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畜禽种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畜禽种业
中国畜禽种业

孟宪学

月刊

1673-4556

zgxq010@126.com

010-82106253,82106257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信息所

中国畜禽种业/Journal The Chinese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羊种业专刊

    林亚秋李讨讨
    1-2页

    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评估陇南山羊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

    马克岩刘占经白雅琴马友记...
    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试验旨在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SLAF-seq)分析陇南山羊群体遗传多样和群体结构,为陇南山羊后续保种计划的制订提供依据.该研究对50只陇南山羊(公、母各25只)进行全基因组SNP检测;计算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香浓维纳指数(SHI)、基因多样性指数(Nei)及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AF)等6个指标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估.结果表明,50只陇南山羊共检测到655514个SNPs位点.陇南山羊的Ho、He、PIC、SHI、Nei及MAF指标值分别为0.193、0.286、0.236、0.449、0.290、0.200,说明该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陇南山羊群体LD值较低,衰退速度较快,说明该群体并未受到过强烈的人工选择压力.此外,PCA与系统发育树结果均表明陇南山羊群体内部出现分化,可分为2个大的亚群.陇南山羊群体平均IBS遗传距离为0.7391,结合亲缘关系G矩阵热图,表明陇南山羊群体大部分个体亲缘关系较远.50只陇南山羊个体共检测到47206个ROH,平均ROH长度37.86 Mb,基于ROH的近交系数FROH范围为0.0535~0.2574,平均FROH值为0.1472,说明陇南山羊群体存在近交风险.可见,陇南山羊内部存在分化,可分为2个大的亚群,陇南山羊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部分个体间存在较大的近交风险,可能需要采取保种措施保护陇南山羊遗传资源.

    陇南山羊简化基因组测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连续纯合片段

    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早期生长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许琦高林豫刘一帆周铂涵...
    1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旨在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早期生长性状的重要变异位点及候选基因,为该品种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分子标记.基于山羊70kSNP芯片对2299只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个体进行基因分型,对表型、环境效应以及个体基因型建立混合线性模型开展GWAS研究.结果显示,在全基因组上共检测出24个与绒山羊早期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的SNP位点,定位到31个候选基因,其中与初生重、断奶重、断奶前日增重和周岁重显著相关的候选基因分别有6、11、12和2个.GO功能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候选基因中最显著的生物学过程为分子功能的钙依赖性磷脂酶A2活性、通路为α-亚麻酸代谢通路和亚油酸代谢通路.可见,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可筛选到阿尔巴斯白绒山羊早期生长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根据筛选的重要基因可有目标的对阿尔巴斯白绒山羊早期生长性状进行选育.

    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早期生长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SNPs

    国审新品种皖临白山羊培育与种质特性

    凌英会张子军刘洪瑜刘亚...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安徽省优良地方羊种,增加我国优质肉羊产能.该研究以地方品种安徽白山羊为基础,引入萨能奶山羊和波尔山羊血缘,开展了皖临白山羊新品种培育.选育结果:经过三元杂交以及横交固定选育四个世代后,新品种皖临白山羊2月龄公羔体重为(12.38±1.63)kg,体高、体长和胸围数据分别达到(46.12±1.51)、(44.15±1.55)和(50.10±1.99)cm;6月龄公羔体重为(31.12±3.14)kg,体高、体长和胸围数据分别达到(63.38±1.98)、(58.95±2.15)和(72.20±2.55)cm;12月龄公羊体重为(52.53±4.01)kg,体高、体长和胸围数据分别达到(71.38±4.11)、(68.55±2.99)和(85.85±3.55)cm;18月龄公羊体重为(66.16±4.78)kg,体高、体长和胸围数据分别达到(81.25±4.10)、(73.44±4.21)和(92.21±4.31)cm;产羔率达255.3%;6月龄公羊屠宰率、净肉率和眼肌面积分别达(54.15±1.42)%、(47.08±0.85)%和(13.01±0.44)cm2;6 月龄母羊屠宰率、净肉率和眼肌面积分别达(53.21±0.76)%、(46.56±1.52)%和(12.92±0.78)cm2.可见,皖临白山羊新品种体型较大,背毛白色,全身结构匀称紧凑,背腰宽平,四肢粗壮,蹄质坚实,充分发挥了亲本成活率高、抗逆性强、耐粗饲等优良特点.

    皖临白山羊新品种选育生长发育

    绵羊MTPN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郑菲黄志王婧尊祁高展...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肌侵蛋白(MTPN)基因多态性与绵羊生长性状相关性,挖掘与生长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该试验以1557只绵羊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兰州大尾羊536只,滩羊904只、藏绵羊117只,采用PCR-SSCP结合测序技术识别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并进行基因分型,探究这些突变位点与不同生长性状之间的可能关联.结果表明:兰州大尾羊、滩羊、藏绵羊群体中均存在g.101185485G>A变异位点,该位点存在AA、AG两种基因型.三个绵羊群体中g.101185485 G>A位点均属于低度多态(PIC<0.25),处于Hard-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在兰州大尾羊、滩羊和藏绵羊中,AA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AA基因型兰州大尾羊的体高和管围、滩羊的体高和胸围以及藏绵羊的体高均显著高于AG基因型(P<0.05).可见,MTPN基因g.101185485 G>A变异位点可作为绵羊分子选育过程中的有效遗传标记位点,在选育工作中优先考虑.

