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孟庆云

月刊

1006-3250

zyjc@chinajournal.net.cn

010-64074751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学术宗旨: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性。以中国为主,面向世界,立足基础医学专业,兼顾临床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拓中医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与繁荣。主要发表范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自治区科委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新兴研究领域的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NF-κB炎性通路探讨纤维连接蛋白在冠心病血瘀证的作用

    罗晓欣肖隋熙马至言胡伊蕾...
    1545-1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蛋白质组学寻找抑制冠心病血瘀证的关键蛋白,并基于核因子(nuclear factoer,NF)-κB炎性信号通路和内皮细胞活化模型验证关键蛋白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 1,Fn)对冠心病血瘀证的作用.方法 将冠心病血瘀证组患者和健康组受试者的血清进行相对定量和绝对定量的等比标记(isobaic tag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将差异蛋白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从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富集通路中筛选出关键蛋白Fn.利用 60 μg/mL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构建内皮细胞活化模型,在内皮细胞活化模型中加入 5 μg/cm2、10 μg/cm2、20 μg/cm23个浓度的血浆Fn或敲减内皮细胞来源Fn的方法进行干预.分组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FnEC-KD 组、Fn5 组、Fn10 组、Fn20 组.细胞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 NF-κB 核位移和 NF-κB 蛋白表达水平,ELISA 检测培养上清的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1、前列环素 I-2(Proataglandin-I-2,PGI2)、内皮素的蛋白含量.结果 血清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健康组和冠心病血瘀证组存在 121 种差异蛋白,51 种血瘀证组下调蛋白集中在补体与凝血级联、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途径,70 种血瘀证组上调蛋白集中在补体与凝血级联、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血小板活化、吞噬体途径.Fn与冠心病密切相关且在血瘀证患者中下调.细胞实验发现各组NF-κB总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NF-κB 核位移增强,ICAM-1、VCAM-1、内皮素表达上调,PGI2 分泌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Fn5 组、Fn10 组、Fn20 组NF-κB 核位移减弱,VCAM-1、ICAM-1、内皮素分泌下调(P<0.05),PGI2 分泌显著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FnEC-KD 组NF-κB 核位移减弱,VCAM-1、ICAM-1、内皮素表达含量明显降低(P<0.05),PGI2 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血浆Fn抑制内皮细胞活化和功能障碍,内皮细胞来源的Fn促进内皮细胞活化和功能障碍.

    血浆蛋白质组学冠心病血瘀证血浆纤维连接蛋白内皮细胞活化

    基于数据挖掘的《疫喉浅论》辨治猩红热用药规律研究

    徐艺连苏颖房跃红付琨...
    1554-1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清代喉科医家夏云治疗猩红热的用药特色及规律.方法 手工检索夏云所著《疫喉浅论》中治疗猩红热的内服与外用方剂,分别建立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中统计分析、关联分析与层次聚类分析挖掘内服与外用方剂中药物频次、功效、四气五味归经、常用药对及核心药物组合规律.结果《疫喉浅论》中共有 64 首猩红热治疗方,其中内服方剂 41首,外用方剂23 首.内服方剂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为玄参,药物功效以疏散风热为主,药物气味归经以寒性、甘味、肺经药多用,常用药对为地黄-麦冬,通过聚类分析得出 3 类内服核心处方.外用方剂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为冰片,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为主,药物气味归经以寒性、苦味、肺经药多用,常用药对为硼砂-冰片,通过聚类分析得出 3 类外用核心处方.结论《疫喉浅论》中治疗猩红热的内服、外用方剂均反映了夏云对猩红热病因病机及病位的认识,体现了其"清透化毒凉营泄热"的治疗原则,可为当今猩红热治疗提供参考.

    数据挖掘《疫喉浅论》猩红热用药规律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古今方剂中茯苓-桂枝药对配伍规律及临床延伸探讨

    张雅绮王佳柔孙燕李宇航...
    1560-1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茯苓-桂枝药对在古今方剂中的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茯苓-桂枝"的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四气五味、归经、主治疾病进行统计;对归经、四气、五味的分布进行统计、制图;对剂量与主治、中药与靶点进行网络关联;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茯苓-桂枝的成分、靶点、作用通路.结果 纳入 161首含茯苓-桂枝的方剂,涉及195 味中药.其主治疾病以痰饮类病和水心病最多.药物性味以温、甘为主,归脾经、肺经和心经最多.前 30 味高频药物多为甘温补益药、辛散行气药.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在不同主治疾病中以苓桂剂为核心的中药组合.聚类分析得到 4 类新的药物组合.茯苓常用剂量为10~30 g,桂枝常用剂量为10~15 g.通路富集显示茯苓、桂枝靶点基因主要富集在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GPCR配体结合、钙离子信号通道、Toll样受体、IL-17 信号通路上.结论 含茯苓-桂枝的方剂以治疗水液代谢失常相关疾病(痰饮类病、水心病)为主,可温阳利水、燥湿化痰、通阳降逆,可能通过干预心血管系统与炎症通路发挥治疗作用.

