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药
《中国医药》杂志社
中国医药

《中国医药》杂志社

杨秋

月刊

1673-4777

zgyy8888@163.com

010-64428528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安贞路2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楼

中国医药/Journal China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家级医药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面向医药卫生科技人员,及时、全面、快速报道我国医学、药学领域的医学成果及临床经验。重点栏目:论著(包括临床医学、临床用药、临床分析及基础研究等内容),中医中药,药物不良反应,药物评价,病例报告,综述,讲座及中国医药卫生改革信息等。本刊特色:刊载量大,出版周期短,编校质量高,服务快捷周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尼格尔·艾白都拉郑颖颖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以及二者对CAS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治疗的400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CAS组(157例)和非CAS组(243例).再将CAS组根据颈动脉斑块情况分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单发斑块组和多发斑块组.比较各组临床基本资料、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分析CAS组患者斑块数量与Crouse积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A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SII单独及联合预测CAS的价值.结果 CAS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Crouse积分和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糖尿病史、近期服用降脂药物者比例均高于非CA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AS 组 NLR、SII 均高于非 CAS 组[(2.2±0.9)比(1.8±0.7)、(506±229)比(418±1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AS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高于非CA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发斑块组Crouse积分高于单发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NLR、SII、甘油三酯、LDL-C、HbA1c均是CA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预测CAS的曲线下面积(AUC)达到 0.62(95%置信区间:0.57~0.68),SII 预测 CAS 的 AUC 为 0.60(95%置信区间:0.54~0.65),二者联合时预测CAS的AUC增至0.72(95%置信区间:0.67~0.77).结论 NLR和SII与CAS的发生密切相关,对CAS的发生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二者联合时对CAS的预测价值提升.

    颈动脉粥样硬化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

    血清嘌呤能受体P2X7及YTH结构域N6-甲基腺苷RNA结合蛋白2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研究

    陈静张淼张彧胡月梅...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嘌呤能受体P2X7(P2RX7)及YTH结构域N6-甲基腺苷RNA结合蛋白2(YTHDF2)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陕西省康复医院收治的192例AIS患者作为AIS组(溶栓后又分为出血转化组和非出血转化组),另选取同时段150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P2RX7、YTHDF2水平.以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为因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血清P2RX7、YTHDF2水平对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结果 AIS组血清P2RX7、YTHDF2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6±0.3)μg/L 比(1.2±0.3)μg/L、(1.32±0.26)µg/L 比(1.03±0.16)μg/L](均P<0.001).出血转化组血清P2RX7、YTHDF2水平高于非出血转化组(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高、心源性栓塞、P2RX7水平高、YTHDF2水平高为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血清P2RX7联合YTHDF2预测出血转化的曲线下面积为0.886,大于P2RX7、YTHDF2单独预测的0.780、0.784(均P<0.001).结论 血清P2RX7、YTHDF2水平升高是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P2RX7联合YTHDF2检测对其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嘌呤能受体P2X7YTH结构域N6-甲基腺苷RNA结合蛋白2静脉溶栓出血转化

    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内脏脂肪及血清趋化因子样受体1水平的影响

    安盟盟刘建凤李辉张于...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内脏脂肪及血清趋化因子样受体1(CMKLR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T2DM合并NAFLD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二甲双胍组和达格列净组,各40例.二甲双胍组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口服治疗,达格列净组在二甲双胍组的基础上联合达格列净片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糖脂代谢相关指标、炎症相关指标、血清CMKLR1水平、体脂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达格列净组总有效率高于二甲双胍组[97.5%(39/40)比80.0%(32/40)](x2=4.507,P=0.034).治疗后,2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达格列净组均低于二甲双胍组(均P<0.05);2组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CMKLR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达格列净组均低于二甲双胍组(均P<0.05);2组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体重、体重指数均低于治疗前,且达格列净组均低于二甲双胍组(均P<0.05).治疗期间,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合并NAFLD能够有效减掉内脏脂肪,降低血清CMKLR1水平.

