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湖北省医学会编辑出版部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湖北省医学会编辑出版部

杨镇

月刊

1001-9030

cjes@cma.org.cn

027-87893475

430064

湖北省武汉市丁字桥路60号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外科学类核心期刊,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两本会刊之一,以“探讨理论,更新知识,指导科研,服务临床”为办刊宗旨,其内容包括外科各个专业,是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全国实验外科专业刊物。设有“论坛”、“述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动物模型”、“简报”、“综述”等栏目。创刊28年来,本刊立足外科前沿,评论医学资讯,报道实验外科最新科技成果,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杂志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中高级外科医师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解剖性瘘管切除内口封闭治疗复杂肛瘘临床研究

    刘彦邓美洲尹志杰陶凯雄...
    572-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解剖性瘘管切除术并直肠黏膜推移瓣封闭内口术治疗复杂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8例复杂肛瘘患者根据其志愿分为联合治疗组(110例)和对照组(98例).联合治疗组采取解剖性瘘管切除并直肠黏膜推移瓣封闭内口术治疗,对照组给予瘘管切除并挂线术治疗.观察两组病例临床治愈率、复发率和肛门失禁率.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两组病例术后门诊随访24~48个月.术后12、24、48个月,治疗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7.9%、18.4%、21.1%,均低于对照组患者(25.8%、41.9%、48.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87、4.586、5.740,P<0.05).术后 2 年治愈率治疗组[80.9%(89/110)]高于对照组[49.0%(48/98),x2=3.517,P<0.05],肛门失禁率治疗组[8.2%(9/110)]低于对照组[36.7%(36/98),x2=6.627,P<0.05].两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解剖性瘘管切除并直肠黏膜推移瓣封闭内口术可以提高复杂肛瘘的治愈率,减少复发率和肛门失禁率.

    肛瘘解剖性切除直肠黏膜推移瓣

    本刊文稿中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及不规范用语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部
    574页

    驱动蛋白家族20A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在食管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林晓明陈正鲁李淑慧潘志豪...
    575-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驱动蛋白20A(KIF20A)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1年5月至2023年11月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81例食管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KIF20A和PDCD4在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应用x2检验评价其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KIF20A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率76.54%(62/81),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表达率23.46%(1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654,P<0.01).PDCD4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率43.21%(35/81),明显低于癌旁组织中表达率86.42%(70/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158,P<0.01).KIF20A表达水平与食管癌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x2=0.002、0.055,P>0.05),KIF20A表达水平与食管癌患者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x2=7.481、6.067、5.284,P<0.05).PDCD4表达水平与食管癌患者性别、组织学分化程度、年龄无明显相关(x2=0.036、0.040、0.210,P>0.05),PDCD4表达水平与食管癌患者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x2=5.044、5.620,P<0.05).结论 食管癌组织中KIF20A呈高表达、PDCD呈低表达,KIF20A和PDCD4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免疫组织化学法食管癌研究驱动蛋白20A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16基因在食管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吴楠牛雪瑶简晓清吴梦婕...
    578-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16(RGS16)基因在食管癌(ESCA)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160例食管癌及11例癌旁转录组数据及临床相关参数;利用R语言及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RGS16信使RNA(mRNA)基因的表达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分析RGS16表达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通过基因表达交互网站(GEPIA)及单、多因素回归分析食管癌患者预后价值及影响因素,其中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多因素分析;通过R语言分析基因RGS16的相关通路,探索其在食管癌中的潜在机制.结果 RGS16在食管癌组织中的 mRNA 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织[14.001(6.768,28.497)比 3.088(2.133,5.560),Z=10.9,P<0.001],其表达量与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肿瘤浸润深度(x2=10.077,P<0.05);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食管癌组织中RGS16高表达患者预后差(Logrank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GS16表达[风险比=2.911,95%可信区间:1.210~7.001,P<0.05]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因素;KEGG通路分析显示RGS16表达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黏着斑等信号通路相关(P<0.05,q<0.05).结论 RGS16基因在食管癌中高表达,且与食管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其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黏着斑等多种信号通路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

    食管癌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16基因

    关于关键词的标引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部
    581页

    基于LASSO回归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危险因素分析

    李会娟赵迪王文华景向娜...
    582-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构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ONV预测列线图并验证其预测效果.方法 收集2021年4月至2022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接受肺叶切除术成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数据.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738例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患者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队列(517例)和验证队列(221例).在对训练队列进行LASSO回归分析后,筛选PONV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CA)来评估该模型的预测效率、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结果 通过LASSO回归筛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ONV 3个独立的危险因素:性别、体重及单核细胞计数,并且构建PONV风险预测列线图,该模型训练集和内部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7[95%可信区间(CI):0.641~0.714],0.683(95%CI:0.656~0.725);校准图显示预测观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具有良好一致性;DCA的结果显示阈值概率8%~25%时,该模型可以最大临床获益.结论 本研究构建并验证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ONV列线图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实用性.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恶心呕吐

