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权启镇

双月刊

2095-2015

0531-51665254

250031

济南市师范路25号 济南军区总医院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ON AND MEDICAL IMAGEOLOGY(Electronic Edition)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视炎症性肠病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间的串话机制研究

    陈利杨长青朱风尚
    385-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患病率显著升高,二者是共病或IBD肠外表现目前尚无定论.很大程度上,IBD和MASLD有共同的分子调控机制和潜在治疗靶点,然而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潜在相互作用尚未阐明.本文阐述了 IBD相关MASLD患病率、临床病程、发病机制上的现有认知,尤其呼吁重视二者串话机制研究.

    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串话机制

    华南地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镜治疗现状调研分析

    梁艳娉陈燕柔梁运啸白飞虎...
    390-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全面了解我国华南地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GVB)内镜治疗的现状.方法 本研究通过网络分发调查问卷的方式全面了解华南地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海南省开展门静脉高压EGVB内镜治疗的基本情况,包括预防EGVB的内镜治疗方案、急性EGVB的处理、胃底及特殊类型静脉曲张的处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基础治疗与内镜治疗的随访等.医院的治疗方案选择使用百分率表示,并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不同省份医院对于我国指南的依从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华南地区共81家医院参与调研,调查显示内镜治疗的最主要适应证是控制急性EGVB(60.5%).参与调研医院对于我国指南中EGVB 一级预防的推荐意见(单纯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或单纯内镜治疗)和二级预防推荐意见(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联合内镜治疗)的依从性为均为55.6%,不同省份之间无明显差异(P=0.976和0.186).92.6%的医院首选内镜治疗处理急性EGVB,82.7%的医院在出血后12~24 h的时间窗内完成急诊内镜治疗.对于各种类型的胃底静脉曲张和异位静脉曲张,以组织胶为基础的内镜治疗(包括组织胶联合硬化剂注射和单纯组织胶注射)均为最常采用的术式.81.5%的医院将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常规用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治疗,主要使用的药物为普萘洛尔(80.2%)和卡维地洛(19.8%).结论 本研究证实多种预防和治疗EGVB的内镜治疗技术已在我国华南地区广泛开展,各级医院在开展急诊胃镜进行急性EGVB止血方面均较为积极,但对EGVB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总体指南依从性仍不理想,未来需进一步提升EGVB治疗的指南依从性.

    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镜治疗套扎硬化剂组织胶问卷调查指南依从性

    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脂、血糖、蛋白、尿酸变化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联

    唐诗薛传优叶兴张鸿举...
    396-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脂、血糖、蛋白、尿酸变化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联.方法 纳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为试验组,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入院时血脂、血糖、蛋白、尿酸、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差异.试验组治疗8周后,根据预后,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患者上述指标差异,总结上述指标与患者肝功能及预后的关联.结果 试验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总蛋白(TP)、尿酸均高于对照组,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100例患者中,71例达到治愈标准,21例预后不良.预后良好组ALT、AST、TBIL和TG、FPG、TP、尿酸均低于对照组,TC、HDL-C、LDL-C、ALB、PA、PTA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部分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不理想,与入院时血脂、血糖、蛋白、尿酸水平显著异常有关,且上述指标异常的加剧往往伴随着肝功能显著损伤.

    急性病毒性肝炎血脂尿酸预后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免疫球蛋白、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对中老年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

    崔健夏青林云李光玲...
    400-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免疫球蛋白、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测对中老年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中老年肝硬化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Child-Pugh评分分为肝硬化代偿期组(45例)和肝硬化失代偿期组(38例).所有患者随访至2023年12月1日,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53例)和预后不良组(27例),对比不同组别PLR、免疫球蛋白、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指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病情和预后的模型,并进行验证与评估.结果 肝硬化代偿组在PLR、IgA、IgG、CK、hs-TnT、心电图QT间期延长、传导阻滞、心律失常方面与肝硬化失代偿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提示PLR(OR=3.099,95%CI 1.443~7.254)、IgG(OR=3.838,95%CI1.677~7.228)、CK(OR=3.149,95%CI 1.847~8.374)、QT间期延长(OR=5.894,95%CI2.276~9.086)是肝硬化病情的影响因素(P<0.05).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显示总分范围为0~180分,对应风险率范围为0.25~0.8.该模型经验证,C-index指数为0.729(95%CI 0.682~0.836).列线图模型预测肝硬化病情的ROC曲线提示:曲线下面积为0.869(95%CI 0.808~0.930),灵敏度为80.51%,特异度为74.74%.不同预后组别在PLR、IgA、IgG、IgM、CK、hs-TnT、QT间期延长、Q波异常方面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 PLR(OR=2.726,95%CI 1.689~5.884)、IgA(OR=3.025,95%CI2.169~6.484)、IgG(OR=5.306,95%CI 1.196~9.803)、CK(OR=4.632,95%CI2.217~8.708)、QT间期延长(OR=2.998,95%CI1.457~5.975)是肝硬化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总分范围为0~260分,对应风险率范围为0.1~0.9.该模型经验证C-index指数为0.811(95%CI0.788~0.892).列线图模型预测肝硬化预后的ROC曲线提示:曲线下面积为0.844(95%CI 0.741~0.939),灵敏度为83.02%,特异度为70.37%.结论 PLR、IgG、CK、QT间期延长是中老年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影响因素,PLR、IgA、IgG、CK、QT间期延长是中老年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有助于预测肝硬化的病情及预后.

