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耳科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耳科学杂志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中华耳科学杂志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杨仕明

季刊

1672-2922

zhek301@sina.com,zhek301@163.com

010-66939502

100853

北京市复兴路28号

中华耳科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O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面向从事耳科学,神经耳科学和耳神经外科学工作的临床、科研及教学人员。办刊方针为;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政策。反映我国耳科学临床和科研工作的最新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我国耳科学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简版言语空间听觉质量量表用于老年性聋评估的相关分析

    王燕飞吴俊志商嘉琪丁红萍...
    227-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将中文版简版言语空间听觉质量量表(C-SSQ12)在临床上用于老年性聋的听力评估,并将C-SSQ12得分与纯音听阈值进行比较,分析C-SSQ12得分与老年性听力损失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患者411例,其中老年性聋患者296例,根据纯音听阈测试言语频率均值(4f-PTA),分为轻度听力损失组(20≤4f-PTA<35 dB HL)141例、中度听力损失组(35≤4f-PTA<50 dB HL)78例.中重度听力损失组(50≤4f-PTA<65 dB HL)59例和重度及以上听力损失组(4f-PTA≥65 dB HL)18例,正常听力组(4f-PTA<20 dB HL)115例,完成C-SSQ12填写和纯音听阈测试.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观察老年性聋患者4f-PTA与C-SSQ12得分及其在言语感知维度、空间听觉维度以及听觉质量维度得分的相关性.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及以上听力损失组C-SSQ12得分差异.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C-SSQ12对显著性听力损失的诊断效能.结果 C-SSQ12得分及其在言语感知维度、空间听觉维度以及听觉质量维度得分均与老年性聋患者4f-PTA呈显著负相关(P<0.01).针对C-SSQ12绘制ROC曲线,AUC为0.884,敏感性为82.9%、特异性为79.2%、阳性预测值为62.5%、阴性预测值为93.1%,约登指数为0.62,截断值为6.56分.结论 C-SSQ12得分与纯音听阈值呈显著负相关,C-SSQ12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与诊断效能,可作为听力检查的有效补充,得分能够反映老年性聋患者在言语感知、空间听觉以及听觉质量维度下的听功能障碍,可用于老年性聋的筛查.

    老年性聋中文简版言语空间听觉质量量表听力筛查

    基于深度学习的后天原发性中耳胆脂瘤及中耳乳突炎CT图像分类模型的应用研究

    王晨晨华昕马继新李雨青...
    232-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基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的中耳胆脂瘤及中耳乳突炎人工智能分类诊断模型,评估其教学及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其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的潜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8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治疗的200例中耳疾病患者,包括100例后天原发性中耳胆脂瘤患者和100例中耳乳突炎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了颞骨高分辨率CT(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检查,并通过外科手术及病理学证实诊断.从上述患者的HRCT图像中选取具有病灶特征性层面的1000张CT图像建立数据集,按照6:1: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600),验证组(n=100)和测试组(n=300).使用3种先进的医学图像分类模型—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Meet Vision Transformers(CMT)模型、Efficient Vision Transformer模型、Cross-Shaped Window模型,进行模型训练与效能评估,最终在测试集进行医学图像分类测试.选择准确率最高者作为本研究的最优模型.最后与初级组、中级组、高级组不同年资的临床医师组进行图像分类结果比较,评价人工智能模型的诊断效能.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标准P=0.0125.结果 CMT模型作为本研究的最优模型,其诊断的准确率、精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0%、90.0%、90.7%、89.3%.CMT模型诊断准确率优于初级医师组但低于高级临床医师,与中级医师接近.初级组、中级组、高级组临床医师组阅片时间低于人工智能模型.结论 深度学习诊断模型具有一定鉴别中耳胆脂瘤及中耳乳突炎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深度学习胆脂瘤中耳乳突炎高分辨率CT

    常频听阈正常接噪者非镇静听性脑干反应特征研究

    黄杭黄燕婷赵乌兰徐飞...
    237-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长期接噪人群非镇静听性脑干反应特征及其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3年1月-4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与信息工程学院无长期接噪史的15例青年学生为正常组,另选取杭州祖明豆腐工厂有长期接噪史(接噪时间8 h/d左右)的15例工人为接噪组,两组进行非镇静听性脑干反应,比较两组I、V波潜伏期及V波振幅的差异,采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两组纯音与非镇静ABR的相关性.结果 在80 dB nHL强度下,I波潜伏期正常组潜伏期早于接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强度下V波振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纯音平均阈值与非镇静ABR阈值呈正相关,(r=0.540,P<0.05);接噪组纯音平均阈值与非镇静ABR阈值呈正相关(r=0.688,P<0.01).结论 在80 dB nHL刺激下I波潜伏期延后,对噪声引起的隐性听力损失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接噪组非镇静ABR与纯音测听的相关性高于正常组,两者交叉验证准确性更高.

