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藏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藏学
中国藏学

拉巴平措

季刊

1002-557X

zgzx614@126.com

010-64937904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131号

中国藏学/Journal China Tibet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专业学术性刊物。以藏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和藏族地区的现实研究为主要内容,发表学术论文,并适当刊登其他文章及反映藏族藏区历史文化民俗山川风貌的图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王朝疆域诠解视角下的"清水议界"

    雒晓辉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水议界,是建中四年(783)唐蕃之间划分"势力范围"的一次重要活动,唐廷为争取外部稳定环境优先解决内忧而主动提出,吐蕃在窘于军事开拓的困境下积极响应.文章认为,基于双方军事实力的脆弱平衡,会盟后唐蕃之间的和平未能得到长久维持,但根据山川险隘、气候物俗所勘定的边界,不仅为此后长庆会盟顺利达成奠定基础,更是在疆界形态上呈现出"点、线、带、面"多样化结合的特征.如此多样化疆界形态的出现,尤其是部分清晰化疆界的出现,并非是其具备近代主权国家边界的雏形,而是基于唐蕃攻守易势下的持久对峙,以及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在面临理想疆域与现实困境博弈下的理性实践.

    唐代吐蕃会盟议界疆界形态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形式基础(续)

    丹珠昂奔
    106-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形式基础是格萨尔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涉及史诗产生、发展、传播的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基础,渊源深长.格萨尔的形式集中于"两'仲'、三要素、一模式".仲与德乌、苯都是青藏高原古老的文化形式,当格萨尔作为史诗萌芽时,艺人们借用了他们最熟悉的"仲"的形式,形成了格萨尔王传的形式基础.深刻认识把握这一形式基础,既是认识格萨尔光辉存在的一把钥匙,也是传承、弘扬格萨尔史诗,汲取其精神精华的桥梁,有利于我们传承、研究、弘扬、开发、利用格萨尔的既有成果,确立文化自信,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格萨尔形式仲肯音乐

    论《格萨尔·北方降魔篇》传承类型内部细节的变异特点

    李连荣
    115-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方降魔篇》是《格萨尔》中"四方降魔"故事的首篇,它奠定了史诗的"降魔故事"主题及其典型情节结构.从该篇章具有世界性"英雄降魔"故事群的特点来看,它从起源上呈现出作为"文明使者"的原始祖先英雄的行为功绩.从其故事情节的结构模式来看,它又与欧洲和亚洲英雄史诗的典型故事模式(英雄归来与英雄出征)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它也展现出了世界性史诗所具有的那种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博胸襟.文章依据15种文本概括出3种传承类型——传统型、发展型和变异型,尝试分析了各传承类型内部文本之间特殊细节设置方面的差异与演变特点,进而探讨了《北方降魔篇》的故事边界以及基于该篇章衍生和创编的"新降魔故事"的一般特点,由此认为,该篇章为《格萨尔》史诗系列中"新降魔故事"的创编,提供了创作模式和灵感源泉.

    格萨尔北方降魔传承类型内部细节

    史料·诠释·意义:《格萨尔》学术史研究的"三重面影"

    李楠
    125-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格萨尔》学术史是《格萨尔》研究学术积累与创新的知识系统,体现《格萨尔》研究的内在历史脉络和理论发展的基本型廓.文章提出,史料、诠释和意义是《格萨尔》学术史研究的"三重面影".《格萨尔》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是史料,诠释是激活这些史料的方法论,而意义是研究的终极目的.《格萨尔》学术研究史料的丰富与驳杂,既是厚重的文献呈现,同时也遮蔽了一些重要资料的应有光芒,因此"作为方法的《格萨尔》学术研究史料"就显得尤为重要.诠释《格萨尔》学术史,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学术阐释的"当代姿态".只有通过史料的重新勘探和对这些史料的进一步诠释,才能真正聚焦问题,从而凸显《格萨尔》学术史的重要意义.

    《格萨尔》学术史史诗

    苟象寺"垛顺节"中的汉藏文化交流研究

    松芳
    13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苟象寺(())是白龙江流域建寺年代最早、极负盛名的苯教寺院,由安多"三圣者"之象帕创建.寺内存留至今的典籍、法器、佛像、壁画、铠甲等文物,蕴藏历史时期汉藏民族交往交流的文化实践内容.文章通过田野调查,认为该寺由僧人、民间宗教祭司和俗人共度的"垛顺节"(())是苯教禳解仪轨"垛"(())民俗化、节日化的结果,具有村落仪式和佛教"羌姆"(())的形态特征,亦有汉藏相融、佛苯共存、僧俗共舞的特点.垛顺节中的详解春牛历、军舞、狮子舞等内容均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通过分析其具体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来阐明汉藏文化接触、互动、彼此借鉴的历史过程,进而揭示藏汉文化互鉴互融的机制,以期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地方性的实践支持.

