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宋鸿升

月刊

1001-2265

zhjcqk@126.com

0411-86658407

116033

大连市沙河口区新生路80号504室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Journal Modular Machine Tool & Automatic Manufacturing Techniqu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与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科协主管的,由科技部和新闻出版署共同审核批准的公开发行的学术性科技期刊。1959年创刊。本刊主要讨论新技术在生产工程领域内的实际应用,内容侧重以汽车生产为代表的大批量制造技术及成套技术装备的开发设计。本刊也多视角、全方位的报道制造领域的研究成果,理论探讨,应用实践,技术展望及行业动态。《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的读者对象是从事机床及其它工艺装备开发、设计的工程师,从事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开发及应用的科研院所工程师;汽车、内燃机、摩托车、农机、家电等大批量生产企业的工艺设计、技改设计及设备规划的工程技术人员、机电院校师生等。《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在国内制造业及机电工程院校中具有广泛的影响,相当的权威性和较高的知名度。本刊是历届中文核心期刊,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内主要数据库、文摘刊物所收录,历年来一直被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所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科院文献评价中心、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等六部门认定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汽车白车身点焊作业多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

    张邦成单玉升赵航董雷...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白车身焊装生产线多机器人焊接工作量大、焊接工作复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精英蚁群算法的多机器人焊接路径规划方法.在蚁群算法的基础上,对算法核心参数进行调整,再将自适应更新策略和精英蚂蚁系统加入到蚁群算法中,增强算法全局搜索能力,提高算法收敛速度,并通过TSP模型检验了算法的性能;最后,以白车身焊装生产线某车型主拼工位的焊接作业为例,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蚁群算法具有较好的搜索效率和搜索能力,多机器人焊接路径间不相交,符合焊接的工艺要求,为多机器人焊接路径规划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路径规划旅行商问题蚁群算法多焊接机器人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焊接机器人路径优化

    孙振博王明伟李姝张文超...
    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蚁群算法(ACO)在焊接机器人路径规划的过程中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蚁群算法(DWAG).DWAG在ACO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动态权重策略以及排序因子策略的信息素更新方式,加快了算法在求解过程中的收敛速度;通过引入遗传算法中的交叉与变异操作,扩大了算法在求解过程中的搜索空间;最后以白车身后地板总成某工位对DWAG进行20 次的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ACO,DWAG的焊接路径更短、收敛速度更快同时求解问题时寻优性能的稳定性更佳.

    焊接机器人路径规划改进蚁群算法仿真

    基于时间最优的机器人位姿同步轨迹规划方法

    曹钰婷王金涛刘明敏樊志伟...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工业机器人在工作空间的运行效率,提出了一种在笛卡尔空间实现位姿同步的时间最优轨迹规划方法.该方法采用三次均匀B样条曲线对机器人末端路径点进行位姿同步的路径插值;以减小运动时间为优化目标,在满足关节运动学约束的条件下,采用线性规划对离散后的笛卡尔空间参数化轨迹进行逆向与正向递推,求解路径参数的相平面图.基于路径参数的相平面图,通过雅可比矩阵计算关节速度进行时间最优速度规划.针对所提方法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满足机器人实际运动性能的前提下达到了时间最优.

    工业机器人时间最优路径插值速度规划

    基于激光陀螺测角仪的角度计量动态特性分析

    季岚青黄垚朱维斌邹伟...
    6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使动态角度测量结果可靠、可信,在使用激光陀螺测角仪进行动态角度测量前,需要对其动态特性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同步触发装置将激光陀螺测角仪分布与转台和激光干涉仪分别同步触发;然后,使转台模拟出脉冲响应运动、阶跃响应运动和正弦运动;最后,比较分析在不同运动过程中激光陀螺测角仪与转台的圆光栅和激光干涉仪的输出数据.结果表明,激光陀螺测角仪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且在不同频率下激光陀螺测角仪的动态测角精度在0.6″左右,为激光陀螺测角仪进行动态角度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了保证.

