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湖北省医学会编辑出版部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湖北省医学会编辑出版部

杨镇

月刊

1001-9030

cjes@cma.org.cn

027-87893475

430064

湖北省武汉市丁字桥路60号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外科学类核心期刊,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两本会刊之一,以“探讨理论,更新知识,指导科研,服务临床”为办刊宗旨,其内容包括外科各个专业,是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全国实验外科专业刊物。设有“论坛”、“述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动物模型”、“简报”、“综述”等栏目。创刊28年来,本刊立足外科前沿,评论医学资讯,报道实验外科最新科技成果,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杂志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中高级外科医师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纳米材料药物治疗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王深明
    897-9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纳米技术的大范围应用,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特别是血管疾病的治疗技术进展迅速.尤其集中于动脉粥样硬化、静脉血栓等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面,发展出了纳米探针、细胞膜包被纳米颗粒、蛋白质及脂质载体纳米药物、血管再生控制纳米药物等在内的多种纳米材料合成药物.以新型多功能纳米材料合成药物为代表的新药研发,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血管疾病纳米材料纳米药物

    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李宇辰陈富杰徐家豪尹东旭...
    901-9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AFLD)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新称,包括单纯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在内的一系列临床表现.随着MAFLD患病率的快速上升,MAFLD相关性肝细胞癌(MAFLD-HCC)发病率也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加.目前,MAFLD已成为许多国家HCC的主要病因之一.与其他病因比较,MAFLD-HCC患者往往更年长,诊断时肿瘤分期较晚,预后较差.此外,MAFLD-HCC还可发生于非肝硬化患者.预计未来10年,中国、法国和美国等国的MAFLD-HCC年发病例数将增加80%~120%.同时,糖尿病和肥胖是MAFLD患者发生HCC的主要危险因素.除年龄、性别等人口学因素外,PNPLA3基因多态性与MAFLD-HCC风险增加相关.最新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慢性炎症和免疫监视功能受损在MAFLD-H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于晚期纤维化或肝硬化的MAFLD患者,建议常规HCC筛查.生活方式干预、降糖药、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可能有助于降低MAFLD-HCC风险,但仍需更多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本文综述了 MAFLD-HCC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和预防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这一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脂肪性肝病代谢肝细胞癌发病机制诊断预防

    "做"与"作"的推荐用法

    905页

    中国骨科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刘蓬然叶哲伟
    906-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当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以人工智能(AI)、扩展现实、数字孪生、脑机接口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术与传统医学交叉融合.其中,AI作为20世纪以来的尖端热门技术,经过了曲折漫长的4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1950年~1956年)——萌芽期;第二阶段(1956年~1982年)——形成期;第三阶段(1982年~1990年)——发展期;第四阶段(1990年~至今)——繁荣期.现今AI已逐步延伸至骨科领域中,打开了骨科人工智能的新时代.目前,在我国骨科领域内,AI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骨科疾病临床诊断、手术治疗方案决策、预后预测、术中智能导航辅助、康复护理以及医药研发等方面,在提高医疗工作效率的同时减轻了临床医生的负担,促进了骨科领域的革新.本文将对AI的发展历程及我国骨科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进行介绍,旨在为广大骨科医生阐明这一新兴领域,以启发骨科人工智能的新发展.

    骨科人工智能应用

    血管外科实验研究现状和展望

    益西卓玛殷敏毅
    912-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个年轻的临床医学科室,血管外科的发展离不开实验研究的支持.大量基础实验为血管外科的快速发展和临床创新奠定了基础.同时,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进行血管外科方面的实验研究,对于改善相关疾病的预后和患者生存质量意义重大.从宏观层面看,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开展实验研究能推动外科治疗技术和方案的进步,有助于减轻疾病负担.从微观层面看,实验研究能深入揭示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探索外科操作的生理病理效应,为优化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血管外科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腹主动脉瘤静脉疾病治疗