    苟象寺垛顺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西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

    冯云
    14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制度性安排,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与纽带.近年来,西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但还存在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均衡、服务功能较为单一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作用的发挥.按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结合当前西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问题,亟需通过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力度、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充分挖掘和发挥公共文化空间凝聚功能等措施,积极探索新时代西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

    西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共文化服务现实问题路径选择

    互通与交融:民国时期赴藏滇商的经营之道和历史贡献

    何达
    153-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赴藏的内地商人群体在西藏地方的商贸活动,以及伴此产生的与西藏地方各阶层之间的族际互动,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通过梳理散见于各处的史料和商贸数据,结合实地调研、口述访谈,以期提炼和深化对于民国时期赴藏滇商的认识.云南在藏商人群体兼坐商和行商,多集中在拉萨和昌都一带,往来于滇藏茶马古道,经营沱茶、铜器、药材、氆氇、牛羊皮、土产等商品,在民国时期的民族贸易和跨境贸易中表现活跃,尤其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滇藏茶马古道因其特殊的战略地位和交通位置,使得各类物资得以源源不断地输入内地,古道上的云南商人踊跃参与到物资运输及商贸活动中,对我国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探讨彼时赴藏滇商的经营之道和历史贡献,可为新时代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强化中华民族历史观提供借鉴与经验.

    民国时期西藏地区云南商人互助互通民族融合

    晚清甘青民族走廊的族群互动与社会治理——基于多哇藏族部落与河南亲王旗一案的考察

    张蓉
    162-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走廊地带若干民族多元共生、彼此交融的局面由冲突与沟通共同促成,尤其是地域相连带来的冲突,往往转化为一种更为深刻的"糅合力".多哇藏族部落与河南亲王旗一案,是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甘青民族走廊各族群因争夺公共资源、生存资源而产生的群体性社会纠纷的一个典型缩影.其产生与解决暴露了人口增长、环境压力、族群互动等社会变迁带给国家治理的诸多考验,亦展示了地方政府与民间权威如何同时引导和塑造地方层面的变化.这一过程中国家权力与地方权力的界限、范围得以不断调整和重申,二者共同构成了晚清时期该区域的社会治理体系.由此,甘青民族走廊各族群的互动互容性不断增强,国家权力 日益绵密,逐渐形成稳定的地域文化共同体,为后续政权的边疆统合、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地理—文化基础.

    晚清民族走廊族群互动社会治理

    藏传佛教中国化在甘青河湟地区的当代实践和发展态势——基于本区域东北段佛教寺院的调查

    王志豪阿旺嘉措
    173-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藏传佛教中国化是我国宗教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甘青河湟地区东北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东部多文化互动的典型区域,历史时期和当代都处于宗教中国化的前沿地带.文章基于多次实地调研获得的材料,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当代实践方面对甘青河湟地区东北段藏传佛教中国化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发展态势.研究发现,目前,甘青河湟地区的藏传佛教继续保持着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同时信教群众日趋多元,宗教仪式汉藏交融,寺院神灵汉藏共处,宗教建筑、宗教艺术也更加本土化,这些都无不体现出这一区域宗教中国化的特点.甘青河湟地区的藏传佛教在历史时期已经走出了一条以中华文化为底色、融合区域特点的宗教中国化道路,在宗教中国化的当代实践上也正在呈现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的发展态势.

    藏传佛教中国化河湟地区当代实践发展态势

    黄布凡藏学研究学术理路探析

    尹蔚彬
    183-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对黄布凡教授的个人成长历程、学术研究历程以及藏学研究理论和实践路径、藏学研究特点等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梳理,并分析其研究特点及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黄布凡教授的藏学研究注重口语与文献相结合、语言史和方言研究相结合、藏文传统文法与新技术手段相结合、语言结构研究与历史文化研究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特别是她对敦煌文献的释读、译注和研究,将语言学与敦煌学、文化学结合起来,推动并促进了藏族语言与历史文化研究融合发展.黄布凡教授的研究对记录、传承和保护藏族语言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突出贡献.黄布凡教授的卓越研究,充分说明语言研究对藏族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对今后藏语文及藏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黄布凡藏学理路藏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