    绵羊MTPN基因多态性生长性状关联分析

    湘东黑山羊与努比亚山羊杂交对后代肉品质的影响

    邢磊陆雪林吴昊旻周瑾...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地方品种湘东黑山羊生产的经济效益,该研究以12月龄努湘杂交F1代[努比亚山羊(父本)×湘东黑山羊(母本)]、12月龄湘东黑山羊为研究对象,所有羊只均在相同的水平下进行饲养管理,对12月龄羊只体重、背最长肌的食用品质、主要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努湘杂交F1代的体重显著高于湘东黑山羊(P<0.05),公羊的体重显著高于母羊(P<0.05).品种、性别及其交互作用均对pH45min值有显著影响(P<0.05).品种、性别及其交互作用对L*、a*、b*、眼肌面积、滴水损失均无显著影响(P>0.05).品种和性别的交互作用对粗脂肪含量、粗蛋白质含量和干物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努湘杂交F1代羊肉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湘东黑山羊(P<0.05).其中,母羊羊肉的粗脂肪含量和干物质含量显著低于公羊(P<0.05).努湘杂交F1代羊肉的异亮氨酸、亮氨酸含量显著高于湘东黑山羊(P<0.05).公羊羊肉的精氨酸显著高于母羊(P<0.05).缬氨酸、异亮氨酸和甘氨酸存在品种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且交互作用显著(P<0.05).可见,努比亚山羊与湘东黑山羊的杂交效果明显,在显著提高杂交后代体重的同时,并未降低肉品质,是理想的杂交组合类型.

    黑山羊肉品质氨基酸

    环状RNA在羊重要性状形成中的研究进展

    马力郑建莹王永李艳艳...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类经过反向剪接形成的闭合环状RNA分子,具有结构稳定、表达量丰富、在不同组织及其不同发育阶段具有表达特异性等特征,备受研究者关注.该文了总结近年来circRNA在羊重要性状中的研究进展,有助于揭示circRNA调控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为最终构建羊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调控网络提供理论支撑.

    环状RNA重要性状调控机制

    山羊无角性状研究进展

    杨宇航杨华珍杨往鑫张思欢...
    6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角性状是现代山羊养殖中的热点研究问题,在饲养过程中无角山羊个体具有不易打斗便于管理等优点.因此,在现代规模化养殖过程中,无角个体相比于有角个体更受欢迎.该文介绍了山羊的无角性状研究进展,比较了无角山羊与有角山羊的生产性能,从简单孟德尔遗传定义、个体表型特征以及与间性性状的关系概述了无角性状的遗传规律,通过对无角性状的遗传定位以及候选基因进行描述来为无角性状遗传机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并指出了无角性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无角性状进行早期鉴定的方法,以期为无角山羊的育种提供参考.

    山羊结构变异基因检测无角间性综合征

    STAR基因在不同发育期绵羊睾丸和附睾中的表达与组织分布

    蒋雨婷王霞宋娟娟李晨硕...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STAR基因在发育的绵羊睾丸和附睾中的表达模式及潜在功能,该研究采集3月龄、1周岁和3周岁藏绵羊睾丸和附睾(头、体和尾)组织样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法检测STAR基因的表达及其编码蛋白的细胞定位.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在藏绵羊睾丸和附睾(附睾头除外)中STAR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在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呈上调趋势.STAR蛋白主要存在于藏绵羊睾丸间质细胞和附睾假复层纤毛上皮主细胞.鉴于间质细胞和主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是分泌睾酮和分泌促进精子成熟所需的蛋白质,由此推测,STAR基因可能主要在睾丸间质细胞和附睾主细胞的发育和功能维持中发挥作用,进而促进雄激素的合成和精子的成熟.

    绵羊STAR基因睾丸附睾

    澳洲白羊生长和繁殖性状的遗传评估

    朱亚宁秦浩张清峰林春建...
    8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旨在评估澳洲白羊的生长和繁殖性状的遗传特性,为科学选育、良种扩繁和提高优良特性提供理论基础.在对生长性状(初生重、90天体重、180天体重、240天体重、0~90d日增重、90~240 d日增重)和繁殖性状(头胎产羔数、经产羔羊数、头胎窝均重、经产窝均重、头胎窝总重、经产窝总重)进行遗传评估时,使用R包AEFchida建立动物线性混合模型,进行方差组分、遗传参数、遗传相关性和育种值的估计;对于初生重,根据不同母体效应,运用R(v4-1-1)包AEFchida,比较了6种随机效应不同的动物线性混合模型.结果表明,考虑个体加性效应、母体环境效应和母体遗传效应的模型BW1为最优模型,计算初生重遗传力为(0.33±0.04).繁殖性状在0.03~0.12为低遗传力,其中活羔数(头胎、经产)的遗传力在0.03~0.04,而生长性状在0.33~0.77之间为高遗传力,其中日增重(0~90日、90~240 日)的遗传力在0.46~0.67.产羔数与生长性状相关性较低(0~0.25),初生重与生长性状相关性适中(0.14~0.64),且表型相关性和遗传相关性基本一致.生长性状的育种均值随着年份的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繁殖性状的育种均值则变化幅度较小,选育效果不明显.可见,澳洲白羊繁殖性状和生长性状遗传特性相差较大,应采用不同的选育方式来进一步优化澳洲白羊的生产性能和遗传特性.

    澳洲白羊生长性状繁殖性状初生重随机模型遗传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