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

马劲

月刊

1672-2124

pharmacy_bj@163.com

010-64813551

100053

北京市西城区广义街5号广益大厦C座511室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Journal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Drug-Use in Hospitals of China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卫生部新闻处批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生物技术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主办的医药类学术刊物。本刊刊号为CN 11-4975/R,ISSN 1672-2124,双月刊,大16开,64页,每期拟发行1.5万册。本刊以提高医院合理、科学用药水平,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资源浪费为办刊方针,重在指导;以报道临床用药现状和用药趋势预测为已任,重在实用;以从事医院临床、药剂科(药房)工作的工程师、药师为主要读者对象,同时兼顾药研制、生产、经营及医药、卫生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两种联合用药方案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效果及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庞茜茜刘斐蒲洁琨赵学萍...
    176-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头孢哌酮舒巴坦分别联合莫西沙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肺炎的效果及对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6 月于该院治疗的 80 例CRAB肺炎患者的资料,将 2022 年1-9 月以方便抽样法抽取的 40 例患者设为A组,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莫西沙星治疗;将 2022 年 10 月至 2023 年 6 月以方便抽样法抽取的 40 例患者设为B组,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细菌清除效果、各项指标恢复时间、血清炎症指标及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结果:B 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5。00%(38/40)、90。00%(36/40),明显高于A组的 80。00%(32/40)、72。50%(29/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胸部CT恢复正常时间、退热时间和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短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2 周后,两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及白细胞介素 6(IL-6)水平低于治疗前,且B组患者TNF-α、PCT及IL-6水平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ADR总发生率为 12。50%(5/40),与A组的 17。50%(7/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CRAB肺炎的效果优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莫西沙星,可有效改善患者炎症状况,明显提高细菌清除效果,显著缩短体温、白细胞计数等指标恢复时间,且ADR较少。

    头孢哌酮舒巴坦莫西沙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肺炎

    重组人脑利钠肽与比索洛尔联合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疗效、氧化应激和心肌损伤的影响

    杨艳妮刘聪龙奚春艳常秀红...
    180-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20 年 2 月至 2022 年 3 月该院行PCI治疗的AMI患者 9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比索洛尔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重组人脑利钠肽与比索洛尔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排血量(CO)]、氧化应激[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及其他实验室指标[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细胞间隙连接蛋白 43(Cx43)和心形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 93。33%(42/45),高于对照组的 77。78%(3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7 d、1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SV、LVEF和C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MPO、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Lp-PLA2、H-FABP水平低于对照组,Cx43 水平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 MACE 发生率为 11。36%(5/44),与对照组的 23。26%(10/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与比索洛尔联合治疗AMI患者能有效改善心功能,减轻氧化应激,并可通过调节Lp-PLA2、H-FABP和Cx43 水平而降低MACE风险,从而使AMI患者从PCI中获益最大化。

    比索洛尔重组人脑利钠肽氧化应激心肌损伤不良心血管事件

    麝香保心丸联合人脑利钠肽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对动脉血流参数、ST2和IL-33的影响

    刘慧慧杨巍周文杰严建军...
    184-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联合人脑利钠肽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以及对动脉血流参数、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 2(ST2)和白细胞介素 33(IL-33)的影响。方法:该前瞻性研究的研究时间为 2021 年 3 月至 2023 年 3 月,受试对象为 105 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共脱落 5 例,最后完成疗程并有完整记录的为 100 例。将 100 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 50 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常规吸氧、心电监护等措施,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注射人脑利钠肽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麝香保心丸,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疲倦乏力、面肢浮肿和气喘等中医症状积分并比较疗效,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治疗前后心肌标志物水平、动脉血流参数以及血清ST2、IL-33、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疲倦乏力、面肢浮肿和气喘等各项中医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6。00%(48/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4。0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乳酸脱氢酶、心肌肌钙蛋白T和肌酸磷酸激酶含量较对照组更低;研究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高峰充盈率、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舒张期血流速度峰值和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储备较对照组更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对照组更低;研究组患者血清ST2、IL-33 和ET-1水平较对照组更低,血清NO水平较对照组更高,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人脑利钠肽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较好,有助于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动脉血流循环,其心肌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ST2 和IL-33 的表达以及减轻血管损伤有关。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麝香保心丸人脑利钠肽心肌保护动脉血流参数