    激光陀螺测角仪同步测角动态测角

    基于改进PSO算法的移动机器人最优路径规划

    党博宇李海燕
    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机器人全局移动路径上出现动态障碍物,影响其安全运动问题,提出了一种随机障碍物环境下的改进粒子群(PSO)最优路径规划方法.目的是保证机器人沿全局路径移动,并能躲避随机障碍物.通过Dijkstra算法规划全局路径,并利用改进的PSO算法进行全局路径优化,获得最短运动路径;进一步,利用动态窗口方法避开随机障碍物,并使机器人返回规划的全局路径,降低重新规划路径的计算成本;仿真对比分析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路径规划方法能保障移动机器人避开随机障碍物并在规划的全局路径上安全运动.

    最优路径规划改进粒子群算法动态窗口法随机障碍物

    基于变增益NDOB的异步电机分段积分滑模控制

    崔鹏于海生孟祥祥满忠璐...
    7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进异步电机的动态性和鲁棒性,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滑模控制方法.首先,滑模面引入平滑的分段饱和函数,改进传统的积分滑模控制,在传统积分滑模控制的跟踪精度下,获得更好的暂态性能;其次,采用了一种超扭曲类算法的新型趋近律,削弱了系统的抖振,提高系统的稳态性能;最后,设计变增益非线性扰动观测器,可消除初始时刻观测器峰值,准确估计因模型不确定性、负载扰动等集总扰动.通过与传统积分滑模控制器对比,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具有更好的快速性与稳定性.

    异步电机转速控制分段函数变增益扰动估计

    价值函数级联的PMSM双矢量模型预测转矩控制

    石垆烨宗剑
    8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永磁同步电机有限集模型预测转矩控制(FCS-MPTC)存在的权重因子难以确定,电磁转矩和磁链波动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价值函数级联的双矢量模型预测转矩控制策略.首先,根据基本电压矢量对电磁转矩的作用效果,将电压矢量分为两类,并设计了一种新的双矢量组合规则;其次,为了保证所选的双矢量组合在控制过程中能有效抑制转矩和磁链的波动,将其波动程度纳入到价值函数的寻优计算中,并通过构建级联结构消除转矩与磁链之间的权重因子;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模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在无权重因子参与的情况下能有效降低电磁转矩和磁链的波动.

    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转矩控制双矢量级联结构无权重因子

    桁架式自动插装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吴昊天戚展豪赵明芦金石...
    8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人工插装电子元件存在的效率及合格率低等问题,面向中小型 3C企业的低成本桁架式线路板插装机器的控制系统开发,以电容插装为例,完成系统的上料、拾取、检测和插件等控制过程的设计,利用数据库完成插装关键信息的存储.系统采用通讯方式完成桁架式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具有控制灵活、成本低的优点;利用光电检测技术完成电容引脚距离检测、利用扭矩检测完成电容插入状态的判断,具有时间短、效率高的优点.系统经过实验测试,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

    电容插装桁架式通讯控制光电检测扭矩检测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PID控制参数优化

    黄训爱杨光永樊康生陈旭东...
    89-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粒子群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收敛精度低以及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中垂线策略的中垂线粒子群算法(MAPSO),同时引入惯性权重余弦调整策略,避免算法陷入局部最优.基于中垂线策略的游离粒子位置更新方法,能够加快粒子的收敛速度,从而增强算法的寻优速度和寻优精度.将改进的粒子群算法用于PID控制器参数优化,与Ziegler-Nichols(Z-N)公式法、线性递减惯性权重粒子群优化算法(MeanPSO)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中垂线粒子群算法精度更高,能够快速地整定PID参数,使控制系统响应函数性能指标更好.

    中垂线策略粒子群游离粒子PID控制器参数优化

    双开关磁阻电机的改进交叉耦合同步控制

    房蕾李红伟吴金城吴佳航...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增强两台开关磁阻电机(SRM)这一高度非线性被控对象的同步跟随性,降低不确定扰动造成的同步性能下降的影响,结合单神经元PID算法提出一种双SRM的改进型交叉耦合同步控制策略.建立并分析SRM的数学模型,结合基于单神经元PID算法的改进交叉耦合同步控制策略和基于有限元法的SRM静态特性参数,在MATLAB/Simulink搭建双SRM转速交叉耦合同步控制模型并进行稳态和动态性能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双SRM交叉耦合同步控制策略,对比传统交叉耦合同步控制策略,使得双SRM的转速同步控制的动态响应能力、抗负载扰动能力以及转速跟随能力更优.

    双开关磁阻电机交叉耦合同步控制单神经元PIDSimu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