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音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

赵塔里木

季刊

1002-9923

bianjibu7378@vip.163.com

010-64887378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德外丝竹园

中国音乐/Journal Chinese Music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音乐》(季刊)是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音乐理论刊物,创刊于1981年3月,首任主编是著名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李凌同志,历任主编有前院长李西安教授、前院长樊祖荫教授。历任副主编有薛良先生、何昌林、陈铭道、管建华教授、赵志扬副教授。《中国音乐》现由院党委戴嘉枋书记分管,现任主编为樊祖荫,副主编赵志扬。《中国音乐》的办刊宗旨是: "在音乐领域中,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社会音乐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开展学术理论活动,联系音乐工作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促进社会主义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国音乐》从81年3月创刊以来,至今已出刊85期,发表文章两千三百多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理论建设和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以及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21年来,《中国音乐》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中青年音乐理论工作者,现已在国内拥有一支功底扎实、充满朝气的作者队伍。《中国音乐》发表的科研成果以及对音乐领域诸方面的探索思考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长期以来,《中国音乐》在全国音乐理论刊物中,一直拥有最大的读者群,在国内外均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音乐》编辑部全体人员正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以寻求更多的机遇和迎接更大的挑战。《中国音乐》2001年大事纪要:一.2001年7月,编辑部收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编委会通知,《中国音乐》再次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二.2001年11月,编辑部收到"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通知,《中国音乐》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0)选用为来源期刊,并收到证书一份。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文化中的蒙古族民歌——流行化、艺术化与"原本化"

    林颖
    117-126,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草原、蒙古包一路走进城市的蒙古族民歌,与城市音乐文化的"适应"中多元共融,形成多样的表演形态,并在蒙汉等民族聚居的城市中呈现出独有的城市文化生态.一是城市大众舞台上的集体狂欢:蒙古族民歌的流行化;二是城市专业教育下的审美趣味:蒙古族民歌的艺术化;三是城市艺术交融中的文化间性:蒙古族民歌的"原本化"(此概念借用卡尔·奥尔夫的"原本性"概念与理论).三种表演样态都是两种以上文化的融合,融合之后的美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流行化的民歌是美感与快感的双向奔赴;艺术化的民歌以专业之美在与高雅艺术"通约"的同时实现自身更大范围的流通;"原本化"的民歌在古朴之美上悬挂着精神向往与心灵归宿.

    城市文化蒙古族民歌流行化艺术化"原本化"

    圣俗同构——青藏高原东缘大、小金川流域嘉绒"达尔尕"制度性表演的文化阐释

    卢婷
    127-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达尔尕"是青藏高原东缘大、小金川流域嘉绒藏族在人生仪礼、传统年节、法会祭典等特定时空场域下展开的仪式性歌舞."达尔尕"受制于其赖以生存的人文生态系统,在信仰观念、社会制度、文化规则的影响下维持着极具制度性的表演模式.其中"信仰观念"是建构"达尔尕"制度性表演的核心要素.日常生活中"达尔尕"虽以"俗"的面相展现,但其精神内核却是超越世俗娱乐的对"圣"的追求.本文对"达尔尕"的制度性表演进行描述,并对其"圣俗同构"的文化属性做深入阐释.

    嘉绒"达尔尕"圣俗同构制度性表演

    为"歌剧梦"而奔赴——新见张权"留美杂志"珍贵文献释解与评析

    郭克俭
    138-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留美杂志》是记录著名女歌唱家张权留美之初所见所闻、思想感悟和学习心得的系列文论,刊载于《综艺》半月刊"海外音乐通讯"栏目之第一卷,包括五个主题集中、内容丰实并短小精练的篇什.新发现的两篇《留美杂志》文献清晰地展现出张权浓厚的爱国情、真诚的感恩心和强烈的歌剧梦.张权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远渡重洋赴美深造声乐与歌剧表演,完成了"在北美各地,演唱中国名歌,以宣传中国音乐"的艺术宏愿,实现了中国艺术家站在世界歌剧舞台的"歌剧梦".

    《综艺》半月刊海外音乐通讯留美杂志文献释解

    以《追光者》原创性分析论音乐剧本土化过程

    王颖晖
    147-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集中分析原创音乐剧《追光者》的创作特征,并以此探讨中国音乐剧本土化的一般特征.该剧通过红色题材的创新呈现,以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成功吸引了观众并获得了市场认可.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作品创作的歌曲旋律易于理解、音乐结构简洁明了、故事文本脉络清晰,舞台表演形式多样.该剧在创作过程中重视中国故事的讲述、中国声音的表达以及创作机制的创新,客观证明了市场对于本土原创音乐剧的接受度.

