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智慧农业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智慧农业导刊
智慧农业导刊
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 Journal of Smart Agricultur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特色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

    周伟余忠浩周亚星
    12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加强新型农业人才培养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耕读教育作为我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了解耕读文化来源、解读耕读文化内涵、推广耕读模式是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该文以耕读教育为基础,融合涉农高校育人模式,通过树立耕读思想、打造特色课程、建立考核机制、加强师资力量和提高宣传力度等方法加强耕读教育特色育人模式构建和实践路径的探索,为新农科建设培养新型农业人才.

    耕读教育涉农院校特色育人体系实践路径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背景下植物生产学开放课程教学探索

    龙卫华巩方平杜长青丁冬...
    13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生产学是农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决定着农学类人才的培养质量.高质量开展植物生产学开放课程的教学工作,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开放教育实现农业人才振兴的基本要求.该研究以江苏开放大学植物生产学开放课程为例,针对现行课程教学提出 3 点不足,并从增加课程思政内容、改变课程教学模式、融合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高质量开展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乡村振兴开放课程植物生产学课程开放教学教学探索

    高校研究生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学专业为例

    贾玉山格根图王志军都帅...
    136-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我国现代农业对于高素质、专业性、应用型等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该文以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学专业为例,基于多年来对研究生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针对草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共性问题,构建以政策为引领、以"校企、校校、校院"搭建的协同创新平台为基础,以"科研—创新促产—学科、教材建设—教学模式—赛事—科研"为方法的互相交叉、良性循环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融合发展、开放创新,强化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对企业的服务能力,以期为我国农业院校培养研究生应用创新型人才提供借鉴.

    草学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理实虚一体化"的高职农业机械课程改革探索与研究

    廖鹏高玉萍王瑶何力...
    140-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农业现代化趋势的到来,农业机械迎来新技术的融合与优化,对高职农业机械课程教学也提出更高要求.该文首先分析现阶段高职农业机械课程在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及思政融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给出改进对策,同时创新性提出"理实虚一体化"课程分类教学模式,介绍"理实虚一体化"课程分类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考核机制及思政融入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以此提高高职农业机械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农业技术储备人才同现代化接轨.

    理实虚一体化高职农业机械农业现代化课程改革

    当代浙江创新精神融入新农人培育模式的应用与研究

    谷闪闪
    14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该研究紧密围绕当代浙江创新精神展开,通过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实训基地 3 个方面入手,探索当代浙江创新精神融入新农人培育模式,为构建全面创新育人路径提供重要观点.在实施路径上,从宏观层面出发,强调创新思政与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并提出建立心理疏导机制以助力新农人培育;在微观层面,倡导更新就业观,回归家文化,激发新农人的创业激情.

    乡村振兴浙江创新精神新农人创新创业家文化

    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植物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宋洁台莲梅徐晓丹贺琳...
    148-15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党中央先后颁布多个关于加强改进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随着当今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深度有机融合已经形成全新的趋势.随着大学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教学的引入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课程教学方法也逐渐从单纯的课堂讲述教学模式向"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转变,并逐步强调德育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如何在线上教学环境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穿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该文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宗旨,进行适合我国农业院校专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育人元素相结合的课程设计,在"互联网+"模式的应用下创新课程教学活动,构建"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将思政教育与整个教学全过程进行有机融合.为适应新信息时代的思政教学需要,开展当代课程思政智慧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线上线下课程思政互联网+教学改革混合教学模式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探索——以大理弥渡县为例

    朱彦松
    152-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大理弥渡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党和国家改善民族地区民生问题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通过梳理大理弥渡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性、成效及发展困境,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优势,探索大理弥渡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旨在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和实现,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公共文化需求,促进大理弥渡县经济社会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大理弥渡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家园意识下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

    尹依明刘慧
    157-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见证乡村社会的发展变迁,也寄托乡民对家乡的情感表达.乡土文化不仅能为传统文化的繁荣延续和家园意识的重塑回归提供力量,也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因此,我们不仅需要认识并领悟乡土文化的基本内涵,更要深刻认识其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这对传承和发展好乡土文化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其凝心铸魂的重要作用意义重大.

    家园意识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乡村振兴策略

    面向乡村振兴的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

    薛超彬刘敏张雅姝彭福田...
    161-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山东农业大学构建的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坚持"学生中心、需求导向、协同育人"培养理念,采用厚植情怀、耕读合一和协同育人等人才培养路径,创建"四课融通、'四层次'实践、三位导师、三联合"育人模式.经过五年实践,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在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问题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

    乡村振兴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协同育人耕读合一公费农科生

    乡村振兴视角下宁夏移民村发展探索——以园子村为例

    张驰周弘毅夏固萍燕宁娜...
    165-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 50 年代,宁夏的南部山区就地扶贫开发建设无力、无法改变贫困局面,因此,宁夏于 1984 年开始组织南部山区人口向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资源丰饶的北部川区及山区的引黄灌区迁移,进行开发性生产,即为"吊庄移民易地搬迁".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防止农村规模性返贫.该项目以"弘扬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推动乡村智慧振兴"为目标,进行园子村智慧发展规划,探索移民村防"返贫"战略,通过对园子村的后续产业智慧发展规划与空间环境优化设计,促进乡村高品质人居环境,为其他扶贫搬迁乡村提供范例.

    乡村振兴移民搬迁吊庄移民产业优化空间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