    中药内服、外敷联合西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李丽丽魏星王婧李润姣...
    189-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内服、外敷联合西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 年 2 月至 2022 年 10 月于该院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 140 例绝经后OVCF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0 例,术后口服碳酸钙D3 片、骨化三醇软胶囊和阿仑膦酸钠片)与研究组(70 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左归丸合桃红四物汤化裁汤剂口服联合海桐皮汤外敷),治疗 6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治疗期间内的安全性,观察治疗前后疼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骨密度、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钙和血磷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 94。29%(66/70),高于对照组的 80。00%(5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DI评分、血清ALP和血磷水平低于治疗前,腰椎正位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和血钙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血清ALP和血磷水平低于对照组,腰椎正位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和血钙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异常。结论:中药内服、外敷联合西药治疗绝经后OVCF安全、有效,能缓解患者疼痛,降低功能障碍程度,提高骨密度,并调节血清ALP、血钙和血磷水平。

    左归丸桃红四物汤海桐皮汤西药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补中益气汤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中老年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的改善效果

    黄克岭王伟孙新光温英武...
    193-196,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技术对中老年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的改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 年5 月至2023 年3 月该院收治的132 例中老年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66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技术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连续治疗 8 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I-QOL)评分、1 h尿垫试验结果、尿动力学指标和盆底肌表面肌电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 95。45%(63/66),较对照组的 80。30%(53/66)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CI-Q-SF评分,1 h漏尿量和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前静息阶段、后静息阶段肌电压较治疗前降低;I-QOL评分,膀胱顺应性、最大尿流率和最大尿道闭合压,快肌(Ⅱ类肌纤维)阶段、慢肌(Ⅰ类肌纤维)阶段肌电压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ICI-Q-SF评分,1 h漏尿量和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前静息阶段、后静息阶段肌电压低于对照组;I-QOL评分,膀胱顺应性、最大尿流率和最大尿道闭合压,快肌(Ⅱ类肌纤维)阶段、慢肌(Ⅰ类肌纤维)阶段肌电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针对中老年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用补中益气汤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尿失禁状况、生活质量、尿动力学参数和盆底肌功能,安全性好。

    补中益气汤生物反馈电刺激中老年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尿动力学

    围手术期不同镇痛方案对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疼痛和康复的影响

    王琳尚文强
    197-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不同镇痛方案对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疼痛程度及康复效果的影响,为优化个性化镇痛方案、促进肩袖损伤患者早期康复、改善肩关节功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 年5 月至2022 年5 月该院收治的肩袖损伤患者150 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 50 例。A组患者术中注射罗哌卡因,B组患者术中注射罗哌卡因+术后口服塞来昔布,C组患者术中注射罗哌卡因+围手术期口服塞来昔布。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 6(IL-6)、白细胞介素 10(IL-10)、前列腺素E2(PGE2)]、功能康复[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镇痛药的不良反应、术后 3 个月肩袖愈合情况。结果:B、C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57±0。56)、(2。74±0。41)d,均短于A组的(3。56±0。34)d;B、C组患者的住院费用分别为(2。71±0。52)、(2。69±0。63)万元,均少于A组的(3。12±0。48)万元;B、C组患者的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率分别为 14%(7/50)、6%(3/50),均低于A组的36%(18/50);术后3 d,B、C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A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SIRS发生率、术后 3 d 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7 d、14 d、1 个月的VAS评分比较,C组<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7 d、14 d、1 个月,三组患者血清IL-6、PGE2 水平逐渐降低,IL-10 水平逐渐升高;且血清IL-6、PGE2 水平比较,C组<B组<A组,血清IL-10 水平比较,C组>B组>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4 d、1 个月、3 个月,3 组患者的UCLA、ASES评分均逐渐升高,且C组>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的镇痛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12%(6/50)、18%(9/50),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患者肩袖愈合率分别为 86%(43/50)、90%(45/50)、88%(44/50),再撕裂发生率分别为 14%(7/50)、10%(5/50)、8%(4/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镇痛有助于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加速康复进程,减轻术后疼痛,控制应激所致炎症反应,改善肩关节功能,其中术中注射罗哌卡因结合围手术期口服塞来昔布在镇痛、抗炎、促进康复方面更有优势。

    肩袖修复术镇痛方案疼痛程度康复效果

    不同配比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在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安全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孙宁赵春阳蔡佳怡易涵...
    202-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配比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在重症肺炎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 2021 年8 月至 2022 年 8 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用不同配比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的不良反应(粒细胞缺乏、血小板计数降低、过敏和腹泻)发生情况。根据治疗方案(复方制剂相关配比)分为治疗 1 组[采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1)治疗]和治疗 2 组[采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治疗]。统计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疾病、用药剂量、用药疗程等与各不良反应相关性。结果:治疗 1 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79。61%(609/765),低于治疗 2 组(84。55%,476/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 ∶1)的复方制剂配比(OR=1。098,P= 0。012)、住院时间延长(OR=1。029,P<0。001)是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长(OR=1。012,P=0。011)、用药疗程延长(OR=1。036,P=0。013)是总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1)治疗重症肺炎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较长的用药疗程和住院时间可能增加应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不良反应安全性影响因素