    原创音乐剧音乐剧本土化红色题材

    不断"跨界"不离其"宗"——谢嘉幸音乐教育学微观学术史研究

    夏侯晓昱
    153-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与专业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一直是引发学术界不断探索与争鸣的话题.随着《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的发布,这一话题在音乐界再次引起热烈的讨论.本文以在音乐教育学领域深耕30余年的资深学者谢嘉幸的微观学术史剖析为切入点,试图阐明任何知识体系与方法的"学科",都是为特定实践与人才培养的"专业"服务,随着特定专业实践及其人才培养需求的发展,学科知识体系与方法的"跨界"也必然且无法回避.始终以培养"人"、关注"人"为根本目的的音乐教育学尤为如此.不断"跨界",不离其"宗",谢嘉幸音乐教育学微观学术史为我们认识这一点,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案例.

    谢嘉幸音乐教育学微观学术史学科专业

    台湾地区当代音乐创作中传统北管音乐元素的实践应用

    杨晓蕾
    163-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台湾地区传统北管音乐始终受到作曲家的高度重视,因此,以北管音乐为创作素材的作品为数可观.可以说,经过台湾第一代至第四代作曲家的创作实践,已有相当丰硕的成果.因而本论题将立足于音乐作品实践的总结认知,对台湾地区传统北管音乐进行音乐语法的分析,进而对当代音乐"北管化"创作实践的运用语法作全面性的观察.

    台湾地区北管北管音乐元素当代音乐创作

    中正平和 清微淡远——贾国平《雪江归棹》的形态观照与创作观念

    曾凯强
    176-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贾国平的民族室内乐《雪江归棹》创作于2013年,展现了中正平和、清微淡远的中国传统美学意境.音乐通过动静虚实的自然声景构建、情景交融的渐变形态、基于民乐音响文化属性中的合而为一与取自然之象表达自我之意和归于本真的精神塑造,成功地体现了音乐形态与音乐观念的和谐统一.

    《雪江归棹》自然声景渐变民乐合奏精神塑造

    以阴阳为核,融书法写意——周文中《草书》变调式运用探析

    叶檬石磊
    184-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文中先生以易经文化中的阴阳原理构建8种基础调式,以卦象不断"变化"的现象构建调式配套手法①,以书法艺术中的行书运笔构建调式形态.本文以作品《草书》为例,一方面将变调式构建草图与卦象推演过程相结合,进一步推敲变调式的构建思路,另一方面结合作品中的调式布局,以卦象所衍生的三种转换关系阐述变调式运用的配套现象及其融入"书法语言"的运用特征.

    周文中阴阳原理八卦变调式书法艺术

    赵季平三部管弦乐作品中的戏曲元素探赜

    周少聪
    192-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腔、晋剧是中国地方梆子腔代表性剧种,其延续着山陕地区的文化血脉,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成长于黄土地之上的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先生,自儿时起便浸润于山陕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生态中,且一直致力于将中国的戏曲、民间音乐等传统文化作为母语结合当代音乐语汇进行创作,从而形成了极具个人风格的音乐语言.本文以赵季平先生具有代表性的三部管弦乐作品《第一交响乐》《乔家大院(交响组曲)》《古槐寻根》为分析主体,阐述秦腔、晋剧音乐元素对三部作品旋律创作与节奏元素的影响,探寻赵季平个性化音乐语言的特点及对当代音乐创作的启示.

    赵季平戏曲元素《第一交响乐》《乔家大院(交响组曲)》《古槐寻根》

    戏曲音乐元素在国漫配乐中的应用与探究

    周博孙兆京
    200-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举例及归纳论证等方法,以不同创作时期的国产动漫作品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曲牌、打击乐及唱腔、念白等方面分析动漫配乐中传统戏曲音乐元素的创作应用特点,同时结合电子音乐技术及人工智能音乐技术,研究戏曲音乐元素的技术延展、情感共情,建构智能音乐审美的人机交互新形态,进一步探究国漫配乐中戏曲音乐元素应用的新途径.

    戏曲音乐元素国漫电子音乐人工智能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