    茯苓桂枝药对数据挖掘配伍特点外延分析

    基于神门、三阴交腧穴演变探析穴位配伍治疗不寐机理

    廖凌鑫刘薪雨诸毅晖
    1566-1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腧穴的演变过程能够重现腧穴理论的发展脉络,本文通过分析神门、三阴交的穴名、位置、主治范围的演变,发现心经原穴经历了从大陵到兑骨再到神门的变化,其位置从"掌后两骨之间"变为"掌后兑骨之端",主治范围从"心疟病"扩大到能治疗诸多心系疾病和神志疾病;三阴交在腧穴演变过程中与"足太阴"穴融合,位置从"内踝上八寸"变为"内踝上三寸",成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主治范围也从局部痛证扩大到肝、脾、肾三脏疾病.神门与三阴交配伍治疗不寐在穴名、位置、主治方面都有较高的契合度,形成了三阴交健脾养营、滋养肝肾,神门调血宁心、安神助眠的协同效应,是针灸临床治疗不寐的常用穴位配伍.

    腧穴演变神门三阴交不寐

    经典名方竹叶石膏汤研究进展及相关思考

    张圆圆蔡永敏
    1570-1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理论研究、临床应用、化学成分、药理研究、开发现状5 个方面系统综述了经典名方竹叶石膏汤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探讨了该方未来的研究思路.该方的理论研究主要在病机、方证方面,主治病证涉及肿瘤、呼吸、内分泌系统等,应用广泛,效果显著.药理研究表明该方具有抗炎、抗氧化、改善代谢等作用.目前针对竹叶石膏汤单味药物化学成分的微观研究较多,对全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药物基源考证和物质基准的研究较少.本文指出应从中医理论与临床出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揭示其作用机理,并完善相关信息考证,为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有力的文献支撑,以推动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研发,保障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经典名方竹叶石膏汤研究进展综述

    基于考古-科学互证的视角解惑硝石矾石散治疗"女劳疸"的可行性

    杨静云吴子华文小敏潘东梅...
    1574-1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解惑硝石矾石散治疗女劳疸方药与证型不符的疑问,探索硝石矾石散的科学内涵.方法 借助古史研究领域的"二重证据法",运用古文献、考古素材,还原汉代人群寄生虫感染的现象,结合现代临床与科研基础,印证汉代主流养生活动与黄疸的关联性.结果 发现汉代人群普遍有寄生虫感染,房中术对肝细胞损害的黄疸具有一定影响,代表炼丹术成果的硝石矾石散对此黄疸有治疗作用.结论 硝石矾石散具有保肝作用,其来源于民众对养生术的反应,是张仲景对时代医学现象的忠实记载.

    硝石矾石散女劳疸二重证据法

    吴有性应用大黄治疫探析

    张程程王宁罗光芝马婷...
    1577-1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吴有性应用大黄经验进行探析,可知其治疫重视下法,首推承气,而承气之用,功在大黄,并对承气汤原方药物配伍剂量进行调整,以大黄为主,余药为辅;对温疫应下之证,善用大黄为主药治疗,在用大黄论治发黄、痢疾、胀满、发热等证上有自己的见解;在"有故无殒"思想指导下,以大黄为安胎圣药,治疗妊娠时疫,并以"衰去七八"为度;治疫审证察变,活用大黄,强调"急证急投""是证则投""凡下不以数计",力求除邪务尽.总之,吴有性应用大黄治疫,既大胆又谨慎,既师古又不泥古,值得借鉴学习.

    吴有性温疫大黄《温疫论》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金匮要略》病证术语翻译研究

    王薇曲倩倩李亚军
    1580-1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范畴化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原型范畴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于对中医典籍中的术语进行范畴化分类,解决术语标准化建设中翻译缺乏系统性的难题.中医典籍中的病证术语承载着中医的独特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概念.《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有着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以《金匮要略》中的代表性中医病证术语"痹"证、"饮"证和"疟"病为例,在原型范畴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三个典型英译本的翻译策略,推荐首先建立病证名的原型范畴词,在此基础上确定次范畴词,构建系统的翻译模式,使中医病证术语的翻译形成相对稳定的译文体系,并为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为中医翻译研究发展作出贡献.

    原型范畴病证术语翻译《金匮要略》

    关联翻译理论下《滇南本草》对偶辞格英译探析

    焦娇段忠玉
    1585-1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我国现存较早、最完整的一部古代地方本草典籍,《滇南本草》具有重要的翻译研究价值.以《滇南本草》中正对、反对、串对等典型对偶辞格为研究对象,分析关联理论对翻译过程的阐释力以及关联理论与中医药学的契合度,总结关联翻译理论下对偶辞格的英译原则,在英译时结合对偶辞格特点,力求最大限度保留原文对偶形式并适当补偿文化缺省内容,保证译文读者在取得充分语境效果的同时避免付出不必要的处理努力,实现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

    关联翻译理论《滇南本草》对偶辞格英译

    中医药语料库翻译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2003-2023)

    陈彦君袁东超倪菲杨茗茜...
    1590-1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2003-2023年发表于核心杂志的中医药语料库翻译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与研读,并结合此时间段的硕博论文,对国内基于语料库的中医药翻译研究进行宏观把握和系统总结.本文总结了中国中医药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主要成果,现有研究有语料库规模小、语料来源混杂、研究连贯性差、资源共享受限的特点,中医药翻译借由语料库翻译学研究方法,可以开展翻译普遍性研究、译者风格研究、翻译规范研究、中医药翻译理论创新、语料收集手段技术创新等.

    中医药翻译语料库语料库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