    "做"与"作"的推荐用法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
    585页

    基于流域分析的解剖性部分肺切除术在早期周围型肺癌治疗中的应用

    张楠陈星韩振中
    586-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流域分析"的解剖性部分肺切除术在早期周围型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胸外科128例拟行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的早期周围型肺癌,术前采用信封法分为肺段组(64例)和流域组(64例).肺段组行常规肺段切除术,流域组仅切断靶动脉或靶静脉,无需处理支气管.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基线情况、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SA分级、有无基础病、结节特点、随访时间等方面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4、t=-0.09、x2=0.17、x2=0.04、x2=0.00、t=-0.98,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术后病理、肿瘤最大径、病理分期、切缘等方面结果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2、t=-1.19、x2=2.02、t=-2.48,P>0.05).流域组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低于肺段组[(107.1±35.7)min比(143.4±38.6)ml、(4.8±1.6)d比(5.2±1.8)d,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域组在出血量、清扫淋巴结个数、术后引流时间方面低于肺段组[(17.7±9.2)ml比(27.3±22.2)ml、(2.1±0.7)min 比(2.3±0.9)min、(3.1±2.1)枚 比(5.5±3.8)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流域分析"的解剖性部分肺切除术对于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切除安全、可行,在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上具有一定优势.

    肺癌随机对照研究

    心电图QRS碎裂波联合炎性因子对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

    赵侠施锋杰李澈
    590-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心电图QRS碎裂波联合炎性因子检测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于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于嘉兴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11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115例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进行比较;并运用ROC曲线分析IL-6、IL-8、TNF-α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同时比较不同检测方式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准确率;将心肌梗死患者依据预后状况分为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比较分析IL-6、IL-8、TNF-α检测结果;并对两组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和Lown分级进行比对.结果 观察组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因子 IL-6、IL-8、TNF-α 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对照组(98.43±34.54、101.62±25.13、321.19±109.66比 37.81±19.27、26.39±19.08、161.87±84.59,t=16.349、25.359、12.333,P<0.05);ROC 曲线分析炎症因子检测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相对较高(AUC=0.852,P<0.001),最佳工作点为IL-6=76.82、IL-8=83.55、TNF-α=254.17,敏感度=0.861,特异度=0.653;运用心电图联合炎症因子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诊断,观察组例数/准确率在心电图单一检测和炎症因子单一检测明显高于对照组[103(93.64%)比 103(93.64%)、87(79.09%)比 73(66.36%),x2=9.881、25.568,P<0.05];观察组内的冠脉造影结果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中,并发症组IL-6、IL-8、TNF-α水平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124.53±34.16、137.62±25.37;409.64±93.28 比 54.82±11.34、49.26±17.09、201.91± 107.72,t=14.672、21.617、10.753,P<0.05);在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血管病变率的比较中,并发症组患者的单支病变血管发生率明显低于无并发症组[6(11.54%)比37(63.79%),x2=31.443,P<0.05],而并发症组患者的多支病变血管发生率则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46(88.46%)比21(36.21%),x2=31.443,P<0.05];在血管狭窄程度的比较中,并发症组患者的非完全闭塞发生率显著低于无并发症组[19(36.54%)比46(79.31%),x2=20.750,P<0.05],而并发症组的完全闭塞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33(63.46%)比12(20.69%),x2=20.750,P<0.05];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的Lown分级情况比较中,并发症组的LownⅢ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无并发症组[11(21.15%)比 40(68.97%),x2=25.204,P<0.05];并发症组中 LownⅣA 级、Lown ⅣB级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19(36.54%)比10(17.24%)、22(42.31%)比8(13.79%),x2=5.259、9.182,P<0.05].结论 心电图QRS碎裂波联合炎性因子检测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心肌梗死预后状况诊断.

    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心肌梗死

    可视化精准电生理适宜技术治疗女性中重度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疗效观察

    朱建宁王丹兰吴婷婷郭永连...
    594-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可视化精准电生理适宜技术对女性中重度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日至2023年6月20日武汉中心医院收治的女性中重度OA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可视化精准电生理适宜技术诊断,记录有效电刺激参数,制定治疗方案,使用确定的电刺激参数进行电生理治疗2周;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琥珀酸索利那新片5mg/d),疗程2周.记录治疗前后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OABSS),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膀胱低温区域温度明显高于治疗前[(32.41±0.96)℃ 比(31.34±1.16)℃,t=5.066,P<0.001];治疗组治疗后OABSS明显低于治疗前(0.98±0.51比9.44±2.00,t=28.940,P<0.001),膀胱过度活动症状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后OABSS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0.98±0.51比7.10±1.34,t=30.070,P<0.001),治疗组膀胱过度活动症状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明显.治疗组治疗后无特殊不良反应,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为口干14例(28%)、视物模糊5例(10%)、便秘8例(16%)、排尿费力2例(4%),对照组治疗不良反应明显高于治疗组.结论 可视化精准电生理适宜技术对中重度OAB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简便,临床推广价值高.

    膀胱过度活动症电生理红外热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