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危北海 李乾构 李道本(常务)

月刊

1671-038X

zgzxyxhzz2011@sina.com

027-85726835

430022

武汉市解放大道1277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Diges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科委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本刊物重点着眼于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疾病的新成果、新技术等,突出中西结合,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之大特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23)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林江李振华唐旭东...
    181-188,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临床常见的口腔黏膜病,本病发病率高且容易复发。本共识涵盖了中医和西医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面的认识,突出了临床实用性,体现了最新研究进展。

    复发性口腔溃疡诊断中医治疗共识

    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预警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特色优势

    王宪波时克冯颖
    18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加急性肝衰竭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对于慢加急性肝衰竭强调早期预警、动态评估病情、预后评价等全病程管理。诊疗应重视去除病因、防治并发症、器官支持和中医药干预。本文评述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定义、发病机制、预警、预后评分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旨在为疾病的早期识别、预后判断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预警预后

    基于"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论治模式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

    涂雨落孙克伟
    195-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基于"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论治模式干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的短期疗效及远期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单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项目(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论治模式对乙性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干预作用及其预后的影响)的100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COSSH研究诊断标准对100例患者重新分组,非头对头比较两个队列患者的28、90 d病死率;同时对100例患者进行长期疗效随访,通过生存分析及临床数据比较探究临床特征和远期生存率情况。结果:①中医干预组患者28、90 d病死率分别为12。19%、29。27%,与COSSH研究比较,本队列患者短期病死率更低;②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存活超过11周后患者死亡风险明显降低,度过高死亡风险期的患者远期(7~10年)生存率达77。40%,存活384周后无患者死亡;③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LT、总胆红素(TBIL)、低钠血症为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大、PLT越低、TBIL水平越高、合并低钠血症的患者预后越差。结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基于"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论治模式干预HBV-ACLF能进一步降低患者短期病死率,且早期干预后患者的远期生存率高。高年龄、低水平PLT、高水平TBIL、并发低钠血症是HBV-ACLF的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药阴阳黄预后疗效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探讨中医药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用药规律

    王德昕战俊邑余金钟刘成海...
    203-207,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医院电子病例库分析总结真实世界的数据,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中医药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8年7月-2023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电子病例库确诊EGVB患者的诊疗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对患者的基本信息、高频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功效进行频数频率统计;通过SPSS Modeler 18。0软件构建药物关联网状图和关联规则分析表;借助SPSS 29。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40例接受中药饮片治疗的EGVB患者,在612条处方信息中,涉及中药431种;使用频数排名前5位的中药分别是黄芪、茯苓、白术、当归、甘草;使用频数前5类的中药类别分别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止血药;在30味高频药物中,以甘、苦药味最为常见;寒性药使用最多;归经以肝经、脾经、肺经、心经、胃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治疗EGVB的药物组合中主要为黄芪、泽泻、茯苓、黄芩等与其他药物的组合;因子分析共得到9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得到7个处方。结论:中医药治疗EGVB的主要治疗原则为补益虚损、清热泻火、化痰祛瘀、利水渗湿。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医药数据挖掘关联规则

    槲芪癥消汤联合仑伐替尼治疗Ⅲ期乙肝相关肝癌93例临床观察

    姚杨刘迪王一同王雪婧...
    208-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槲芪癥消汤联合仑伐替尼治疗Ⅲ期乙肝相关肝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实用性随机对照方法,纳入Ⅲ期乙肝相关肝癌患者9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仑伐替尼治疗(体重<60 kg,8 mg/次,1次/d;体重≥60 kg,12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合槲芪癥消汤中医治疗方案。两组均连续治疗24周,随访24周。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延长了 Ⅲ期乙肝相关肝癌患者的PFS(8。7个月vs。7。2个月,P=0。007),OS未见显著获益(14。8个月vs。13。8个月,P=0。147)。槲芪癥消汤联合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及腹胀(P=0。010)、黄疸(P=0。007)、营养改变(P=0。004)3个维度的生活质量评分,且能减少手足综合征(P=0。040)、高血压(P=0。004)及疲乏(P=0。013)等不良反应。结论:槲芪癥消汤联合仑伐替尼治疗可提高Ⅲ期乙肝相关肝癌患者的PFS,改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乙肝相关肝癌槲芪癥消汤中医治疗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

