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双月刊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ygiene Rescue (Electronic Edi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西医结合治疗COVID-19感染的理论与实践

    方邦江刘昌亚
    6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疫情爆发并快速蔓延至全球大流行,成为冲击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重大事件[1]。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传染病方面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近3年,我国在疫情防控与疾病诊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已发挥出切实的疗效,并成为一项重要的策略,为守护人民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2,3]。笔者团队长期致力于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急危重症,在我国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多次深入临床一线,指导、参与SARS-CoV-2感染患者的救治,对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CoV-2感染的理论与实践积淀颇深。现将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CoV-2感染的理论与实践阐述如下。

    COVID-19感染患者低钾血症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尹江涛王宇超潘鑫缪志龙...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轻型和中型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感染患者低钾血症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4日至25日在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25例非ICU收治的轻型及中型COVID-19感染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75例;年龄18~87岁,平均(50.55±19.07)岁,研究低钾血症与其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血钾水平波动在2.71~4.70 mmol/L。125例住院患者中有55例(44.00%)出现低钾血症。低钾血症患者核酸转阴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延长,ICU转入风险显著增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血钾水平与核酸转阴时间和住院时间呈负相关。双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钾血症是轻型和中型COVID-19感染患者核酸转阴时间延长、住院时间延长及ICU转入风险增高的危险因素。结论:轻型和中型COVID-19感染患者普遍存在低钾血症,且低钾血症与住院时间延长有关。

    新冠病毒感染低钾血症核酸转阴时间住院时间ICU转入风险

    红细胞分布宽度评估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

    刘恒均王军徐莎徐鹏...
    8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252例脓毒症患者,男性167例,平均(65.50±14.81)岁;女性85例,平均(59.39±16.53)岁,所有患者接受脓毒症标准治疗。根据患者28 d存活状况将分为存活组(153例)和死亡组(99例),收集患者入院第1、2、3、7天的RDW值和其他检查检验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不同时间段RDW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ROC曲线下面积(AUC)表明入院第1天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D1)对28 d病死率具有较好的判断力(AUC=0.694),其判断能力与SOFA评分(AUC=0.696)、APACHⅡ评分(AUC=0.688)相当。将RDW D1加入SOFA评分时,AUC增加到0.758;当将RDW D1添加到APACHⅡ评分时,AUC增加到0.774。结论:RDW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标志物,RDW联合SOFA、APACH II评分可提高对预后的评估能力。

    红细胞分布宽度脓毒症APACHⅡ评分SOFA评分预后

    沉浸式虚拟现实结合高仿真伤情化妆技术在创伤紧急医学救治培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索源曹伟杨书聪杨成...
    8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沉浸式虚拟现实(IVR)结合高仿真伤情化妆技术在创伤紧急医学救治培训中的应用效果,为提升培训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嘉兴市第一医院2021年6月至2021年9月参与创伤救治的35名医师为研究对象,计算机随机分为两组,IVR培训组为18人,传统培训组为17人;其中传统培训组须完成每月4次,共4个月的创伤救治培训;IVR培训组将传统培训替换为IVR培训课程。培训后比较两组医师的创伤演练评分。结果:经培训后,IVR培训组与传统培训组演练评分均有提高[IVR培训组(74.11±7.42)分比(87.39±3.36)分,传统培训组(73.53±6.36)分比(82.94±4.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培训后IVR培训组的演练评分高于传统培训组[(87.39±3.36)分比(82.94±4.78)分],且IVR培训组培训前后评分差值高于传统培训组[(13.22±5.69)分比(9.41±3.5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工作负荷量表评分[(46.45±10.93)分比(47.77±10.3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4.4%(17/18)的医师认同IVR结合高仿真化妆技术的培训方式对救治现场有较好的环境体验,83.3%(15/18)的医师认同感官体验良好,77.8%(14/18)的医师认同该培训方式对学习有较好的促进作用。结论:基于沉浸式虚拟现实结合高仿真伤情化妆技术的培训课程与传统培训课程均可提高创伤紧急医学救治能力,其中IVR培训课程有更好的培训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虚拟现实伤情化妆创伤培训

    艾司洛尔对脓毒症肠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自噬蛋白AMPK表达水平的影响

    李正达张艳兵刘茂霞李玉芳...
    9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艾司洛尔(ES)对脓毒症大鼠肠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具体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8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脂多糖组(LPS)组和ES干预组(LPS+ES组),每组6只。LPS组、LPS+ES组采用腹腔注射LPS(10 mg/kg)建立脓毒症肠损伤模型;Sham组注射等量等渗盐水。LPS+ES组持续经大鼠左颈内静脉泵入ES注射液(15 mg·kg-1·h-1);Sham组、LPS组持续泵入等量等渗盐水。模型构建成功后12 h处死大鼠,并留取血标本及小肠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二胺氧化酶(DAO);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检测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Beclin-1、LC3-Ⅱ及p-AMPK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LPS组光镜下可见小肠黏膜下层、肌层广泛空泡化变性,炎症细胞浸润,绒毛缩短,结构模糊;与LPS组相比,ES干预后黏膜下层、肌层广泛空泡化变性及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轻,绒毛变长,病理损伤减轻。LPS组IL-6、IL-10、I-FABP及DAO较Sham组显著升高[两组分别为:(131.00±8.67)pg/mL比(106.40±6.70)pg/mL;(116.62±9.09)pg/mL比(103.23±7.38)pg/mL;(9.61±1.70)ng/mL比(3.91±0.70)ng/mL;(234.30±30.14)ng/mL比(37.49±12.11)ng/mL,P均<0.05];ES干预后IL-6、I-FABP及DAO水平较LPS组明显降低[(117.50±9.00)pg/mL比(131.0±8.67)pg/mL;(5.34±1.10)pg/mL比(9.61±1.70)pg/mL;(147.80±17.07)ng/mL比(234.30±30.14)ng/mL,P均<0.05],而IL-10水平较LPS组明显升高[(129.74±10.94)pg/mL比(116.62±9.09)pg/mL,P<0.05]。与Sham组相比,LPS组小肠组织Beclin-1、LC3-Ⅱ及p-AMPK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LPS组相比,ES干预后Beclin-1、LC3-Ⅱ及p-AMPK的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ES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肠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AMPK介导的自噬及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脓毒症肠损伤脂多糖艾司洛尔自噬AMPK

