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孟庆云

月刊

1006-3250

zyjc@chinajournal.net.cn

010-64074751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帝内经》论肉的生理功能

    黄玉燕汤尔群陈曦
    1307-1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肉是中医藏象理论"五体"之一,其不仅覆藏筋骨而充形,也有卫外抵御邪气的作用,同时分肉之间也是营卫尤其是卫气通行、经脉循行的部位之一.肉满实而解利是长寿征象之一.《黄帝内经》对肉生理功能的论述为后世应用解肌法以及在肌肉层次进行针灸按摩等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诊疗时,在将"五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基础上,掌握肉的功能特点,有助于精准施术、精准用药.

    《黄帝内经》卫气经脉

    论宋金元时期中医学病机理论的创新发展

    郑齐黄玉燕汤尔群张立平...
    1311-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学病机理论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一般规律的理论认识,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病机理论创新的重要阶段.刘完素提出六气化火病机理论,析用药寒凉之理;张元素师徒阐发脏腑病机理论,特别是李杲提出阴火病机、治疗上重视脾胃升降之序;朱丹溪阐发相火病机理论;对痰饮、郁证病机理论都有丰富的论述.这一时期病机理论的发展,一方面是在北宋医学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惯性前行,一方面也是对北宋医学发展过程中面临问题的回应与补救,与宋金元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格局及北宋中期理学兴起均有一定关系.宋金元时期以病机理论创新为先导,带动了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的发展和创新,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宋金元医学病机理论理学创新

    《本草衍义》对《黄帝内经》药性理论的继承与发挥

    万姿利张立平
    1317-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草衍义》由北宋时期寇宗奭所著,为药性论本草的开山之作.其内容对《黄帝内经》药性理论多有继承、发挥与运用,涉及定四气为四性、发挥《黄帝内经》五味理论并以之释药、推动引经理论形成等多个方面,不但使《黄帝内经》里的相关理论得到了深化和完善,其"以经释药"的方式更是开创了本草理论发展的新局面,开启了中药理论研究的先河.

    《本草衍义》《黄帝内经》药性理论四性五味引经

    成无己以经释论刍议

    汤尔群黄玉燕陈曦
    1320-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无己,金代著名伤寒医家,其所著《注解伤寒论》是"以经释论"的代表.总结成无己"以经释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宗张仲景原序之旨.成无己采用《黄帝内经》(后文简称《内经》)、《难经》之理来阐明仲景学说,正与张仲景原序思想一脉相承;(2)受宋代重视医学经典的影响.君上崇医好《内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医经;医学教育及考试中,《内经》《难经》为研习《伤寒论》的基础;成无己家世儒医,沿袭儒者注经之法;(3)应伤寒学术发展的需要.成无己的研究符合医经与经方结合发展的需要;自成无己开始,伤寒病的研究逐渐转向《伤寒论》的研究.

    成无己以经释论《注解伤寒论》经典《伤寒论》

    "六气皆从火化"机制探析与运用

    张同徐邵路遥陈曦
    1323-1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气皆从火化"为刘完素"火热论"的主旨,前人研究多关注"六气化火",机制也多囿于"郁而化热"这一方面,不能体现出刘完素火热病机的独特性.本文认为"六气皆从火化"有"六气向火化"(六气化火)与"六气依从火而化之"(火害六气)两层含义.本文从火与气之间密切联系入手:一方面由于火扰气机,所以火热二气易致怫郁;另一方面火害气化,因此火热病证多兼其他四气气化不行之证.因此在治疗火热病时,需用辛药"开郁"以复气机之升降出入,用补益药以复气之生化作用,火气同治,从而提升临床疗效.

    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气化寒凉治法火热论

    《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考源

    宋冰心杨峰
    1326-1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是经脉病候理论发展轨迹上的突出变化,其在经典经脉病候的基础上辑录经典文献和金元医籍所载经脉病证和脏腑病证,并在形式上以经脉统领两类病证,冠之以新的经脉病候的代名词"十二经见证",成为经脉病候理论演变的代表.这一转变系从病证分类角度对经典经脉病候作出的改造和发展,更加强调了经脉的作用,是经脉理论指导性提升的体现.