    2型糖尿病达格列净二甲双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趋化因子样受体1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脓毒症患者血清再生家庭成员3α和Orai钙释放激活钙调节剂1水平的变化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陈文凤殷锐黄海容张琴...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脓毒症患者血清再生家庭成员3α(REG3A)和Orai钙释放激活钙调节剂1(ORAI1)水平的变化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1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巴南分院收治的SAP并发脓毒症患者175例为脓毒症组,另选取本院同期未并发脓毒症的SAP患者90例为非脓毒症组.脓毒症组根据90 d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REG3A、ORAI1水平.进行SAP并发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单因素分析,而后以SAP并发脓毒症患者死亡为因变量,建立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血清REG3A、ORAI1水平预测SAP并发脓毒症患者死亡的价值.结果 本研究无脱落患者.脓毒症组血清 REG3A、ORAI1 水平高于非脓毒症组[(20.3±4.6)μg/L比(14.4±2.6)μg/L、(39±9)µg/L 比(25±6)μg/L](t=13.457、16.481,均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情程度、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降钙素原、REG3A、ORAI1与SAP并发脓毒症患者死亡有关(均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脓毒性休克、SOFA评分增加、APACHE Ⅱ评分增加、REG3A升高和ORAI1升高为SAP并发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8.105、1.321、1.317、1.540 和 1.274,均 P<0.05).血清 REG3A 联合 ORAI1 水平预测 SAP 并发脓毒症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893,大于血清REG3A、ORAI1水平单独预测的0.780、0.783(Z=3.990、3.770,均P<0.001).结论 SAP并发脓毒症患者血清REG3A、ORAI1水平升高,且这种变化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REG3A联合ORAI1水平预测SAP并发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较高.

    重症急性胰腺炎脓毒症再生家庭成员3αOrai钙释放激活钙调节剂1预后

    Epstein-Barr病毒相关性早期胃癌的综合特征分析

    杨霖健赵梅莘张静丁士刚...
    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Epstein-Barr病毒相关性早期胃癌(EBVaEGC)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探究与EBVaEGC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外科手术治疗的247例早期胃癌患者.依据术后病理组织EBV编码小RNA原位杂交结果,分为EBVaEGC组与EBV阴性早期胃癌(EBVnEGC)组.比较2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采取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相关特征与EBVaEGC的相关性.结果 共检出EBVaEGC患者25例,EBVnEGC患者222例.EBVaEGC组腹痛、白蛋白>40 g/L比例均低于EBVnEGC组,单核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0.33 × 109/L比例均高于EBVnEGC组(均P<0.05).病理特征方面,EBVaEGC组肿瘤最大直径短于EBVnEGC组,肿瘤最大直径≥1.5 cm、背景黏膜肠上皮化生比例均低于EBVnEGC组,背景黏膜为淋巴细胞大量浸润或淋巴滤泡形成比例高于EBVnEGC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蛋白水平≤40 g/L(比值比=3.367,95%置信区间:1.080~10.504,P=0.037)、肿瘤最大直径<1.5 cm(比值比=4.582,95%置信区间:1.433~14.646,P=0.010)、背景黏膜无肠上皮化生(比值比=6.032,95%置信区间:1.539~23.643,P=0.010)、淋巴细胞大量浸润或淋巴滤泡形成(比值比=3.929,95%置信区间:1.247~12.380,P=0.019)为EBVaEG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BVaEGC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术前白蛋白水平偏低、肿瘤直径较小、背景黏膜无明显肠上皮化生且肿瘤区域及周边合并淋巴细胞大量浸润或淋巴滤泡形成的患者需考虑为EBVaEGC可能,应进行原位杂交检测以明确诊断.

    早期胃癌Epstein-Barr病毒临床病理特征内镜特征

    抗栓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贾儒渊樊志惠王朝凤赵立俊...
    8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抗栓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于抗栓治疗背景下接受ESD治疗的4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SD后是否发生出血分为术后未出血组(34例)和术后并发出血组(6例).统计抗栓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ESD后出血的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40例抗栓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ESD后出血发生率为15.0%(6/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病变深度、术中出血量与抗栓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ESD后出血有关(均P<0.05);年龄、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病理类型与抗栓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ESD后出血无关(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病变深度、肿瘤大小、术中出血量)纳入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3 cm、黏膜下层病变、术中出血量≥800 ml是抗栓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ESD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比值比=7.001、6.802、11.101,95%置信区间:1.502~32.592、1.464~31.615、1.931~63.852,均 P<0.05).结论 抗栓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ESD后出血受肿瘤大小、病变深度、术中出血量影响,临床须加以重视.为降低出血风险,需在术前评估和术后管理中慎重考虑抗栓治疗方案.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抗栓治疗出血风险