    接噪人群非镇静听性脑干反应隐性听力损失

    6337例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结果分析

    范霞林曹霞黄翠敏樊利春...
    242-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高通量测序对新生儿进行耳聋基因筛查,评估海南省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的突变频率和类型.方法 选取海南省2021年1月-12月送检的6337例新生儿足跟血制成干血斑,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耳聋基因的24个基因208个位点进行检测,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按照海南省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案进行.采用Excel表格、SPSS18.0统计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337例新生儿检出耳聋基因突变1700例,阳性率为26.83%.检测出单基因突变1655例(26.12%),检出双基因突变45例(0.71%),未检测到多个基因同时突变.单基因和双基因共检出 GJB2 突变 1576 例(24.87%)、SLC26A4 92 例(1.45%)、MT-RNR1 41 例(0.65%)、GJB3 21 例(0.33%)、LRTOMT2 例(0.03%)、TMPRSS310 例(0.16%)、USH2A3 例(0.05%).检出前 3 位突变位点分别为 c.109G>A 1496例(23.61%)、c.235delC72例(1.14%)、c.919-2A>G 48例(0.76%).确诊听力障碍 17例,其中 16例耳聋基因筛查异常.结论 国内不同地区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方式、所查基因及位点存在差异,耳聋基因阳性检出率不尽相同,是否有地区差异值得进一步探讨.新生儿的基因结果和临床听力诊断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应加强阳性病例的后期随访.

    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结果

    小鼠内耳发育过程中C1ql1基因的表达特点

    齐悦龚树生
    251-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C1ql1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小鼠耳蜗细胞中的表达特点及在内耳发育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出生后1 d(P1)、7 d(P7)、14 d(P14)、28 d(P28)、56 d(P56)的KM小鼠各6只进行耳蜗基底膜铺片、耳蜗中轴冷冻切片及免疫荧光染色,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同发育阶段小鼠耳蜗中C1ql1基因的表达特点,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发育阶段小鼠耳蜗中C1ql1基因的表达量变化.结果 发育期小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毛细胞中C1ql1基因表达量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P1小鼠耳蜗无C1QL1蛋白条带,P7、P14、P28、P56小鼠耳蜗C1QL1蛋白条带均可清晰显影.P1小鼠C1QL1蛋白未明确表达,P7平均光密度值与P14、P28、P5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14、P28、P56平均光密度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1ql1基因在听觉发育关键期小鼠耳蜗听神经纤维有一过性表达,出生后7 d表达最高,成年后消失.结论 C1ql1基因在小鼠耳发育和听觉功能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C1ql1耳聋基因耳蜗表达发育

    基于转录测序技术对KIT基因在听觉色素障碍类疾病初步研究

    李雨青任巍石岩郑凡君...
    257-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KITF860S突变耳聋小鼠模型研究探讨KIT基因突变导致听觉色素障碍类疾病致聋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稳定遗传的KITF860S小鼠模型家系,并对家系中不同表型个体进行长期听觉电生理测试、同窝不同表型小鼠病理切片、进行全基因组转录测序分析其表达差异基因.结果 该小鼠模型家系内杂合型小鼠在初期与野生型小鼠听力表型并无明显差距,在5月龄时表现为渐进性听力下降,纯合型小鼠在听力形成初期即表现为先天性中重度听力下降,10周龄时即表现为全聋表现.转录测序结果显示,以野生型小鼠为对照,氧化磷酸化通路在KITT基因纯合突变及杂合突变中均表现为下调,紧密连接通路在KIT基因不同组别比较中为不同上下调表现.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KIT基因突变所致听觉色素障碍类疾病表现与氧化磷酸化、紧密连接等通路相关目的基因靶蛋白表达异常有一定相关性,最终导致听力损失.对KIT基因突变致病分子机制的研究对于丰富人类耳聋基因库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续相关综合征类疾病基因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听觉色素障碍KIT基因转录测序分子机制神经嵴

    Toll样受体在常见耳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李慧李加斌郑体花郑庆印...
    263-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作为一种重要模式识别受体主要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参与活化炎症反应的初始应答者之一.研究表明,TLR可以诱导多种细胞因子产生及激活多种信号通路参与耳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耳科方向介导的机制及治疗也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为进一步确定TLR在临床常见耳科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就TLR基本概况及其在几种典型耳科疾病中的作用与机制进行综述,为将来预防和治疗该类疾病提供一些理论支撑以及新方向.

    Toll样受体中耳炎胆脂瘤耳聋靶向治疗

    前庭性偏头痛的自然-人文-环境胁迫因素研究进展

    王理想王伟涛张道培张怀亮...
    267-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是一种以前庭症状为主,临床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眩晕类疾病.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变化常能胁迫VM的发作.环境胁迫诱发VM的机制可能与脑肠轴、神经环路、神经解剖以及感觉整合异常等多方面有关.环境胁迫因素诱发VM发病机制的揭示,对VM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前庭性偏头痛偏头痛环境胁迫环境因素诱发疾病脑肠轴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再发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王静李琦
    271-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临床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其复发率高,随访10年患者复发率可达50%,反复发作的BPPV会对患者正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研究其复发因素对降低复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大意义.我们将对目前关于BPPV复发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综述.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

    常见基础疾病影响突聋疗效的研究进展

    覃仙菲赵翔鲲孙秀梅
    275-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的耳科急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在临床工作中,突聋合并基础疾病十分常见,但突聋的治疗往往仅限于指南用药,缺乏针对合并基础疾病的具体治疗,导致突聋患者的预后差异较大.因此,充分了解基础疾病对突聋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提高突聋合并基础疾病患者治疗的针对性,达到提高突聋疗效的目的,同样对突聋的预后进行预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突发性聋基础疾病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