    十二经见证经脉病候针灸理论

    "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下中药新药临床定位的思考与建议

    郭敬陈琳佟琳蔡秋杰...
    1331-1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临床定位是中药新药临床价值评估的关键要素,客观、恰当的临床定位可以降低药物的研发风险."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的提出,不仅符合中药研发规律和临床应用实际,更有益于推动符合临床价值有效方剂的研发和转化.基于中医药理论发掘有效组方,初步确定临床定位;接着利用人用经验进一步明确临床定位,为确定性研究提供依据;进而通过临床试验确证临床定位,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此外,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有助于进一步精确临床定位.本文从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研发策略进行阐述,严控研发全周期各环节以确保临床定位的准确性,以期为推动中药方剂从方到药的实践转化提供研究思路.

    中药新药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

    基于人用经验的中药新药临床定位研究策略与方法

    车前子郭敬佟琳蔡秋杰...
    1337-1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中药新药研发过程中通过人用经验研究明确药物临床定位的方法.临床定位不清是中药新药研发和二次开发的主要困难之一,在"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下,人用经验对临床定位和适用人群的确定起到重要作用.文章首先阐述了临床定位的内涵,包括对处方使用人群、临床价值、中医特色等方面的综合考虑.进一步综合相关规定和既往研究,总结出四类从不同角度利用人用经验的临床定位挖掘方法,包括基于古今文献分析疾病演化、基于临床数据靶向特定人群、基于专家经验传承学术思想和基于化学成分定位作用靶点.在实际研究中,这些方法可综合应用以实现中药新药的临床精准定位.本研究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并有助于克服临床定位不清的问题,可为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提供依据.

    临床定位人用经验中药新药研发

    基于已上市同类品种的中药新药临床定位探讨

    陈琳郭敬车前子蔡秋杰...
    1341-1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新药的研发是推动中药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环节,准确的临床定位是中药新药研发成功和上市后临床合理用药的关键,对指导药物研发、提高临床疗效、满足患者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中药新药临床定位的影响因素,提出在中药新药临床定位中已上市同类品种的重要性,并总结了中药新药临床定位中使用已上市同类品种进行比较的方法和分析维度,通过对已上市同类品种进行多维度的深入分析,为中药新药的精准临床定位提供参考.

    中药新药研发临床定位上市同类品种

    五苓散与麻黄五苓散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功能保护效应的比较研究

    杨婷陈少丽都广礼
    1344-1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并比较五苓散与麻黄五苓散对阿霉素肾病(adriamycin nephropathy,AN)模型大鼠的干预效应,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50 只SD大鼠随机分成 5 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贝那普利组、五苓散组、麻黄五苓散组.除空白对照组外,所有大鼠采用尾静脉注射盐酸阿霉素方法复制大鼠肾病模型.各给药组分别灌胃相应药物,给药期间监测大鼠每周体质量;5 周后检测 24h尿量和尿蛋白;检测血清中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中肾病蛋白(nephrin)、足突蛋白(podocin)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平均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尿量减少(P<0.05),24 h尿蛋白显著增加(P<0.01),SCr、SUA及BUN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HE染色显示肾组织细胞形态不规则,胞核变形,染色质边集,nephrin、podocin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麻黄五苓散组大鼠平均体质量增加(P<0.01),尿量增加(P<0.05),24 h 尿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SUA和BUN水平显著下降(P<0.01),大鼠肾组织微观病理损伤明显减轻,nephrin、podoc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五苓散组比较,麻黄五苓散组大鼠尿量显著增加(P<0.01),24 h尿蛋白含量明显减少(P<0.05),nephr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 麻黄五苓散可有效抑制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损伤,降低尿蛋白,改善肾功能.与五苓散比较,麻黄五苓散具有更明显的利尿和抑制尿蛋白作用.

    麻黄五苓散肾病综合征足细胞损伤尿蛋白阿霉素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