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凌均棨

双月刊

1674-1366

zhkqyxyj@163.com

020-87330582

510080

广州市中山二路74号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tomatological Research(Electronic Edition)CSTPCD
查看更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管理司批准,《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于2007年2月创刊。本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以CN 11-9285/R和ISSN 1674-1366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运用影视语言和多媒体技术登载有关口腔医学的专业论著、专家视频讲座等,其可视性强,是广大口腔医疗工作者了解当前学科前沿、掌握最新技术的有效工具。本刊为双月刊,以多媒体光盘(CD-ROM)附纸质导读形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目前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聚焦高黏附力骨黏合剂,促进口腔硬组织修复

    李昊韦秀湘钟晓霞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可降解骨黏合剂是目前生物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在骨折固定和骨缺损治疗中已显示出巨大潜力,但在口腔医学领域应用较少。近期,有学者研发了一种黏附力优异、生物相容性好、可促进骨再生的生物可降解超级骨黏合剂,在口腔骨组织黏附、牙体硬组织粘接和骨再生方面实现了新突破。本文评述其研究成果,并展望口腔骨黏合剂未来的研究方向。

    黏合剂骨再生口腔骨缺损

    腭裂修复术的理论发展与技术改良:Sommerlad-Furlow改良腭裂整复技术

    杜美君曾妮石冰黄汉尧...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腭裂是最常见的先天性颌面部畸形之一,通常会影响患者的生理和社会心理功能。腭裂修复的目标是重建患者腭部结构、恢复患者语音功能。本文旨在回顾腭裂手术治疗的历史发展进程,从腭裂修复的两大目标、现代腭裂修复的目标、腭裂修复新目标的实现方法及腭裂修复的未来发展等4个方面进行讨论。

    腭裂腭裂手术效果评价

    人牙源干细胞数据独立采集蛋白质组学方法的建立

    刘雨晴顾永春孟凡文张素萍...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人牙源性干细胞(DSC)的数据独立采集(DIA)蛋白质组学的建立方法。方法:2021年8月至2022年9月于苏州口腔医院收集牙齿,培养来自不同个体的牙髓干细胞(DPSC)、牙龈间充质干细胞(GMSC)、牙周膜干细胞(PDLSC)、根尖乳头干细胞(SCAP)和人脱落乳牙来源的干细胞(SHED),每种细胞各3个样本,共计15个样本进行DIA蛋白组学测序。通过唯一肽段分布和蛋白质覆盖分布、蛋白质质量分布评估蛋白质鉴定结果,通过组内变异系数(CV)、主成分分析及样本定量相关性等方面来评估DIA数据的质量。结果:从细胞中提取的蛋白质样本合格,总样本中共鉴定出8 662个蛋白质。蛋白质鉴定的基本统计表明所鉴定的蛋白质是可靠的。差异蛋白分析显示,DSPC组与其他各组(GMSC、PDLSC、SCAP和SHED)比较,上调和下调的蛋白分别为125、168、100、102和106、107、94、107个。差异蛋白的热图显示,同DPSC比较,GMSC、PDLSC、SCAP和SHED均有不同高表达的蛋白图谱。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分析表明不同DSC的蛋白质富集在不同的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不同DSC的DIA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干细胞人牙源性干细胞数据独立采集蛋白质组学

    骨结合过程中种植体周血管时空分布的观测研究

    高思勇郭彦君陈晖璐邓飞龙...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构建一种观测小鼠股骨种植体周围骨血管的改良方法,并分析局部血管在种植体周围骨愈合过程中时空变化规律。方法:对C57BL/6小鼠双侧股骨进行血管阻射剂灌注,并应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技术对种植体周围血管进行扫描,定量分析三维血管结构与分布的相关参数。其中左侧股骨干骺端在灌注前作种植体骨结合模型(灌注实验组),右侧股骨干骺端未行手术(空白对照组)。同步术后观察时间点1、3、7和14 d,采用组织学检测作为Micro-CT结合血管灌注改良观测方法的验证(组织学对照组)。通过空白对照组排除各时间点样本原始血管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合Turkey′s法对灌注实验组进行各时间点之间种植体周围血管数据参数的比较。结果:通过采用推出种植体的脱钙骨组织样本、筛选扫描重建参数的改良Micro-CT结合血管灌注方法,发现相较于空白对照组,灌注实验组种植体周围血管的血管总体积、血管体积分数及血管管径在术后7 d均较术后1、3和14 d有统计学差异。其中,术后7 d的血管体积(F = 14.340,P1 d<0.001,P3 d = 0.001)、血管体积分数(F = 16.230,P1 d<0.001,P3 d<0.001)、血管管径(F = 9.427,P1 d = 0.006,P3 d = 0.002)显著高于术后1、3 d;术后7 d的血管分支数量显著高于术后1 d(F = 4.723,P1 d = 0.019);但术后14 d植体周围组织血管结构参数相较于术后7 d出现显著下降,其中血管体积分数下降了58%(F = 16.230,P = 0.006),血管平均管径下降了35%(F = 9.427,P = 0.041)。组织学对照组与灌注实验组观察结果趋势一致。结论:改良Micro-CT扫描重建结合血管灌注方法为观测种植体周围血管时空分布提供一种低成本可靠的途径;种植体骨结合过程中种植体周围血管经历先增加再衰退的过程,在术后1周的高峰期可形成侧支循环围绕种植体。

