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藏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藏学
中国藏学

拉巴平措

季刊

1002-557X

zgzx614@126.com

010-64937904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131号

中国藏学/Journal China Tibet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专业学术性刊物。以藏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和藏族地区的现实研究为主要内容,发表学术论文,并适当刊登其他文章及反映藏族藏区历史文化民俗山川风貌的图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代藏传佛教的中国化发展

    李德成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藏传佛教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政治条件以及自身矛盾性质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有了很大进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推动了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全面发展.通过观念认同、制度适应、生活融合等途径,当代藏传佛教在信仰层面、制度层面和生活层面进一步融合当代中国进步思想和中华文化观念,不断提升中国化水平.体现人民主体性思想,实现信仰清净化;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形成信仰自由局面;贯彻教派平等思想,实现教派和谐化;贯彻全面依法治国理念,形成依法治教格局;吸收当代人民民主思想,形成寺庙民主管理体制;借鉴现代生活方式,实现寺院生活社会化、现代化,标志着当代藏传佛教的中国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藏传佛教中国化当代发展

    民国政府的治藏政策与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邱熠华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在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较为困难的背景下,由汉藏民间僧俗大众掀起,并得到历届民国政府支持的汉藏佛教文化交流活动迅速发展,不仅推进了汉藏佛教界的交流与互动,而且有助于加强西藏与内地各族民众的交流与了解,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心理基础,推动了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历届民国政府支持下,以九世班禅、诺那呼图克图、喜饶嘉措等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僧人在内地弘法讲经、传播藏传佛教及西藏文化,传播的人群范围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皇室、高官等阶层,而是拓展至内地更广大的各阶层民众.传统的藏传佛教法会具有了团结民众、抵御日本侵略等时代意涵.1936年,国民政府制定颁布《喇嘛转世办法》,沿袭清代治理西藏之策,以国家法律管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事宜.同年,国民政府还颁布《补助汉藏僧侣游学规则》.这些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

    民国时期汉藏佛教文化交流治藏政策活佛转世藏传佛教中国化

    论藏传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中央王朝因素——以元明清三代为例

    班玛更珠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佛教自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就开始了本土化历程,从吐蕃时期王室主导推动到分裂割据时期自主以教派形式走向民间,佛教在西藏最初阶段的曲折发展过程中也探索出了实现中国化的主要方向、基本路径、转化标准和推动方式.元代以来,西藏地方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行政管辖,这一历史新阶段的开启也宣告藏传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出现了中央王朝这个最强有力的推动者和引导者.元明清三代,中央王朝均制定实施了相应的藏传佛教管理制度,在三代中央王朝的引导和推动下,这一时期藏传佛教不但积极、主动地尊奉中央王朝、亲近内地文化,而且在教派传承、教义教理、管理制度、文化交流、学经教育、寺庙经济等方面都有了不断适应本土特性的创新和发展.与此同时,在历代中央王朝的庇荫下,藏传佛教加快对外传播,不再局限于涉藏地区、藏语、藏文和藏族,从而成为根植中华大地、多民族共享的文化,实现了藏传佛教更进一步的本土化.

    宗教中国化藏传佛教元明清政教合一活佛转世

    唐宋时期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索朗卓玛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化是我国宗教的优良传统和根本方向.虽然我国五大宗教来源不同,传播发展历史有别,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但都经历了长期的、主动的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发展过程.藏传佛教作为我国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国化进程早在唐代佛教被引入吐蕃时就已经开始了.历经千余载的发展,形成了 自己的特色,也积累了丰富的中国化经验,为我们在新时代深入理解和更好地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提供了诸多借鉴.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对唐宋两代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进行了全面回溯,指出藏传佛教中国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文化交融"的成果,也是多元社会关系和合运作的结果.藏传佛教中国化的推进工作需要多方的参与和良性互动.

    唐宋时期藏传佛教宗教中国化历史经验

    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制度化与法治化的历史和现状

    拉先加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上,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在不同时期形成了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对藏传佛教的发展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受政教合一制度的影响,寺庙管理从早期的堪布主导的管理制度演变为教派领袖主导的管理制度,再发展到活佛主导的管理制度,体现佛教教义和学经教育的内在需求的同时,也受封建割据势力和地方政权、部落、土司等世俗政治的影响,对藏传佛教的存续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消极双重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寺庙管理制度开启了历史新纪元,步入了民主化、法治化的轨道,寺庙管理实行了 自我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为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了制度保障.文章围绕吐蕃时期藏传佛教寺庙的修建以及相应制度的建立、后弘期和政教合一时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寺庙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崭新的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对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制度化、法治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归纳.

