张一丹刘思淇张其成
    2752-2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内含生命在宇宙间生存规律的学问,具体涵盖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并共同指向对人体身体规律的根本认识."象数合一"是医易会通的交点,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表达.基于"象数合一"理念探析《黄帝内经》身体观以更深刻明晰身体结构、脏腑系统、经络循行、生理过程等,为理解天人同构的生命存在提供了一种分析路径,更为明晓中医哲学的生命观和思维方式以指导实践提供了明确的切入模式.

    《黄帝内经》易学象数合一身体观天人合一

    基于《黄帝内经》构建"肿瘤阴阳气化"模型并探讨调气解毒法的学术内涵

    张广辉何姝霖李丛煌亓润智...
    2757-2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认识生命首先从《黄帝内经》阴阳气化理论开始.阳化气,阴成形,形气一体.阴为体,阳为用,体阴用阳.阴阳运化五行,五行化生六气,以脏腑为容器,以气血精津液为原料,在阴阳气化中完成生命周期.肿瘤寄生于人体,静凝而积聚有形,属阴;侵袭转移及剽悍霸道之性属阳,故肿瘤体阴而用阳,有自身特殊的阴阳气化系统.恢复人体气化之常态、调整肿瘤气化之病态是治疗肿瘤的最终目的.辨清机体与瘤体的阴阳气化状态,采用调气解毒之法论治肿瘤.调气:调阴阳之气化;解毒:解阴阳之形毒.文章基于此,探讨《黄帝内经》"阴阳气化"理论,探讨并阐释"肿瘤阴阳气化"模型(态)下的调气解毒法的学术内涵,最后简述其在肿瘤临证辨治中的应用.

    《黄帝内经》"阴阳气化"理论肿瘤阴阳气化调气解毒法学术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