    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高血压患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赵森杨春王旖旎
    8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高血压患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5月至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住院的103例MPN患者[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PV组)61例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ET组)42例]的临床资料.统计PV组和ET组患者高血压患病率和年龄分布情况,比较2组中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结果 本研究中MPN患者总体的高血压患病率为52.4%(54/103),以55~64岁、75~84岁组高血压患病相对比例较高,分别为17例/27例、5例/7例;而25~44岁组高血压患者均为MPN继发性高血压.PV组高血压患者年龄明显小于、血小板计数水平低于ET组,男性比例、JAK2V617F基因突变率、男性和女性血肌酐水平、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高于ET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V组中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水平与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性,2组中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与白细胞计数呈负相关性(r=0.453,P=0.047;r=-0.448,P=0.019;r=-0.491,P=0.049).PV组继发性高血压患者MPN病史长于,舒张压水平、男性和女性血肌酐水平、JAK2V617F基因突变率、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水平均明显高于ET组,血小板计数水平低于ET组(均P<0.05).结论 MPN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总体人群,且呈现明显年轻化特征.PV和ET患者高血压患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

    骨髓增殖性肿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高血压

    TET甲基胞嘧啶双加氧化酶2和DNA甲基化转移酶3A基因表达水平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型及预后的关系

    李素欣王友君冯丽倩王苗...
    9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TET甲基胞嘧啶双加氧化酶2(TET2)、DNA甲基化转移酶3A(DNMT3A)基因表达水平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临床分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MDS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不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90例纳入对照组、再生障碍贫血患者87例纳入相似对照组.比较3组TET2、DNMT3A基因表达水平,对比MDS各分型以及各预后分级患者基因表达水平差异.结果 观察组TET2基因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和相似对照组,DNMT3A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相似对照组(均P<0.001),但在MDS不同分型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预后危险程度增加,TET2基因表达水平整体呈现降低趋势,DNMT3A基因表达水平整体呈现升高趋势(均P<0.001).TET2基因表达水平与MDS预后不良呈负相关(r=-0.664,P<0.001),DNMT3A基因表达水平与MDS预后不良呈正相关(r=0.639,P<0.001).结论 TET2、DNMT3A基因表达水平在MDS各分型间无明显差异,但与MDS预后显著相关,临床上对于患者预后判断具有参考意义.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TET甲基胞嘧啶双加氧化酶2DNA甲基化转移酶3A预后

    妊娠合并流感患者危重症的影响因素及妊娠结局分析

    李玫蓉王力川施剑英王舒婷...
    9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妊娠合并流感患者危重症的影响因素及妊娠结局.方法 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121例妊娠合并流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普通组(64例)和危重组(57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妊娠合并流感危重症的影响因素.统计并分析患者妊娠结局情况.结果 2组是否接种疫苗、呼吸症状是否严重、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接种疫苗(比值比=3.105,95%置信区间:1.345~7.170)、呼吸症状严重(比值比=2.085,95%置信区间:1.098~3.958)、CRP水平高(比值比=4.011,95%置信区间:1.572~10.236)、LDH水平高(比值比=1.806,95%置信区间:1.131~2.885)是妊娠合并流感患者危重症的危险因素,淋巴细胞水平高(比值比=0.894,95%置信区间:0.831~0.961)是妊娠合并流感患者危重症的保护因素(均P<0.05).危重组患者均在流感住院期间妊娠终止,2组新生儿均未发生先天畸形.危重组早产率和足月产率均高于普通组[61.4%(35/57)比 4.7%(3/64)、29.8%(17/57)比 9.4%(6/64)],继续妊娠率低于普通组[0(0)比82.8%(53/64)](均P<0.05).结论 流感严重程度会对患者的妊娠结局造成影响,是否接种疫苗、呼吸症状是否严重、淋巴细胞计数、CRP、LDH水平均为影响妊娠合并流感患者危重症的因素,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危重症的发生.

    妊娠流感临床特征高危因素妊娠结局

    通冠益心方治疗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舒鹏钦陈铁龙刘昭
    10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通冠益心方治疗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VSA)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就诊的VSA患者96例,采用简单化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冠益心方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治疗期间,对照组剔除2例,观察组脱落2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中医证候评分、血管内皮功能、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心肌微循环指标(左回旋支、前降支、右冠状动脉的校正时间流帧计数)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血清丙二醛水平、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左回旋支校正时间流帧计数、前降支校正时间流帧计数、右冠状动脉校正时间流帧计数水平均低于/少于/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少于/短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血清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SAQ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6%(44/46)比82.6%(38/46)](P<0.05).结论 通冠益心方可以改善VSA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并改善心肌微循环.

    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通冠益心方血管内皮功能心肌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