    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制度化法治化

    论历辈班禅爱国爱教的历史传统

    央宗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班禅额尔德尼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重要的活佛世系之一,不仅在格鲁派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有重要建树,而且从清代起就在西藏地方的政治、宗教、文化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历辈班禅传承至今,始终秉承爱国爱教的历史传统,顾全大局、倾心内向,努力维护西藏地方社会稳定,对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文章在梳理藏传佛教爱国爱教典范和历辈班禅世系的基础上,从捍卫国家主权、维护西藏稳定、维护中央权威、促进藏传佛教发展四个方面,回顾并列举了历辈班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与优良传统,认为继续学习、传承和弘扬历辈班禅爱国爱教、护国利民的光荣传统,在当代对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历辈班禅藏传佛教格鲁派爱国爱教

    "多麦东本":元朝中央在康区设置的第一个地方政权——从"萨玛王朝"的传说说起

    石硕降央松姆黄辛建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今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沙马乡德托村境内,不仅有被当地人称作"萨玛王朝"的遗址,也流传着诸多"萨玛王朝"同德格土司家族渊源关系的传说.为厘清该问题,笔者在实地考察基础上,结合相关汉、藏史籍文献的记载,对此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与探讨.元代,德格家族的四郎仁青因担任八思巴的首席侍从官,在八思巴举荐下被元世祖忽必烈册封为"多麦东本",成为管辖多麦地区的千户,即传说中的"萨玛王朝".文章通过对相关史料文献与历史背景的分析,认为"萨玛王朝"的建立时间即四郎仁青受封"多麦东本"的时间1264年,"多麦东本"是元朝中央在康区设立的第一个地方政权,也成为后来德格土司家族发展为康北地区最大势力之根脉.尽管元朝1325年才设置管辖康区的"土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但在康区的行政建制却始于1264年.因此,"多麦东本"作为元朝中央在康区建立的第一个地方政权,在元朝建立康区行政体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萨玛王朝元朝中央八思巴多麦东本德格土司

    十三世达赖喇嘛驻锡五台山期间与外国人员交往活动探析

    程早霞凡萌玮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2月20日到达五台山朝佛,在此居住半年之久后,于9月离开五台山.在此期间他多次会见外国人员,其中既有德国医生、法国探险家、日本僧侣这些非官方身份的人士,也有美国驻华公使、俄国内务大臣、英国外交官等具有官方身份的人员.达赖喇嘛作为西藏地方政教领袖,到内地开展弘法、与各界人士交流谈话都属正常,但他在五台山期间却频繁与外国人员接触,交谈内容不仅涉及宗教交流、贸易往来,而且更重要的是有不少关于政治、外交类问题.考察其在五台山活动期间与外国人员交往的历史,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达赖喇嘛在五台山期间的活动对其后来的影响,以及外国人染指西藏事务的事实.

    十三世达赖喇嘛五台山外国人员交往

    唐蕃关内道的争夺与中晚唐边塞诗的转变

    田峰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蕃关系是唐朝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密切交往与频繁战争相交织.就唐蕃战争而言,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吐蕃以河湟为根基对河西、陇右、西域等地区展开重点争夺,双方互有胜负.初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中对唐蕃之间的争夺有大量书写,诗歌慷慨激昂.后期安史之乱爆发,吐蕃趁机不断东进,将争夺的前沿阵地转移到关内道,直接威胁长安,这一事件对中晚唐边塞诗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将书写的重点转到关内道,而且由此造成的疆域逼仄感与诗歌中的衰飒之气非常明显,诗人开始思考唐代的边政等重大政治军事问题,同时关注个体遭遇,使唐代的边塞诗在内容与风格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转变.

    唐蕃战争关内道边塞诗转变

    边疆经略与直省支撑:陕西地区在清朝经略西藏中的地位和作用

    邓涛姜晔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朝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管理经历了若干阶段.西藏地方发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使得清朝不得不从直省地区调拨人力和物力以经略西藏.尽管清代陕西地区与西藏并不接壤,但由于陕西是中国古代经略西北边疆的传统重地,加之陕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较好的自然条件,这使得陕西一度成为清朝经略西藏的中枢和前沿.清代时,驻扎西安的陕甘总督(川陕总督)曾经深度参与清朝经略西藏的进程,在清朝管理西藏、保障出入藏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西藏事务也是清前期陕甘总督辖区变化的主要原因.清代陕西地区在军事力量、后勤供应、交通保障等方面支撑着清朝统一和管理西藏,体现了陕西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反映了直省地区特别是边缘直省在清朝治理边疆地区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清代西藏陕西直省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