    益气解毒凉血法联合西医治疗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疗效观察

    王晓静时克王宪波
    214-217,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益气解毒凉血法联合西医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20年1月-2023年10月收治的61例细菌性肝脓肿住院患者,按1 ∶2比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1例)给予西医治疗,中西医组(2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气解毒凉血法中药汤剂治疗,疗程2~4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体温正常、肝脓肿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中西医组在第1周时肝脓肿直径缩小的患者比例为85。0%(17/20),高于对照组的58。5%(2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抗菌药物累计消耗量(cDDDs)为23。48±15。07,对照组为33。52±21。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第2周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第3周时与对照组比较,中西医组淋巴细胞计数上升、NLR明显下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治疗第1周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第2周时中西医组ALT、AST、GGT明显降低,与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益气解毒凉血法联合西医治疗细菌性肝脓肿可更快地促进肝脓肿吸收,减轻机体和肝脏炎症,并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细菌性肝脓肿益气解毒凉血法中西医结合疗法经皮穿刺引流术

    1例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报告

    刘尧王晓静高方媛陈佳良...
    218-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加急性肝衰竭以慢性肝病急性失代偿、多脏器功能衰竭及高病死率为主要特征。尤其是慢加急性肝衰竭晚期患者,病死率极高,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笔者所在团队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方面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凝练总结出"解毒凉血重通腑,健脾化湿顾中焦"学术观点,同时结合救治病例对糖皮质激素、利福昔明等应用体会也进行分享,希望借此能对这类患者的救治提供借鉴。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药解毒凉血法糖皮质激素

    基于肠肝轴中医药调节肠道功能防治肝细胞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徐于珽于泓博王晶高文越...
    222-225,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性肝癌是全球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肝细胞癌占90%以上。肠道和肝脏通过门静脉、胆道和体循环的双向连接进行交流,肠肝轴成为肝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和肠道微生物失调是肝细胞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中医药临床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基于肠肝轴理论,中医药防治肝细胞癌可有效阻断肠道-肝脏信号,对肝细胞癌的精准预防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中医药脏腑理论和肠肝轴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中医药及其活性成分对肝细胞癌的调节及干预作用,希望为肝细胞癌的进一步临床防治提供新的策略和思路。

    中医药肠肝轴肠道屏障肝细胞癌

    基于真实世界证据的扶正清毒法治疗胃癌疗效评价及其用药规律分析

    王庆颖张晓春侯超
    226-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真实世界环境下扶正清毒法(Fuzheng Qingdu therapy,FZQDT)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用药规律。方法:多中心收集2012年3月1日-2022年6月30日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胃癌患者,采用真实世界研究的方法,按有、无接受FZQDT治疗分为中医组和对照组。建立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预后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使用 Microsoft Excel 16。0、SPSS Modeler 18。0 及 Cytoscape 3。9。1软件对处方用药分别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479例胃癌患者,中医组200例,对照组279例。生存预后分析表明FZQDT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P<0。001)。中医组较对照组显著延长 OS(中位 OS 37。30 个月 vs。12。77 个月,HR=0。38,P<0。001)和 PFS(中位 PFS 26。80 个月 vs。10。03个月,HR=0。59,P<0。001)。亚组分析表明,不同TNM分期及手术情况的胃癌患者均能从中医治疗中获益(P<0。05)。数据挖掘共纳入200首中药处方,涉及中药180味,使用频率≥50%的核心中药16味,如炙甘草、黄芪等。核心中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支持度>35%且置信度>95%的二联药对10对,如紫苏梗-藿香等。高频中药聚类分析得到6个聚类。结论:基于"扶正清毒"指导思想治疗胃癌,"扶正"重在健脾,兼顾养肝,"清毒"以祛除"水毒"为主,消化"食毒"和清解"热毒"为辅,契合胃癌"脾虚毒聚"的病机,在真实世界中能延长胃癌患者生存期,核心用药为炙甘草、黄芪、茯苓等。

    胃癌生存期扶正清毒法用药规律真实世界

    基于Bak/Bax/Caspase-9通路探讨小檗碱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疗效的机制研究

    李吉磊刘念王一冲王瑞昕...
    23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小檗碱通过Bak/Bax/Caspase-9通路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32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小檗碱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予以3%葡聚糖硫酸钠盐(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构建UC小鼠模型。记录各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及体重;测量结肠长度、脾脏指数;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肠、脾脏组织病理变化;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结肠组织中Bak、Bax、Caspase-9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小檗碱组小鼠的DAI评分与脾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结肠及脾脏病理损伤显著缓解,体重变化率和结肠长度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Bak、Bax、Caspase-9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小檗碱能够降低UC小鼠的炎症反应,改善结肠和脾脏病理损伤,其作用可能与调控Bak/Bax/Caspase-9 通路相关。

    溃疡性结肠炎小檗碱凋亡Bak/Bax/Caspase-9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