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杨培民

双月刊

1672-0512

yxbjb@vip.163.com

0531-68616919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6369号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Imaging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读者对象为广大医学影像工作者(主要包括X线、CT、MR、DSA、US等)和中医、西医临床医师,以及从事影像学与核医学研究的人员。本刊以中西医结合影像学临床与实践研究为主要内容,重视影像学研究的新进展、新理论及新技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肺腺癌脑转移瘤CT灌注成像参数对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状态预测的初步研究

    姜春成姜中华刘歆曲倩倩...
    180-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应用肺腺癌患者脑转移瘤的CT灌注成像参数预测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的突变状态.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治疗并完成肺癌病理及EGFR基因检测的45例肺腺癌脑转移患者(EGFR突变型26例,EGFR野生型19例).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灌注成像,应用颅脑CT灌注图像分割强化肿瘤和瘤周水肿,提取CT灌注参数.应用具有显著相关性的灌注参数预测EGFR基因的突变状态.采用ROC曲线评估脑转移瘤CT灌注成像参数预测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效能.结果:灌注参数中,脑血流量(CBF)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在肺腺癌2种EGFR基因突变状态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BF和MTT联合预测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AUC为0.790.结论:原发性肺腺癌患者脑转移瘤的CT灌注成像参数可用于预测EGFR突变状态.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灌注成像脑转移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

    人工智能CT定量分析技术在评价不同时期肺挫伤支气管变化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代永亮张宇哲张元刚苟杰...
    184-187,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智能CT定量分析技术在肺挫伤病情进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肺挫伤患者108处病灶的CT资料,利用人工智能CT定量分析技术自动分割图像,并测量不同时期(急性期、渗出期及吸收好转期)肺挫伤3~7级支气管定量指标,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渗出期3~7级支气管的最大壁厚、平均壁厚大于急性期和吸收好转期,渗出期4~7级支气管的管腔内外直径、管腔内外周长及5~7级支气管的内腔横截面积、管壁横截面积小于急性期和吸收好转期(均P<0.05).急性期4~7级支气管的最大壁厚、平均壁厚大于吸收好转期而小于渗出期,急性期4~7级支气管的管腔内外直径、管腔内外周长及5~7级支气管的内腔横截面积、管壁横截面积小于吸收好转期而大于渗出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期肺挫伤灶占两肺总容积的百分比为(4.26±1.81)%,渗出期为(7.91±2.70)%,吸收好转期为(1.63±0.91)%.急性期肺挫伤灶容积占比与7级支气管内腔横截面积、最大壁厚及平均壁厚相关,渗出期肺挫伤灶容积占比与5级支气管内腔横截面积、支气管内外直径及内周长相关,吸收好转期肺挫伤灶容积占比与6级支气管内腔横截面积、最大壁厚、平均壁厚及7级支气管最大壁厚相关.结论:人工智能CT定量分析技术可直观显示肺挫伤及支气管的形态学变化情况,为临床预估病情发展及干预治疗提供新方法.

    肺挫伤人工智能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定量分析技术

    基于CT测定的细胞外体积分数对结肠腺癌术前病理分级的预测价值

    王庆慧高飞王锡明
    18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CT测定的细胞外体积分数(ECV)预测结肠腺癌病理分级可行性.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腺癌患者380例,术前均行腹部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结肠癌病灶的ECV通过平扫和平衡期图像在ROI测量计算.根据病理分级将患者分为高级别组100例和低级别组280例,比较2组影像特征及临床特征.ECV与结肠腺癌病理分级的相关性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价ECV对结肠腺癌病理分级的诊断效能.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CV是结肠腺癌病理分级的独立预测因子,OR值为1.380(95%CI 1.289~1.477).ROC曲线显示:ECV对结肠腺癌病理分级的诊断效能较好,AUC为0.898(95%CI 0.851~0.947),敏感度为90.0%,特异度为91.4%.结论:基于CT测定的ECV有助于预测结肠腺癌的病理分级,且对个体化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结肠癌细胞外体积分数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病理分级

