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危北海 李乾构 李道本(常务)

月刊

1671-038X

zgzxyxhzz2011@sina.com

027-85726835

430022

武汉市解放大道1277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Diges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科委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本刊物重点着眼于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疾病的新成果、新技术等,突出中西结合,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之大特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炎症性肠病患者中医舌象特征分析

    陈立基马燕颜黄佩娣张北平...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医舌象特征,为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2年3-12月行结直肠镜检查的27例炎症性肠病患者(炎症性肠病组)及同期25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集舌象,并分析其在分布上的差异。结果:炎症性肠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在舌色及苔色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性肠病组患者正常舌形的占比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齿痕舌、腻苔的占比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中,溃疡性结肠炎组和克罗恩病组在舌象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舌象多见齿痕、腻苔,这些特征与脾虚、湿盛有一定的关系。

    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舌象

    香柴舒郁汤联合益生菌治疗肝郁气滞证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董慧鑫霍永利杨倩娄莹莹...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香柴舒郁汤联合益生菌治疗肝郁气滞证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onstipation-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为肝郁气滞证IBS-C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香柴舒郁汤治疗。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估患者精神心理状况;检测肠道菌群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均改善,且治疗组腹痛腹胀、排便频率、大便性状、嗳气频作、胸闷不舒、两胁胀痛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排便状况方面两组改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治疗组评分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均升高而肠杆菌水平下降,且治疗组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水平高于对照组,肠杆菌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3。81%(P<0。05)。结论:香柴舒郁汤联合益生菌治疗肝郁气滞证IBS-C临床疗效显著,同时可有效舒缓患者的不良情绪,优化肠道菌群,且安全性较高。

    香柴舒郁汤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益生菌肠道菌群

    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联合TS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腹膜腔转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吕姣朱梅袁成赵鸿鹰...
    6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1,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联合TS方案(紫杉醇+替吉奥)治疗进展期胃癌腹膜腔转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进展期胃癌腹膜腔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TS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PD-1抑制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199)、癌胚抗原(CEA)]水平。观察治疗前、治疗1、2个疗程后的病灶直径水平,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观察随访期间的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7。50%vs 65。0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A199、CE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A199、CE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病灶直径水平均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2个疗程后病灶直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手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55。00%vs 30。00%,P=0。024)。结论:PD-1抑制剂联合TS方案可明显提高进展期胃癌腹膜腔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下调肿瘤标志物水平,缩小病灶,更有利于提高的患者生存率且安全性佳。

    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紫杉醇替吉奥胃癌腹膜腔转移

    基于"态靶辨证"理论探讨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思路

    杨红娟陈振东田旭东王培鑫...
    70-7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态靶辨证"是仝小林院士基于传统中医学辨证理论和方法缺陷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理论体系。该体系的建立优化了中医在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等方面的不足,其中"分类-分期分证"的病证结合模式是其核心内涵之一。田旭东教授以"态靶辨证"理论为基础,根据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和特点,将胃食管反流病划分为三期四态,其中三期为胃食管反流病发病初期、进展期和后期,四态分别为热态、郁态、痰态、虚态。本文以"态靶辨证"理论为指导,以胃食管反流病的三期四态为契入点,探讨各期各态下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原则和对应的靶药,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思路。

    胃食管反流病态靶辨证三期四态治疗诊断

    邱明义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浅析

    刘昊洁陶春晖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食管反流病是指因胃内容物逆流引起的一系列以反酸、烧心为典型症状的疾病。邱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以脾胃虚弱、肝郁气滞为辨证之要,再根据痰饮、气滞、热邪、淤血等标实的不同针对性用药,将胃食管反流病分为脾胃虚弱、肝脾不和、寒热错杂3个证型,运用健脾和胃、疏肝行气、肝脾同治之法,疗效显著。

    胃食管反流病经验中医药疗法

    附子理中丸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李依林左泽平田颖颖赵新月...
    7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附子理中丸方是治疗呕吐泄泻等消化道疾病的常用中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调节免疫、修复胃肠黏膜屏障、镇痛等作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腹泻等脾肾阳虚所致的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且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由于其具有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目前并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临床研究表明,附子理中丸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疗效,本文将从临床应用、药理作用与活性成分3个方面对附子理中丸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依据。

    附子理中丸方溃疡性结肠炎活性成分作用机制

    中医药通过调控内质网应激相关通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黄羽欣方嘉琪张芷童王沐瑶...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难治性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目前UC的发病被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等,但具体病因仍未被证实。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在UC的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一路径已经成为UC防治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医药研究在该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ERS主要涉及IRE1/XBP-1、ATF6、PERK/eIF2α/ATF4/CHOP通路和凋亡通路,本文分别概述了中医药如何通过调控这4个通路从而影响ERS状态,起到防治UC的作用,并对各个通路所涉及的中医药进行了归纳,以期为中医药防治UC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溃疡性结肠炎内质网应激中医药信号通路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稿约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编辑部
    后插1-后插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