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肖培根

半月刊

1001-5302

cjcmm2006@188.com,cjcmm2006@126.com

010-64045830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国中药杂志/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国现存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的中药学学术性刊物,论文被CA(化学文摘),BA(生物学文摘),IPA(国际药学文摘)、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文摘和数据库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为《中国期刊网》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紫丁香中1个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邰巴达拉胡孙天霞代那音台虞慕瑶...
    2461-2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选定紫丁香结香部位乙醇提取物,通过硅胶柱色谱、薄层板制备以及制备液相色谱等进行系统分离与纯化,并结合紫外分析(UV)、红外分析(IR)、核磁共振(NMR)、高分辨质谱(HR-ESI-MS)、X射线衍射等波谱技术及文献理化数据比较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共鉴定出 10 个化合物,分别为紫丁香倍半萜D(1)、(-)-T-muurolol(2)、紫丁香倍半萜E~G(3~5)、14-noreudesma-3-hydroxy-3-en-2,9-dione(6)、1-isopropyl-2,7-dimethylnaphthalene(7)、异水菖蒲二醇(8)、α-二去氢菖蒲烯(9)、cadin-4-en-1-β-ol(10)。其中化合物 1 为未见报道的倍半萜类新化合物,其余 9 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紫丁香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 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炎性损伤模型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紫丁香倍半萜抗炎活性

    基于UPLC-ABTS-Q-TOF-MS的艾草不同部位抗氧化活性成分比较研究

    王苗苗王宇卿李淑娇庄果...
    2468-2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对中药艾Artemisia argyi不同部位(根、茎、叶、籽)中化学成分进行表征与鉴定,筛选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化合物,该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胺盐-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ABTS-Q-TOF-MS)在线联用技术,以Poroshell 120 SB-Aq(3。0 mm×150 mm,2。7 μm)为色谱柱,乙腈(A)-0。2%的甲酸水(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扫描,运用MassLynx软件,结合对照品及相关文献,对艾草不同部位进行化学成分鉴定并比较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差异,采用抗氧化活性成分在线检测体系,对抗氧化活性成分进行检测,并以清除效率为指标对艾草不同部位活性成分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评价。结果从艾草不同部位提取物中共鉴定出 87 个化合物,根、茎、叶、籽分别鉴定出 38、72、85、33 个成分;共筛选出具有 22 个抗氧化活性的化合物,根、茎、叶、籽分别鉴定出 14、17、20、11 个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化合物。研究表明艾草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成分均存在一定差异,为艾草的资源利用和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艾草在线筛选抗氧化活性UPLC-ABTS-Q-TOF-MS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胺盐

    基于UPLC-Q-TOF-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毛叶香茶菜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胡倩南田春芳魏朝法兰晓燕...
    2478-2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分析毛叶香茶菜Isodon japonicus根部和茎叶部分的化学成分异同并进行其质量评价,该文利用UPLC-Q-TOF-MS技术,在系统表征其化学成分的基础上,分析鉴定其主要化合物的结构,并利用对照品建立了其同时含量测定的方法。共在线鉴定或推测了毛叶香茶菜中 34 个主要化合物的结构,包括对照品确定的 14 个化合物,并建立了其中 11 个化合物[丹参素、单咖啡酰酒石酸、新西兰牡荆苷、(1S,2S)-globoidnan B、芦丁、(+)-rabdosiin、(-)-rabdosiin、(1S,2S)-rabdosiin、shimobashiric acid C、迷迭香酸、胡麻素]的 UPLC-UV含量测定方法。11 个化合物的分离度良好,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且线性范围宽(0。10~520。00 μg·mL-1)、线性好(R2>0。999),平均回收率在 94。72%~104。2%。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根部和茎叶部分差异明显,能良好聚类分离,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筛选到 6 个准确鉴定的主要差异化合物,分别为迷迭香酸、shimobashiric acid C、表诺多星、胡麻素、芦丁、(1S,2S)-rabdosiin。综上,该文建立了一种可以区分毛叶香茶菜不同部位的策略和方法,并能用于毛叶香茶菜的质量控制,为毛叶香茶菜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毛叶香茶菜根部茎叶UPLC-Q-TOF-MS黄酮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

    柴金解郁安神片调控ACC-vHPC谷氨酸能神经环路异常改善抑郁症大鼠腹侧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机制研究