    使用模拟目标试验框架对脑出血患者是否应停用他汀类药物相关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邢晓璇张晓彤董宪喆张兰...
    207-210,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使用模拟目标试验(TTE)框架,对脑出血(ICH)患者是否停用他汀类药物的观察性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总结可以避免的常见方法学缺陷,为后续研究设计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筛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文献,使用TTE框架评价所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包括纳入与排除标准、治疗策略、随机分配方法、随访的开始及结束、结局指标、因果对比、统计分析方案等 7 个方面。结果:共纳入 8 篇队列研究,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暴露组患者停用他汀类药物,非暴露组患者继续使用他汀类药物。方法学评价存在以下问题,2 项研究将基线后的信息作为排除标准;4 项研究未具体描述治疗策略;4 项研究无模拟随机分配的方法;3 项研究的协变量选择没有明确的文献依据;1 项研究未描述随访的时间节点;所有研究均未明确指出采用意向性治疗(ITT)分析或符合方案(PP)分析;仅 2 项研究描述了处理缺失数据的方法,但选择了直接删除有缺失数据的患者。结论:未来ICH后中止他汀类药物对临床预后影响的类似研究应避免使用基线后的信息来定义纳入与排除标准,明确因果推断(理想情况下同时包括ITT和PP分析),并考虑使用文献综述或临床经验进行协变量的筛选(最好使用有向无环图)。

    模拟目标试验脑出血因果推断方法学评价

    基于生物信息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苦参通过调节免疫相关基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机制

    赵香妍罗卫华姚海涛闫晓媛...
    21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苦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药理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及相关文献获取苦参的成分靶点信息,应用GEO数据库中的数据集(GSE206285)获取UC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免疫相关基因(IRGs)数据库收集IRGs,再利用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筛选苦参通过调节IRGs的表达治疗UC的核心靶点。通过Metascape平台对相关基因进行富集分析,最后将苦参中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苦参通过调节免疫相关蛋白治疗UC的潜在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刺芒柄花素、8-异戊烯基-山柰酚、菜豆素、怀特酮、大豆抗毒素、高丽槐素、苦参素和苦参碱;核心靶点为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白细胞介素(IL)1β、CXC趋化因子配体 8(CXCL8)、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PPARG)、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 2(PTGS2)和IL-6;参与的信号通路为癌症相关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IL-17 信号通路以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MMP9 与怀特酮的结合能为-42。7 kJ/mol;PPARG与菜豆素的结合能为-41。9 kJ/mol;MMP9 与木犀草素、PTGS2 与木犀草素、PTGS2 与菜豆素、PTGS2 与大豆抗毒素的结合能均为-40。6 kJ/mol。结论:本研究探讨了苦参通过调节IRGs治疗UC的潜在机制,为苦参临床应用的拓展及UC新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苦参溃疡性结肠炎生物信息学免疫相关基因分子对接

    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马中骏孙颢琳王婧苏强...
    218-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方案对比 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FOLFIRI)方案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建库至 2023 年 7 月的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查找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方案对比FOLFIRI方案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提取数据,应用RevMan 5。4 软件进行Meta分析,应用Stata 13。1 MP软件分析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 7 篇文献,涉及 449 例患者。在客观缓解率(OR=3。06,95%CI=1。96~4。80,P<0。000 01)和疾病控制率(OR=2。19,95%CI=1。42~3。38,P=0。000 4)方面,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组均高于FOLFIR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Ⅳ级不良反应中,在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OR=0。22,95%CI=0。05~0。89,P=0。03)及黏膜炎发生率(OR=0。30,95%CI=0。17~0。54,P<0。000 1)方面,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组均低于FOLFIRI组,而在肝功能损伤发生率(OR=2。81,95%CI=1。45~5。43,P= 0。002)方面,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组高于FOLFIRI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其余Ⅰ—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及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方案在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应用中,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均优于FOLFIRI方案,不良反应方面仅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FOLFIRI方案,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方案有望成为晚期结直肠癌二线治疗的理想方案。

    雷替曲塞伊立替康FOLFIRI方案结直肠癌化疗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