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刘迁

半月刊

1004-2377

zazhi2008@163.com

010-51280025(李健)

100084

北京市清华大学84-1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Journal zhonghua shaonia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如何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程序设计

    代俊芳
    127-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堂教学是中学教学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程序设计,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和学生科学的思考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本文将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讨如何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程序设计。

    数学教学程序设计

    谈初中语文课堂导语设计

    郝燕芳
    12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打开知识的宝库。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算是好的导语呢?课文课的导语应如何设计呢?

    初中语文导语设计

    如何设计语文课堂提问

    刘爽
    129-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化课堂提问,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更是教育科研、课程改革的需要。如何设计语文课堂提问,使其更好地服务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呢?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必须依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让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语文提问艺术

    如何有效设计美术课堂

    武进顺
    130-130页

    对政治“活动课”的认识

    刘青云
    131-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政治教材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淡化了学科体系,降低了理论难度,但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动了德育课程由认知教学到活动教学的转轨。由于活动课是一门正在探索过程中的新型课程,因此,对于政治教师来说,如何认识和实施活动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政治“活动课”的点滴认识。

    活动课新教材

    关于组织语文课堂争论的尝试

    张涛
    13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凡是从小学低年级教至高年级的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想:低年级时,学生上课发言踊跃,积极性较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到了高年级,课堂往往就变的安静了,课堂成了教师和个别学生的“舞台”,更多的学生成了“观看者”。

    小学语文创新能力课堂争论

    语文教学生活化

    李延芳
    13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血肉相连。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都是拿着语文课本走进课堂,一学期的语文课,就是翻来复去的学这本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这一新的理念的确立,引导我们走出语文教学死啃书本的误区,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就有语文。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该怎样去做呢?

    回归生活自主发展

    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申杰英
    134-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我认为应该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着手。下面是我的关于怎样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几点拙见。

    兴趣爱好作文指导写作兴趣心理特点

    对新课改下的英语课堂的思考

    王竹婷
    135-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一轮教学改革不仅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学”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关系等都发生着较大的转变,需要反思和研究。

    新课改英语反思研究

    新课程的三个“强调”

    周海林
    135-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