    刘检刘林唐林赵洪庆...
    2489-25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柴金解郁安神片调控前扣带皮层(ACC)-腹侧海马(vHPC)谷氨酸能神经环路异常改善抑郁症大鼠腹侧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分子机制。首先运用化学遗传将谷氨酸能腺相关病毒(AAV)定位注射至大鼠ACC脑区,并通过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应激(CUMS)联合孤笼饲养复制大鼠抑郁模型,实验设正常组、模型组、AAV空载组、AAV病毒组、AAV病毒+糖皮质激素受体(GR)阻断剂组、AAV病毒+趋化因子受体 1(CX3CR1)阻断剂组、AAV病毒+柴金解郁安神片组,采用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旷场(open-field)和强迫游泳(forced-swimming)实验联合动物行为分析系统评估大鼠抑郁样行为;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大鼠ACC及vHPC脑区神经元形态结构变化;免疫荧光及核磷酸蛋白(c-Fos)检测大鼠ACC-vHPC谷氨酸能神经环路激活情况;高尔基染色和透射电镜检测大鼠vHPC神经元树突、树突棘及突触亚微结构变化;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大鼠vHPC谷氨酸能神经元细胞内突触重塑相关蛋白谷氨酸受体 2A(GRIN2A)、谷氨酸受体 2B(GRIN2B)、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激活蛋白激酶 2(MK2)、丝切蛋白(cofilin)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谷氨酸能AAV病毒激活后模型组大鼠抑郁样行为表型、ACC及 vHPC神经元形态结构、突触超微结构损伤更加加重,而 GR、CX3CR1 阻断剂均能不同程度逆转其异常改变,提示ACC脑区内胶质细胞GR/CX3CR1 双信号介导的ACC-vHPC谷氨酸能神经环路异常激活可能与抑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趣的是,柴金解郁安神片也能显著抑制AAV病毒诱导的ACC-vHPC神经环路激活及Glu含量异常升高,同时有效逆转模型组大鼠进一步加重的抑郁样行为和vHPC谷氨酸能神经元突触重塑,并揭示其改善腹侧海马神经元突触损伤的分子机制可能与调控突触重塑相关信号NR/CaMKⅡ、MK2/cofilin有关。综上,该文证实了柴金解郁安神片能有效调控ACC-vHPC谷氨酸能神经环路异常进而改善抑郁症大鼠腹侧海马谷氨酸能神经元突触重塑,其分子机制可能与调节突触相关NR/CaMKⅡ、MK2/cofilin信号通路有关,这可能是其发挥抗抑郁作用的重要机制。

    柴金解郁安神片抑郁症ACC-vHPC神经环路突触重塑NR/CaMKⅡMK2/cofilin

    基于UPLC-MS/MS测定比格犬血浆中炒酸枣仁提取物9种成分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夏可欣于歆吴思玚赵丽凤...
    2501-2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能够同时测定给药炒酸枣仁提取物后比格犬血浆中木兰花碱、乌药碱、维采宁Ⅱ、异斯皮诺素、斯皮诺素、当药黄素、N-去甲基荷叶碱、6‴-阿魏酰斯皮诺素和酸枣仁皂苷B的含量。采用Waters HSS-T3 C18 色谱柱(2。1 mm×100 mm,1。8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含0。01%甲酸),梯度洗脱,9 种成分和 2 种内标于 8 min内完全分离;质谱检测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切换模式下,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检测。分析方法经特异性、选择性、线性范围、准确度、精密度、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验证,可满足犬灌胃炒酸枣仁提取物后的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要求。结果显示,比格犬单次灌胃给药后,木兰花碱、乌药碱、维采宁Ⅱ、异斯皮诺素、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和酸枣仁皂苷B的Tmax 为2。40~3。20 h,t1/2 为2。08~6。79 h,其中木兰花碱和斯皮诺素的暴露量相对较高,Cmax 分别为 76。7、31。5 ng·mL-1,AUC0-∞分别为 581、315 ng·h·mL-1;其余 5 种暴露较弱的化合物的 Cmax 为 0。81~13。0 ng·mL-1,AUC0-∞为 6。00~106 ng·h·mL-1。该研究为炒酸枣仁后续相关药理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炒酸枣仁比格犬药代动力学UPLC-MS/MS

    麝香追风止痛膏缓解膝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疼痛有效性与安全性的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