    高血压与肾透明细胞癌的相关性研究

    王长军刘玉红周文文王玉...
    193-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与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ccRCC患者164例,其中高血压病程≥3年者定为高血压组(57例),从未诊断高血压者定为非高血压组(107例),另收集5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并计算肿瘤、对侧健康肾脏和对照组肾脏的ADC值及相对ADC(rADC),利用SPSS 24.0软件分析相关数据.结果:高血压组肿瘤ADC值为(1.683±0.435)×10-3 mm²/s,对侧健康肾脏ADC值为2.047(0.373)×10-3 mm²/s,rADC值为0.83±0.20;非高血压组肿瘤ADC值为(1.863±0.401)×10-3 mm²/s,对侧健康肾脏ADC值为2.011(0.290)×10-3 mm²/s,rADC值为0.95±0.20.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肿瘤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2组对侧健康肾脏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6),2组r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高血压与ccRCC的ADC值降低有相关性,其可能使得肿瘤的恶性程度增加.

    高血压肾透明细胞癌表观扩散系数相对表观扩散系数磁共振成像

    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对肝动脉-门静脉瘘的评估价值及风险因素分析

    许小兰窦斌杨斐魏文鑫...
    198-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模式对肝动脉-门静脉瘘(HAPVF)的评估价值及风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HAPVF和非HAPVF患者各60例,分别为HAPVF组和非HAPVF组,行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比较2组临床指标及CT征象差异.以DSA为金标准,对比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双动脉期对HAPVF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对HAPVF分型的诊断准确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APVF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危险因素预测HAPVF的价值.结果:双动脉期诊断HAPVF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分型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单独2期(均P<0.05).2组肝癌大小、包膜类型、门静脉癌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癌大小、包膜类型、门静脉癌栓均是HAPVF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表明,单因素预测HAPVF效果最好的是包膜类型,其次是门静脉癌栓,再次是肝癌大小.综合多因素联合预测分析显示,肝癌大小+包膜类型+门静脉癌栓预测效果最好.结论: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模式对HAPVF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较高,且在HAPVF分型中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HAPVF的临床及影像学征象具有一定特点,其中肝癌大小、包膜类型、门静脉癌栓均是HAPVF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预测效果最好,能为临床及时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双动脉期增强扫描肝动脉-门静脉瘘评估价值风险因素

    能谱CT平扫图像直方图纹理分析对肾盂旁囊肿与肾盂积水的鉴别价值

    陶健马海彦梁甜甜曾宪春...
    202-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平扫单能量图像结合直方图纹理分析对肾盂旁囊肿与肾盂积水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5例肾盂旁囊肿(肾盂旁囊肿组)和18例肾盂积水患者(肾盂积水组).应用能谱成像分析平台测量2组40~140 keV(以10 keV为间隔)11个不同单能量CT值,并分别行统计学比较.单能量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在AW 4.5工作站上重建相应单能量图像,采用GE Omni-Kinetics软件进行直方图纹理分析,选择病灶最大层面勾画ROI,生成基于灰度直方图纹理参数,包括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差,变异度,偏度,峰度,均一性,能量,熵,第5、10、25、50、75、90、95百分位数.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间参数的差异,基于ROC曲线评价各参数的鉴别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特征筛选并构建最终的预测模型,绘制最终模型的ROC曲线并分析其价值.结果:40~50 keV条件下,肾盂旁囊肿组的单能量CT值大于肾盂积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60~140 keV单能量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0 keV条件下,2组均值,峰度,能量,熵,第5、10、25、50、75百分位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0 keV条件下,2组均值,第10、25、50百分位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40 keV图像纹理参数鉴别肾盂旁囊肿与肾盂积水的AUC为0.696~0.756,均大于50 keV图像纹理参数的AUC.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0 keV图像纹理参数的峰度、能量和第25百分位数是肾盂旁囊肿与肾盂积水的独立预测因子,三者联合诊断鉴别肾盂旁囊肿与肾盂积水的AUC为0.915,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83.3%.结论:基于能谱CT平扫40 keV图像的直方图纹理参数构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能有效鉴别肾盂旁囊肿与肾盂积水.

