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铁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铁路
中国铁路

王五昌

月刊

1001-683X

cr@rails.com.cn

010-51849582

100081

北京市西直门外大柳树路2号

中国铁路/Journal Chinese Railways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紧跟中国铁路前进步伐,以服务中国铁路为理念,以关注并推动中国铁路创新与发展为宗旨,以传播中国铁路发展信息与创新成果为己任,赢得了广泛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铁路现代化体系建设的科研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

    蒋辉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铁路科技创新体系是铁路"六个现代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科技企业作为铁路科技创新的主体,需要创新科研管理模式以适应铁路现代化体系建设的要求.提出一种有组织的科研管理模式定义及主要特征,分析实施这种科研管理模式的意义与难点,并结合实际总结出加强科研顶层设计、强化重点项目牵引、优化科研组织管理3方面的实践经验.梳理实施有组织的科研管理模式1年来的工作,提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开放合作、必须坚持人才为先3方面的启示,为铁路科技企业创新科研管理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铁路现代化体系建设科研管理顶层设计专业融合协同创新铁路科技企业

    铁路地质灾害防控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曾宪海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路地质灾害防控是铁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深入分析铁路地质灾害防控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总结铁路地质灾害防控面临的四大挑战:高海拔高山峡谷区地质勘察难度大、地质灾害准确识别评估难度大、地质灾害精准监测预警难度大、复杂大型地质灾害防治难度大,提出强化地质勘察深度、开展地质灾害识别评估、积极应用监测预警新技术、不断创新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加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等5项防控对策,并分析铁路地质灾害防治的发展方向,为确保铁路行车安全、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铁路地质灾害识别评估监测预警防治技术

    铁路全生命周期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对策

    张利国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地域广阔,地质灾害严重.在铁路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等各阶段,都需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研究提出贯穿铁路勘察设计、建设和运营全生命周期的铁路地质灾害防治总体技术框架,并采取以下技术对策:通过充分的地质勘察工作,查明沿线地质环境条件,为铁路规划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施工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措施,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加强运营维护期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危险.研究提出的铁路全生命周期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对策已在多处投入应用,为确保铁路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铁路全生命周期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监测预警"天空地"综合勘察

    铁路地质灾害勘察识别与监测预警

    孟祥连李兴龙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质灾害对铁路建设、安全运营构成了极大威胁,"天空地"一体化综合勘察技术有效解决了地质灾害勘察识别难题."天"基多源立体卫星遥感技术实现艰险复杂山区地质灾害的大范围精准判识,长时序InSAR与高精度GPS实现高陡岸坡的稳定性监测分析;"空"基真实感大场景、机载倾斜摄影和机载LiDAR扫描技术实现高植被覆盖区隐蔽性地质灾害判识;"地"基三维立体勘探技术获取岩土体结构、属性、参数;共同构建沟谷山地灾害链风险评价方案,为建设工程合理选址和工程设置提供依据.介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方法、内容、技术和预警模型,对监测预警技术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复杂艰险山区地质灾害"天空地"综合勘察山地灾害链监测预警

    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慢行病害特征与治理

    张营旭蒋良文张广泽周波...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我国西南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建设与运营中路基、桥梁和隧道出现导致列车运行速度减慢的病害(慢行病害),依托南昆、沪昆、西成高铁3条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运营期间监测与补充勘察资料,分析不同慢行病害的危害方式与变形破坏特征,研究高速铁路慢行病害产生的原因,提出治理方案.研究得出结论: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构造应力环境、气候降雨、岩体结构条件等多重因素造成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出现路基基底上拱、斜坡桥梁位移、隧道基底上拱、隧道混凝土腐蚀等慢行病害,针对不同慢行病害提出多种治理方案.研究成果可为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工程建设、运营维护提供借鉴.

    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慢行病害路基变形桥梁位移隧道病害病害治理地质灾害

    基于GDEM的泥石流启动过程及成灾范围反演分析

    周平根冯春武杰王喜彦...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降雨型泥石流形成过程是一个水力耦合的复杂非线性过程,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8·13"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根据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在文家沟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分析文家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基于GDEM 力学分析软件,采用深度积分的有限体积法对"8·13"泥石流的启动过程和成灾范围进行反演分析:启动阶段物源变形模拟采用摩尔库伦准则,当松散物源摩擦角为8°、黏聚力为50 Pa时,降雨1h后,泥沙浓度达到15%,泥石流初步形成;运动堆积阶段泥石流运动及铲刮效应模拟采用Savage-Hutter模型,综合摩擦系数为3°时的成灾范围与"8·13"泥石流的成灾范围基本一致.

    GDEM泥石流地质灾害力学模拟启动过程成灾范围文家沟

    "中国画火车第一人"王忠良老师火车钢笔画系列作品——CR200J型动力集中动车组

    47页

    半封闭空间单侧冷风幕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王青松任少强王平安谢江胜...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外部冷空气影响,寒区隧道冻害问题日益严重,为阻止外部冷空气流入隧道,提出以外部空气为空气源的冷风幕隔冷方式,并开展半封闭空间单侧设置冷风幕阻隔外部冷空气流动换热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模型设置参考相关室内试验,通过室内试验测试数据对数值模型进行验证后,利用数值模型研究风幕射流角度、射流速度、射流宽度对热压作用下冷风流入半封闭空间阻隔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射流角度为3°时,形成风幕形态较理想,半封闭空间平均温度较无风幕作用时有4~5 ℃的提高,此时增加风幕速度或宽度均会强化外部冷空气与半封闭空间内空气的换热,减弱风幕隔冷效果;射流角度为6°或9°时,风幕射流宽度需要与射流速度匹配,否则易出现风幕形态不理想,导致风幕隔冷失效.

    寒区隧道冻害半封闭空间冷风幕数值模拟

    近、远场地震作用下深水高墩桥梁水动力效应研究

    李明开永旺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近、远场地震作用下水动力效应对深水高墩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明确深水高墩桥梁抗震性能分析中考虑动水压力的必要性,以典型的深水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为例,基于OpenSees建立其非线性动力分析模型.通过附加质量法模拟墩-水动力相互作用,并在PEER数据库选择代表性的近场和远场地震动记录,对该桥梁进行不同水深下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对比研究近、远场地震作用下动水压力效应对深水高墩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不论近场还是远场地震作用,墩-水相互作用都会显著增大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近场地震作用下,对桥墩的墩顶位移和墩底曲率的改变率分别可达到64.77%和156%;与远场地震作用相比,近场地震作用下墩-水相互作用对深水高墩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在近场地区的深水高墩桥梁抗震性能分析中,应充分考虑近断层地震动和墩-水相互作用的耦合效应;近场地震作用下,墩-水相互作用主要激起桥墩的一阶振型产生基频共振,增大墩底的损伤,而远场地震作用下墩-水相互作用会激起桥墩的高阶振型,不仅增大墩底的损伤而且会加剧墩身中上部的损伤;深水高墩桥梁抗震性能分析不仅需要考虑动水压力效应,还应考虑近场和远场地震动带来的影响.

    高墩桥梁动水效应抗震性能近、远场地震

    广告索引

    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