    丰芬方妤陈日高阎博华...
    2512-2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麝香追风止痛膏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寒湿痹阻所致关节、肌肉疼痛,扭伤疼痛。为进一步评价麝香追风止痛膏缓解膝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疼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该研究开展了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对纳入240例受试者采用分层随机化方法,按1∶1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中6 h贴敷和12 h贴敷各60例。试验组贴敷麝香追风止痛膏,对照组贴敷麝香追风膏,疗程均为21 d,在治疗后第7、14、21天进行随访。FAS分析显示,①主要疗效指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方面,试验组12 h贴敷后与基线差值均数为3。02,对照组为2。31,试验组治疗后VAS评分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6 h贴敷后与基线差值均数为 3。19,对照组为 2。48,试验组治疗后VAS评分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②VAS评分疼痛缓解有效率方面,试验组12 h贴敷后有效率为 93。22%,对照组为 73。33%,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6 h贴敷后有效率为 88。33%,对照组为 63。33%,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麝香追风止痛膏贴敷12、6 h均能有效缓解膝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患者疼痛,显著降低疼痛VAS评分,降低西蒙和马斯特大学关节炎指数(WOM-AC)量表疼痛、僵硬、关节功能评分,临床主要疗效指标疼痛VAS评分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麝香追风膏,其缓解膝骨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疼痛疗效肯定。安全性方面,麝香追风止痛膏除导致个别患者用药部位皮肤局部出现中药贴膏剂连续使用常见的轻度过敏反应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也未见患者肝、肾功能与心电图等有异常影响,安全性较高,临床可继续推广运用。

    麝香追风止痛膏膝骨关节炎临床试验安全性有效性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H型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

    石若玉李东东
    2522-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R语言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医药治疗H型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为中药治疗H型高血压病提供依据与思路。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搜集中药治疗H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筛选数据并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Rstudio软件进行药物功效分类,及四气五味、归经、使用频次、相关性、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探讨中医药用药规律。共得到中药处方 191 首,主要证型有痰湿壅盛证、痰瘀互结型、阴虚阳亢证等,使用中药 169 种,频次 1875 次,其中单次使用频次大于 20 次的药物为高频药物,共 26 种,依次为天麻、茯苓、制半夏、牛膝、甘草等,高频药物功效分类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平肝息风药、利水渗湿药为主,药物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为多,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 14 组常用药物组合,相关性分析得到相关系数高的 20 种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得到6 个药物组方。对痰湿壅盛证H型高血压病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8 组药对,相关性分析得到相关系数高的7 种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得到 3 个药物组方。结果显示,H型高血压病病理因素以"痰""瘀""虚"为主,病位在肝,涉及脾、肺等,常用中药有天麻、茯苓、制半夏、牛膝等,常用方剂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钩藤饮与补阳还五汤。该研究展示的用药规律可为临床中药治疗H型高血压病提供一定思路。

    H型高血压病数据挖掘中医药用药规律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雄黄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武凤震王明镜吕妍付建华...
    2532-2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旨在应用知识图谱技术对雄黄研究现状和热点进行分析,为雄黄临床应用和未来深入研究提供指导。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Web of Science等5个数据库雄黄研究相关中、英文文献,利用Note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对文献进行筛选,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与展示。共纳入雄黄研究相关中文文献2879篇,英文文献194篇;《中国中药杂志》《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分别是发文量最多的中、英文期刊;雄黄在皮肤病、血液病、癌症治疗中应用广泛;姜泓团队中、英文文献发文量均为最高;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分别是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机构;雄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应用、作用机制、减毒增效等方面。雄黄研究的作者和机构主要集中在国内,其治疗血液病与癌症机制、雄黄减毒增效是现阶段研究热点,雄黄"异病同治"作用机制需要深入挖掘,亟需开展对雄黄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该研究可为雄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为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雄黄CiteSpace知识图谱临床应用减毒增效

    复发性流产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医学会杜惠兰...
    2544-2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发性流产是妇产科最常见的妊娠并发症之一,对复发性流产规范性诊治已成为生殖健康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中西医结合为复发性流产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目前尚无复发性流产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该指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要求,按照循证医学原则,通过文献预检索、专家访谈、临床调研和会议共识法确定 16 个临床问题,采用PICO原则进行证据检索、筛选与综合,对纳入的证据体进行证据质量评价,通过 3 轮德尔菲法专家问卷调查形成推荐意见及共识建议,召开专家会议定稿,广泛征求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方法学和药学专家意见。指南包含范围、术语与定义、诊断、治疗、中西医结合诊疗流程 5 个部分,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的临床问题均有相应的推荐意见及证据概要。该指南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孕前调治和孕后保胎相结合,突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优势,以期进一步规范复发性流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促进复发性流产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的提高。

    复发性流产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