    课程思政在《化学武器医学防护学》理论教学中的有机融合

    程晋但国蓉赵远鹏赛燕...
    9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性教育过程,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也在于对"三观"的引导、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和精神。大学阶段是"三观"定型的关键阶段,特别是精华与糟粕在互联网信息浪潮中混流的今天,高等教育要旗帜鲜明地站出来,主动担当青年学生人生导师的责任。

    基于"5G"和大数据的区域性中毒协同救治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

    储鑫吴琪何娇张利远...
    9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中毒疾病负担逐渐加重,根据我国卫生部发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1],居民死亡原因中,损伤和中毒是继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之后的第五大死亡原因,占总病死率的10.7%[2]。因中毒致死患者逐年增多,在自杀人群中,中毒是占比最高的自杀方式,其中城市人群自杀方式中中毒构成比39.12%,锐器伤为25.62%;农村人群自杀方式中中毒构成比为65.13%[3]。研究表明[4],中毒事件发生情况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13%,中毒人数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发病人数的10.4%,死亡人数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死亡人数的81%。其救治形势愈加严峻。结合"5G"和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区域性中毒协同救治信息平台,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急性中毒流行病学调查、中毒相关关键诊疗技术推广及应用、多学科实时会诊、中毒预防及救治相关科普、中毒救治质量控制体系管理等,以提高区域中毒协同救治能力,提升中毒救治成功率。

    基于军民融合的国家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

    高鹏马昀蒋伟李佳欣...
    10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突发中毒事件是在短时间内毒物通过一定方式作用于特定人群造成的群发性健康影响的事件[1],具有病因复杂、突发性强、波及面广、病死率高的特点,是和平时期严重威胁公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军地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医学救援分队是国家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医学救援力量的组成部分,加强军民融合建设,对提升国家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医学救援整体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铁死亡在脓毒症中的"真善美"

    马涛李志华黄玮玮王毅...
    10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所有的急危重症中,脓毒症约占11%,而脓毒症中最严重的两个病症分别是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近年来脓毒症的发病率还在以8%~11%的速度递增,整体病死率接近30%,是全世界健康损失的主要原因[1]。抗生素使用后形成的多重耐药,使治疗效果进一步变差,形势之紧迫,值得每位医者高度关注[2]。铁死亡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根据以往经验,患者发生脓毒症时肠内外补铁会进一步加重病情,高浓度血清铁是脓毒症患者90 d死亡的独立因素,而使用铁螯合剂、铁蛋白或预先用铁调素处理脓毒症小鼠是可以通过抑制嗜铁细菌、降低血清铁及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来改善存活率,如果将此理论应用到临床,则需要考虑铁死亡的"双刃剑"效应[3],比如铁的螯合剂在抑制炎症的同时亦可诱导贫血、器官功能障碍等问题,所以铁死亡具体的调控时机还需要大量真实世界的数据支持[4]。脓毒症时,炎症因子可使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为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有效灌注,胃肠道的血供首先减少,在炎症合并缺血缺氧的状态下,肠道往往是最先受累和最容易受损的器官,考虑到肠道自身就是细菌库,这为后期炎症加速和菌群转移埋下了伏笔[5]。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吸收器官,良好的肠道功能决定着疾病的转归和机体的生长发育。临床上,脓毒症患者中肠道功能正常的患者,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生理状态下肠道黏膜层可分流肠壁80%血运,所以脓毒症期间粘膜层遭受的损害最大。肠道菌群属于混合菌群,对于不同菌群引起的炎症,铁死亡现象均会出现,铁死亡抑制剂可降低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白细胞活化[6]。既往研究表明[7],ICU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与入院时铁蛋白浓度和血清铁水平成正相关。笔者对脓毒症背景下铁死亡的发生机制及肠道铁死亡现有成果进行概述。

    运动性猝死机制研究进展

    谷向民何霭何忠杰刘庆阳...
    11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猝死是指非预判有健康问题或病情稳定者,在疾病发作、恶化、功能障碍过程中发生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对猝死的定义是,平时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1]。公元前492年,古希腊军人菲力比斯为了传递战争胜利的消息,从马拉松跑向雅典,宣布获胜的消息后,突然摔倒身亡,这是人类世界上第一个有书面记录的运动性猝死的事件[2]。近代,运动性猝死首先在体育界、医学界、公共卫生及社会领域受到重视。在1995年,前苏联的双人滑冰选手戈林科夫在练习中突然跌倒在地,之后一直不能站起来[3]。1998年,美国女排"旗帜",主攻手海曼在赛场上意外猝死,年仅31岁[3]。此外,美国短跑运动员格丽菲斯·乔伊纳和伦敦奥运会"蛙王"奥恩也在比赛中意外去世[4]。2019年中国台湾艺人高以翔在录制节目时突发倒地,最后惋惜离世,年仅35岁,确诊为心源性猝死[5]。接二连三的运动员或其他人员在运动中猝死震惊了国际体坛,也引起大众极大关注。这些世界级的、著名的、健康的运动员发生运动性猝死,让人们对这一问题产生了许多思考,并进行相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