    肝硬化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免疫球蛋白心肌酶谱心电图中老年人

    多原发与单原发大肠腺癌的预后分析

    李素娟王文玲董洪敏李小凯...
    407-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探究多原发大肠腺癌与单原发大肠腺癌的预后差异.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大肠腺癌的患者资料,并根据是否多发分为多原发组和单原发组两组,其中多原发组95例,单原发组313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生存情况.分别以5年生存率及2年生存率作为Ⅰ~Ⅲ期及Ⅳ期患者在本研究中的结局变量.通过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多原发对大肠癌预后影响.再基于倾向评分(PS),通过PSM、逆概率加权法模型(IPTW)、倾向性评分协变量调整模型(PS-adjusted)进一步分析和验证多原发对大肠腺癌预后的影响.结果 Ⅰ~Ⅲ期患者中单原发组5年生存率较多原发组具有显著生存优势(66%比50%,P<0.000 1).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显示,Ⅰ~Ⅲ期患者中多原发是大肠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在Ⅳ期患者中两组预后未见明显差异,HR(95%CI)分别为2.07(1.31~3.26)、1.52(0.78~2.94),P值分别为0.002、0.042.Ⅰ~Ⅲ期患者,PSM、逆概IPTW、PS-adjusted中均得出一致的结果,多原发显著增加了Ⅰ~Ⅲ期大肠癌患者的远期死亡风险,HR(95%CI)分别为2.41(1.46~3.97)、2.8(1.53~5.09)、2.07(1.33~3.23),P均<0.05.Ⅳ期患者PSM模型中表明,多原发未显著增加Ⅳ期大肠腺癌患者的死亡风险,HR(95%CI)为1.88(0.9~3.94),P=0.092;在IPTW模型及PS-adjusted模型中得出一致结论,HR(95%CI)分别为 3.39(1.49~7.72)、2.11(1.09~4.1),P均<0.05.结论 本研究通过基于PS多模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相较于单原发,多原发显著增加了Ⅰ~Ⅲ期大肠腺癌患者的远期死亡风险,但多原发未显著增加Ⅳ期大肠腺癌患者的死亡风险.

    倾向性评分法多原发大肠腺癌单原发大肠腺癌预后

    参菝抗瘤液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术后肠道功能、炎症指标及复发情况的影响

    杭丽张耀辉孙文恺
    413-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参菝抗瘤液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术后肠道功能、炎症指标及复发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收治的400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00)、对照组(n=200),2组均接受肠镜下息肉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参获抗瘤液治疗,持续2周.对比2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肠壁恢复情况、血清炎症指标及复发率.结果 2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4 d肠壁厚度、缺损长度、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Ⅱ)均较术后1d下降,淋巴细胞计数(LYM)均较术前1 d升高;观察组术后14 d肠壁厚度、缺损长度、NEU、NLR、SⅡ均低于对照组,LYM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1年复发率及总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菝抗瘤液能够在不影响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基础上,促进患者肠壁恢复、炎症指标改善,对降低术后短期复发率也有积极作用.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参菝抗瘤液肠道功能炎症指标复发

    以筋膜导向解剖入路的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在男性直肠癌患者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的疗效

    李泽航雷德桥陈贵进王长征...
    417-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术中应用以筋膜导向解剖入路的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术(LLND)在男性直肠癌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就诊的男性直肠癌患者80例,采用意向性治疗分析方法,根据患者意向分配接受TME术中应用血管导向解剖入路的LLND治疗的患者38例为对照组,接受TME术中应用以筋膜导向解剖入路的LLND治疗的患者42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功能异常、术后并发症.出院后定期进行随访,采用结直肠癌生活质量专用量表(EORTC QLQ-CR38)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生活质量,统计术后无进展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清扫淋巴结数量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首次通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腹腔感染、吻合口瘘、尿潴留、尿管损伤、切口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排尿功能及性功能异常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患者EORTC QLQ-CR38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无进展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ME术中应用以筋膜导向解剖入路的直肠癌LLND在男性直肠癌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提高淋巴结清扫数量,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期.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筋膜导向侧方淋巴结清扫术