    肾盂旁囊肿肾盂积水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纹理分析诊断,鉴别

    DWI联合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宫颈癌分期中的应用

    王新婧施磊李兵冯吟...
    207-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DWI联合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宫颈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18分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均行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与FIGO 2018分期的诊断一致性.结果:68例中,FIGO 2018分期ⅠB1期20例、ⅠB2期15例、ⅠB3期4例、ⅡA1期11例、ⅡA2期7例、ⅡB期2例、ⅢB期2例、ⅢC1期2例、ⅣA期5例;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示55例与FIGO 2018分期一致,其中,ⅠB1期18例、ⅠB2期13例、ⅠB3期2例、ⅡA1期9例、ⅡA2期5例、ⅡB期2例、ⅢB期1例、ⅢC1期1例、ⅣA期4例.经Kappa检验,2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较好(K=0.768,P<0.05).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宫颈癌ⅠB1、ⅠB2、ⅠB3、ⅡA1、ⅡA2、ⅡB、ⅢB、ⅢC1、ⅣA期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879、0.848、0.469、0.801、0.665、0.985、0.470、0.485、0.784,准确率分别为95.59%、95.59%、94.12%、95.59%、92.65%、98.53%、95.59%、97.06%、97.06%.结论:DWI联合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宫颈癌的诊断与FIGO 2018分期的一致性较好,诊断准确率较高.

    宫颈癌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扫描国际妇产科联盟

    双能量CT非线性融合技术在双下肢CTA检查中的应用

    陈昌美胡容刘宗才王荣品...
    212-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双能量CT非线性融合(NLB)技术在双下肢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疑似双下肢血管病变并行双能量CTA检查的患者52例,扫描后分别行线性融合(LB)技术和NLB技术重建,得到LB和NLB图像.对比LB、NLB及原始图像低kV(80 kV组)3组图像质量,包括客观评价(CT值、SD、SNR、CNR)和主观评分,以及图像优良率和图像可诊断率.结果:3组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LB组评分最高.80 kV组、LB组、NLB组图像可诊断率分别为61.54%(32/52)、38.46%(20/52)、65.38%(34/52),优良率分别为30.77%(16/52)、0(0/52)、38.46%(20/52).3组图像对应部位血管CT值、SD及CNR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LB组CT值最高,且CT值、SD及CNR均高于LB组(均P<0.05).3组图像对应部位血管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能量CT的NLB技术可提高双下肢CTA检查的图像质量,有望增加双下肢血管疾病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下肢血管造影术线性融合技术非线性融合技术图像质量

    健康小型猪心脏IVIM成像不同冠状动脉间定量参数的对比分析

    宋辉王荣品
    217-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健康小型猪心脏IVIM成像中不同冠状动脉间各定量参数的标准值.方法:采用3.0 T MRI FIESTA序列对10只健康小型猪心脏行标准二、三、四腔心及左心室短轴电影成像,在短轴层面上再对心底、心中及心尖部分别行IVIM成像.由2位影像医师运用双盲法评估图像质量、划分等级,并分别测量不同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的相关参数(D、D*、f).结果:2位医师对图像质量等级评估的一致性较好(K=0.84).右冠状动脉(RCA)与左旋支(LCX)、左前降支(LAD)与左回旋支(LCX)间供血区域心肌的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CA与LCX间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冠状动脉供血区域间的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值、D值和f值的AUC分别为0.625、0.488和0.342.结论:不同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各定量参数间有差异,各参数中D*值对正常心肌的诊断效能最佳,可获得相应心肌节段各定量参数的标准值,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磁共振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冠状动脉定量分析

    MSCT结合后处理技术在诊断先天性镫骨畸形中的应用

    刘红生韩宇杨润琴
    220-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MSCT结合后处理技术在诊断先天性镫骨畸形及其分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MSCT诊断为先天性单纯中耳畸形的94例患者(125耳),均行听小骨MPR及听骨链CPR,分析镫骨畸形的类型.结果:125耳中,镫骨畸形107耳(85.6%),畸形类型包括:完全缺如、异位、单纯底板固定及发育不良.结论:镫骨畸形占先天性中耳畸形的大多数,且畸形类型复杂多样;MSCT结合后处理技术(听骨MPR及听骨链CPR)能精确显示镫骨畸形类型及有无合并面神经移位,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准确信息.

    镫骨畸形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