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赵伟

旬刊

1004-9290

cvate1632@vip.188.com cvatezbs@163.com

010-58556724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慧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6层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ournal 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一份综合性中文期刊,集政策指导性、学术理论性和应用服务于一身,是教育部指导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是服务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主要阵地,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战线上发行量最大的国家级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技能型社会建设:特征趋势、逻辑机理与优化路径

    贺会团
    3-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技能型社会是我国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总战略,对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缓解技能人才供需矛盾、培植技能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技能社会建设呈现人才供需结构性错位和U型极化效应特征,以及技能文化缺失、产教融合乏力、预警机制失位和人才生态失衡等问题。为此,需要从理论、社会和现实三层逻辑上进行深层剖析,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提出对策并优化路径。通过资源挖掘、制度框架和宣传矩阵多角度营造技能文化社会氛围,激发企业活力,创新"洋葱结构"环链互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机制构建三螺旋融合技能人才培养命运共同体,构建数据共享平台,打造具有动态调整修复功能的技能人才社会生态。

    新质生产力技能型社会特征趋势逻辑机理优化路径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

    逯长春唐雯雯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我国科教创新的重要使命。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内在属性的根本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专业学科发展的重要抓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集知识生产、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等多重功能于一体,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为有效推进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构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应注意遵循五重逻辑:即生成促动、组织运行、目标行动、联动共赢及动态调试。建议遵循以下行动路径:一是政策引导,院校主导;二是择优而建,聚合资源;三是应用取向,瞄准方向;四是多元联动,共谋共赢;五是创新制度,增强活力。

    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服务途径逻辑机理实践路径高职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策略建议

    赵凤文
    21-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有着双向赋能的内在关系,职业教育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积极要素和重要变量,新质生产力的传导效应会引发职业教育理念、目标、模式、内容、方式的系统性变革。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高能级转化平台搭建和高效资源配置的价值取向,明确深化产教融合、提升科研服务水平、建强"五金"、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五项策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坚实技能基座。

    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转型下的终身教育生态体系建构

    于浩祝琨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终身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创变,教育数字化转型重塑了个体的学习样态,加速了整个教育生态的重构。从生态位视角探讨终身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意义,梳理了其多维发展模式与影响因素,并提出构建终身教育生态的路径框架。终身教育的推进需结合顶层设计与技术创新,重塑教育政策、资金投入、技术应用与社会文化环境。构建高效的终身教育生态需加强多维系统协同,强化教育机构、政策执行、法律支持及资金配置的一体化。教育资源的泛在化和技术的普及化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关键,同时呼吁政策制定者、教育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推进终身教育的生态建设,以应对社会变迁和全球危机,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包容。

    终身教育数字化转型技术应用教育公平教育治理

    乡村医生职业能力的现状审视与提升策略

    翟海魂张巧月潘莹肖梓怡...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医生是基层百姓的"健康守门人",其职业能力直接影响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乡村医生在队伍结构、培训体系、保障制度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河北省聚焦乡村医生职业能力提升,依托省属医科大学探索建立独具特色的乡村医生培训体系。实践中发现,乡村医生职业能力提升还存在队伍建设、职业能力以及发展保障等诸多问题,需在打造新型乡医队伍、聚焦培训提质增效、健全乡医保障体系等方面着手发力。

    乡村医生职业能力职业培训终身教育

    "情境—专长"视角下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发展路径研究

    吴扬潘海生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建立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加强对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构建"情境—专长"视角下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发展路径理论框架,关联宏观社会性情境、中观工作性情境和微观职业能力要素,采取案例研究法分析《上海工匠》纪录片中的五名制造业大国工匠职业能力发展路径。研究发现,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发展路径可总结为基础性、专业性、创新性和开放性四个职业能力期。各阶段基于社会性情境的发展路径分别为:厂办技校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国企改制与高校扩招、国企创新与制造业技术现代化发展以及政策支持与工匠文化倡导;基于工作性情境的发展路径分别为:基于学徒的厂内师徒制、企业主体的职业继续教育、自我内化与创新以及标准输出与团队引领。研究得出,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发展路径存在综合性、情境性和阶段性特征,并提出应当以人为本,把握职业能力综合发展本质,坚持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和社会为支持的多元参与培养格局;积极迎势,顺应社会导向和行业发展新要求,提高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发展的时代适应性;育训结合,遵循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性,打造"三教协同"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高技能人才专长理论职业能力发展学习情境

    拔尖技术技能人才素质结构模型构建及培育路径研究

    高涵龙娟
    53-6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养拔尖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价值显现,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对世界技能大赛23名金牌得主的深入访谈和案例分析发现:拔尖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结构呈现"五维共振"画像,包括知识结构、技术能力、自主能力、精神品质和意识风格;不同要素在型构拔尖技术技能人才成功角色的过程中发挥了差异化作用,具有不可通约性。基于此,提高拔尖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质量,需要建立人才培养的多维协同保障体系、构建跨院校多专业融合的培养模式、形成家校企三方联动的发展机制以及搭建多功能高端交流培育平台。

    扎根理论拔尖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素质结构培育路径

    劳动教育的场域进境与路径

    彭拥军皮思敏
    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在现代科学发展基础之上的现代教育,是连通现代科学与现代生产活动的中介因素,是实现现代科学和人的现代化相互促进的中介力量。作为现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教育需要克服"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等场域误识变成普遍公众错觉的困扰,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和放松的快乐,并激发德智体美各种知识特别是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追求。劳动教育需要有效探入多元劳动场域来揭示现代劳动的教育价值,通过项目化劳动更客观地理解、更真实地体验劳动并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文化知识,有效提升学习想象力、劳动创造性和生活务实性等品质;通过日常生活劳动以养成劳动习惯,通过隐性劳动资源的开发利用涵养劳动文化,并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真实生活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以此连通劳动场域与教育场域,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和劳动的融通,并涵养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和劳动产品的劳动文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

    劳动教育劳动性教育性场域

    职教高考文化素质评价发展脉络与改革路径——以江苏省为例

    夏英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适应不同阶段江苏职业教育发展要求,职教高考文化素质评价大致经历了招生与考试一体化、招生与考试分离、标准建设到系统设计的过程。在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背景下,文化素质评价要在教育综合改革中重新定位,要在职教高考制度中厘清与职业技能评价的关系,要跟进课程改革步伐实现从知识技能向核心素养转变。文化素质评价改革需在宏观层研究技能人才具备的文化素质要求,在中观层改革文化素质评价内容及方式,在微观层依据课程标准研制素养导向的文化科目考试命题。

    职教高考文化素质评价改革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价值意蕴、现实挑战及实践路径

    王雅姝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断推动教育内容从"教材主导"转向"技术支撑",促进教育场景从"满堂灌输"转向"沉浸体验",推进教育方法从"单调刻板"转向"自由开放",促使教育模式从"产教融合"转向"数产教融合",以便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局限、师资力量短缺且数字化能力不足、信息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师生数字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现实挑战。需要从破解数字技术局限、增强院校师资力量、重视网络信息安全和强化师生数字素养等层面,优化数字技术赋能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推进教育模式改革,构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良好生态。

    数字技术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