    胃癌旁肿瘤沉积与CT影像学特征、血清指标及病理特征的关联性分析

    甘曦廖鑫
    422-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胃癌旁肿瘤沉积与CT影像学特征、血清指标及病理特征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93例经病理检查明确胃癌诊断的患者,按照其肿瘤沉积情况,将患者分别纳入阳性组、阴性组.比较2组患者CT影像学特征、血清指标、病理特征的差异,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上述特征与肿瘤沉积的关联.结果 93例患者中,26例检出肿瘤沉积,肿瘤沉积阳性率为27.96%.阳性组与阴性组影像学分期、病灶静脉期强化特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与阴性组血清癌胚抗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与阴性组病理分期、脉管侵犯特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示,影像学分期T3~T4期、病理分期N3期、存在脉管侵犯为肿瘤沉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部分胃癌患者存在癌旁肿瘤沉积,更高的影像学分期、病理分期以及脉管侵犯的发生均可能与肿瘤沉积有关.

    胃癌肿瘤沉积CT影像学病理特征

    纤维蛋白原与清蛋白比值、中性粒细胞与白蛋白比值、C反应蛋白与溃疡性结肠炎病情评估和预后的关系

    孙文恺沈青杭丽张迎春...
    426-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纤维蛋白原与清蛋白比值(FAR)、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与白蛋白比值(NAR)情况及其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治疗的102例UC患者为研究组,根据改良Mayo内镜评分将UC患者分为缓解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选取同期10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随访观察UC患者发生癌变情况,根据有无癌变分为癌变组和非癌变组.对比各组相关临床指标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FAR、CRP、NAR对UC患者病情活动性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体重指数(BMI)低于对照组,白细胞总数、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ESR)、FAR、CRP、NA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不同病情亚组中,BMI、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ESR、FAR、CRP、NAR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ESR、FAR、CRP、NAR是影响UC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因素(P<0.05).白细胞、血小板、ESR、FAR、CRP、NAR评估UC患者病情,ROC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0、0.694、0.830、0.826、0.874、0.832;随访后发现共有5例(2.37%)UC患者发生癌变,白细胞、ESR、NAR与UC患者是否癌变具有相关性(P<0.05);白细胞、ESR、NAR预测UC患者是否癌变的ROC分析提示,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8、0.811、0.825(P<0.05).结论 FAR、CRP、NAR评估UC患者病情具有良好价值,NAR在预测UC患者是否癌变具有良好价值.

    结肠炎,溃疡性纤维蛋白原与清蛋白比值中性粒细胞与白蛋白比值C反应蛋白病情评估预后

    改良CT严重指数联合炎症指标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感染预测及预后评估中的研究

    丛黎马林陈旭李文文...
    432-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联合炎症指标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胰腺感染预测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威海市中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110例SAP患者,以患者入组时间为起点,观察28 d,依据患者胰腺感染继发情况分为感染组(n=21)和未感染组(n=89);并依据患者预后生存或死亡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93)和死亡组(n=17).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第1天行增强CT检查与血清炎症细胞学检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MCTSI评分与血清炎症指标白介素(IL-6、IL-8、IL-10)联合对患者继发胰腺感染及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感染组血清IL-6、IL-8水平高于未感染组,IL-10低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入院时MCTSI评分无差异(P>0.05);SAP患者IL-6、IL-8、IL-10联合检测预测胰腺感染的发生,ROC曲线下面积0.850,大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曲线下面积0.750、0.736、0.728(P<0.05);死亡组入院时IL-6、IL-8水平低于生存组,IL-10高于生存组(P<0.05);死亡组入院时MCTSI评分高于生存组(P<0.05);MCTSI评分联合血清炎性指标预测SAP患者预后ROC曲线下面积0.872,大于IL-6、IL-8、IL-10、MCTSI评分各项指标单独检测下曲线面积0.687、0.685、0.667、0.773(P<0.05).结论 血清IL-6、IL-8升高、IL-10降低可作为SAP患者胰腺感染的敏感指标;MCTSI评分虽不能有效预测胰腺感染,但与血清炎症指标联合可有效评估患者预后状态.

    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感染增强CT炎症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