    人类疱疹病毒4型相关胆管细胞癌影像及临床分析

    刘健刘子源段小辉陈志鸿...
    916页

    青藤碱通过激活核因子E2相关因子2通路抑制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季润王晴丁佳雯郑磊...
    917-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青藤碱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周龄雄性ApoE-/-小鼠分为模型组、青藤碱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30只小鼠均高脂饲料喂养16周,在高脂饲养8周后,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给予青藤碱50mg/(kg·d)和100 mg/(kg·d)灌胃,模型组小鼠灌胃等量蒸馏水,持续8周.干预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血脂水平、氧化应激指标,并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马松染色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斑块形态,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主动脉Nrf2及下游靶向蛋白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高剂量青藤碱组小鼠体重轻于模型组[(30.910±3.741)g 比(37.774±7.182)g,t=0.245,P<0.05],高剂量青藤碱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低于模型组[(10.301±2.210)mmol/L比(13.232±2.280)mmol/L,t=1.217,P<0.01].斑块形态学比较,青藤碱给药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范围小于模型组,炎性细胞浸润少于模型组,胶原含量多于模型组,主动脉Nrf2及下游靶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结论 青藤碱可激活Nrf2信号通路,增强抵抗氧化应激的能力,增加斑块稳定性,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保护作用.

    青藤碱动脉粥样硬化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氧化应激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甲基乙二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胰高血糖素样肽-1水平变化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王蓓蓓徐冬梅蔡锋方毅...
    920页

    木瓜蛋白酶联合左侧肾动脉狭窄构建腹主动脉瘤模型

    胡诚凯张宇翀吴忱烨李哲昀...
    92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更加符合腹主动脉瘤(AAA)演变过程的动脉瘤模型.方法 选择体重为2 kg的16只新西兰兔,对其进行编号,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16只兔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只.实验组采用"左侧肾动脉狭窄"联合木瓜蛋白酶局部湿敷的方法建模,对照组采用局部生理盐水湿敷.术后分别在第2周和第4周对两组新西兰兔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湿敷段主动脉直径的变化.处死新西兰兔后,对第2周和第4周的主动脉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HE)、Verhoeff's Van Gieson(EVG)染色、Masson、转位蛋白(TSPO)和波形蛋白(Vimentin)染色,以及TSPO、Vimentin、α-平滑肌动蛋白(α-SMA)/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的免疫荧光染色.利用SPSS和Image J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超声检查显示,实验组的腹主动脉直径随造模进程持续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4±0.05)cm比(0.28±0.02)cm,Z=-2.6,P<0.01].此外,第4周实验组的动脉直径明显高于第2周实验组[(0.54±0.05)cm比(0.41± 0.03)cm,Z=-2.9,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动脉瘤壁比较对照组,具有弹力纤维断裂、中膜增厚及外膜胶原纤维沉积等表型.第4周实验组的动脉壁与第2周实验组比较,病变程度加重,相反动脉壁活化巨噬细胞浸润程度下降,且FAP+/α-SMA+的肌成纤维细胞表达明显增高,反映了在动脉瘤进展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化现象.结论 采用"左侧肾动脉狭窄"联合木瓜蛋白酶局部湿敷的方法可以成功构建更符合人AAA演变的模型.

    腹主动脉瘤肾动脉狭窄木瓜蛋白酶肌成纤维细胞

    基于钳夹损伤腹主动脉建立动脉内膜增生的小鼠模型

    姜榆毛由军
    925-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一种稳定、高效的小鼠动脉内膜增生模型.方法 设计改良的钳夹损伤方案,将其运用于小鼠(C57BL/6小鼠33只,雄性,8~12周,由汉堡大学附属艾本多夫医学中心动物房提供)腹主动脉,24只小鼠通过随机数表随机分为2组(术后28天):对照组和手术组,每组12只;剩下9只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术后即刻组和术后4天组,每组3只.对照组小鼠仅麻醉处理,手术组小鼠进行腹主动脉钳夹损伤,术后定期取小鼠腹主动脉,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弹力纤维(EVG)染色、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免疫荧光染色等组织学检测,分析观察结果,包括增生病变的分布,内、外弹性膜周长、中膜面积、免疫荧光表达等,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全部手术小鼠均存活,其中92%(11/12)的手术小鼠产生了内膜增生,且HE染色结果表示增生内膜多发生于近心端的腹主动脉.动脉内弹性膜周长手术组高于对照组[(1 769.21±77.61)μm比(1616.16±55.05)μm,t=5.202,P<0.01],动脉外弹性膜周长手术组高于对照组[(1 836.75± 97.10)μm比(1 645.03±80.19)μm,t=5.270,P<0.01],动脉中膜面积手术组高于对照组[(38 079.89±8 711.61)μm 比(29 808.88±2 753.53)μm,t=3.140,P<0.01].CD31染色结果显示损伤动脉出现了内皮剥脱和再内皮化的过程.结论 该研究建立了一种新的更为高效稳定的用于研究动脉内膜增生的小鼠模型.

    腹主动脉内膜增生损伤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