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翻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翻译
中国翻译

刘习良

双月刊

1000-873X

010-68326681 68327209 68995956

100037

北京阜外百万庄大街24号

中国翻译/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刊,译界高水平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本期聚焦

    1页

    担当国家使命 培育译界英才为国家翻译能力建设作出新贡献——在翻译资格考试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杜占元
    5-8页

    真善美:作为方法论的中和翻译

    杨枫李思伊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方法论既是理论本身的生产标准,也是研究方法的能行规则。本文从知识翻译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出发,阐述了"真、善、美"作为一般研究方法的"中和翻译观"的中外哲学渊源、内涵与价值,揭示了翻译作为两种语言承载的知识再生产的文化互鉴功能。

    知识翻译学真善美中和翻译方法论

    知识翻译学的理论命题探究

    刘军平
    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翻译学的系列理论命题的提出,体现了翻译学知识与知识论之间整合的内在必然性。它将翻译研究推向了跨学科的理论维度,进行了复杂系统的整合研究。由此,翻译研究可夯实理论基础,更新范式,进一步增强学科的求真意识、求善意识、求美意识和理论自觉意识。将知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所形成的跨学科越界,构成了新的翻译研究命题和问题意识,加深了我们对翻译现象的认知,弥补了现存的翻译理论知识之不足。知识翻译学方法论上进行的创新尝试,带来的是新概念、新范畴和新的翻译知识。这种跨学科贯通路径,体现了自主知识创新的价值,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将聚焦"词与物、词与事、词与人的知识存在"的命题,进而从解释学角度,阐发知识翻译学"以真求知、以善立义、以美行文"的陈述命题。

    知识翻译学理论命题三位一体解释学

    知识翻译学的学科基质

    杜世洪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翻译学需要夯实学科基质建设。学科基质是什么?知识翻译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亟待深究。在知识翻译学既有论断的基础上,根据康德关于知识判断的四大范畴与十二小范畴来建立知识判断的标准,论证了知识翻译学的学科基质的组成要素:形上思想、理论概括、价值标准和实践范例。基于此,以"不可译性"问题作为学科基质的实践范例,探讨知识翻译学解决翻译难题的理论指向与实践路向。从理论指向看,知识翻译的实质是从地方知识出发,到达世界知识的系列加工过程;从实践路向看,知识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即两种生活形式之间地方知识的互借、互明、互鉴、互惠和互生。

    知识翻译学学科基质地方知识知识翻译不可译性

    科学救亡与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中的科学小说译介

    何荷熊兵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忧外患之际,《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和《小说林》创刊人汇集了梁启超、周桂笙、徐念慈等当时多位知名译者,在1902-1908年间连载了译自英、法、美、德、日等国十余篇科学小说,积极引入法国"凡尔纳热"和日本"春浪潮",并较为敏锐地捕捉到法国天文学家、荷兰科学家等创作的多篇高质量科学小说。本研究通过对晚清四大小说杂志译入科学小说的史料梳理,发现晚清知识分子通过转译或直接翻译,畅想和反思未来世界的科学小说,或畅抒政治理想,或启蒙新知,普及天文、地理、医学、心理学、生理学领域知识,或推崇尚武之风,助国人之士气。此科学启蒙之举迎合晚清国民思潮和救亡主题,彰显出晚清四大小说杂志对开启民智的不断探索。

    科学小说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科学救亡译介效果

    《大唐西域记》百年英译研究:回顾与思考

    金萍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唐西域记》是最早被译介到西方的古丝绸之路行记文献之一,其英译研究对于探察丝绸之路-西域文明的历史文化认同与国际传播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其西行百余年的英译历史轨迹和英译研究现状进行了学术史回顾与问题反思。《大唐西域记》是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与文化政治等多元价值于一体,兼具人类学特质的文化翻译形态,以往的译事活动多集中于其佛教价值的译介与传播。今后,还需对其丰富的跨文化价值进行开采与挖掘,使其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找到翻译传承与再生的多元有效方式。

    《大唐西域记》英译传播跨文化价值翻译传承与再生

    传统文化的异域转生——中医药典籍在法国的译介研究

    王天宇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是欧洲中医教育与研究的中心。其中医典籍翻译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资料搜集与典籍片段翻译(17-19世纪)、翻译作为研究的辅助(20世纪初至60年代)、回归传统与典籍(70年代至今)。本文以翻译为切入点,梳理中医药典籍在法国的传播历史,厘清影响译介的主客观因素,以描述其"以应用为导向,研究反推翻译"的发展脉络。由此我们认识到,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普世意义。对它的研究已不再属于中国学术本身,而应该在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对中医药文化展开研究与探索。

    中医药典籍法国翻译传统文化

    翻译研究类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以"翻译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为例

    赵田园徐秀玲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翻译课程思政研究成果见增,但对"翻译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等研究类课程的思政教学关注不多,尤其缺少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案例研究。本文以"翻译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为例,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阐述在大思政教学理念引领下,该课程集教学目标确立、教学流程设计、思政融入时机挖掘、融入资源收集、融入方式探索为一体的翻译研究类课程"一核三阶四翼"思政教学模式。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反馈说明该课程思政教学达到了预期集知识学习、技能提升和情感塑造为一体的教育目标,以期助力构建翻译实践课与研究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思政教育新机制,并为其他院校同类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翻译专业课程思政翻译研究类课程翻译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翻译教学

    高校MTI创译型人才的培养——基于文体与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案例研究

    余静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技术的快速发展,翻译行业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这对传统翻译实践和高校翻译硕士(MTI)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以"文体与翻译"课程五年的教学改革为案例,探讨了创译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其可行路径。创译能力是人类译者独有的、人工智能所无法企及的关键技能,能够显著提升翻译专业毕业生的专业附加值,拓展其职业边界和前景。文章详细阐述了创译人才培养的理念、途径和方式,探讨了如何在现有的培养框架内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并在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模式和个性化培养方面提供了具体改革措施。本文的研究不仅为当前MTI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也为创译教学的深化和发展提供了经验参考。

    翻译硕士教学改革创译人工智能翻译个性化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