    骨再生血管再生X线显微体层摄影术

    成年大学生上前牙被动萌出异常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因素分析

    林若菲朱好慧吴哲郭吕华...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成年大学生中被动萌出异常(APE)人群上颌前牙附着龈宽度(AGW)和临床牙冠宽长比(CCW/CCL)与正常人群相比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2022年10—11月期间招募来自广州医科大学的60名大学生,其中28名男性、32名女性,年龄20 ~ 23岁。对全部大学生进行以下数据的采集:AGW、龈沟深度、临床牙冠长度(CCL)、临床牙冠宽度(CCW)、牙龈生物型、前牙咬合关系、上唇高度,以及参与者的性别、身高和体质量。口呼吸史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和威尔科克森-曼-惠特尼检验。结果:60名参与者中有7名男性和12名女性被诊断为APE。在口呼吸病史、性别、身高、体质量指数、上唇高度、前牙咬合关系和牙龈生物型等方面,APE人群和正常人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E与AGW(P<0.05)和CCW/CCL(P<0.05)的增加有关。在有APE的个体中,侧切牙的发生率最高(UR2:94.7%、UL2:78.9%),其次是尖牙(UR3:42.1%、UL3:42.1%),而中切牙的发生率最低(UR1:26.3%、UL1:21.1%)。此外,在左右同名牙中,右侧侧切牙和尖牙的CCL比左侧侧切牙和尖牙大。结论:APE与AGW和CCW/CCL的增加有关。在诊断疑似APE时,可将AGW和CCW/CCL作为参考指标。此外,APE好发于侧切牙和尖牙的临床特点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被动萌出异常临床牙冠长度临床牙冠宽度附着龈宽度临床牙冠宽长比

    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年轻恒磨牙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观察

    董磊李修珍韩林孜杨芳...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年轻恒磨牙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疗效,为牙髓血运重建在年轻恒磨牙中的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1—6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年轻恒磨牙根尖周炎患者9例,年龄7 ~ 13岁,其中男3例、女6例。全部患者均采用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随访观察12 ~ 36个月,观察其根尖周病变愈合情况及牙根发育情况。结果:9例患者在随访观察期间,7例成功、1例好转、1例失败,有效率88.9%。影像学检查显示:有效病例根尖周透射影消失,牙根长度增加,根尖孔闭合,根管壁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厚。结论:采用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年轻恒磨牙的慢性根尖周炎是一种可行性较高的临床操作手段,可促进牙根延长、根尖孔闭合及根管壁增厚。

    牙髓牙髓血运重建术三联抗生素糊剂年轻恒磨牙根尖周炎

    上颌第二磨牙单根双腭管并四根管融合1例

    高现灵龚启梅林正梅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颌第二磨牙(MSM)牙根及根管系统的数目、形态均变异较大,牙根融合和颊侧第二根管是常见的变异。本文报告1例罕见的MSM解剖变异,经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扫描证实为单牙根,双腭管,且4个根管在根尖区融合为1个根管。

    上颌第二磨牙融合根双腭根管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面部先天性浸润型脂肪增殖症2例及文献回顾

    吴滢倩苏吉梅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部先天性浸润型脂肪增殖症(CILF)是一种先天性、非遗传性、浸润性脂肪组织增多的罕见病变。CILF多在出生时发现,主要临床表现为明显的面部软组织膨隆,部分患者伴发受累侧颌骨膨隆、恒牙早萌和过大牙等,易累及面下2/3,左侧多见。影像学表现为受累侧面部软组织脂肪浸润。本文报道2例CILF,并对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面部先天性浸润型脂肪增殖症面部增生恒牙早萌巨大牙

    机械敏感离子通道在牙源性细胞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徐志清杜宇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械敏感离子通道(MS离子通道)是一类能感知机械应力的重要蛋白,将细胞外机械刺激信号转化为电化学信号,导致离子跨膜流通,继而传递至胞内调控下游靶基因。牙源性细胞胞膜表面有多种MS离子通道表达,但其如何调控细胞功能和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就MS离子通道的分类及其在牙源性细胞的表达和功能作一综述。

    机械敏感通道牙再生压电离子通道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

    隐形功能矫治在青少年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张明欣马艳宁金作林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畸形在正畸临床中常见,其发病率高,对美观和功能影响较大。骨性Ⅱ类患者在临床中常表现为上颌前突、下颌后缩等矢状向发育异常,大部分学者认为矫治下颌后缩的最佳时机是在生长发育高峰期。随着隐形矫治技术的快速发展,隐形功能矫治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将传统的双期矫治合二为一,在前导下颌的同时排齐牙列、协调牙弓,提高了矫治效率,扩大了隐形矫治的适应范围。本文就青少年骨性Ⅱ类患者生长发育特征和隐形功能矫治技术治疗青春期骨性Ⅱ类患者特点进行讨论,以便正畸医师更好地为此类患者进行诊疗。

    隐形功能矫治器错畸形,骨性Ⅱ类前导下颌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