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半月刊

1005-4529

zhyygrxzz@163.com

010-66939264

100039

北京市复兴路28号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全国唯一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的专业学术期刊。办刊宗旨在于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在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消毒灭菌、抗菌药物使用等工作中起导向作用,在业界公认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高学术水平,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二是普及性,指导医院感染管理、监控,提高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的整体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腹膜透析并发感染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及血清sCD14和HNL与SAA的诊断价值

    张林董相爱陈丹萍薛松...
    2292-2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患者并发感染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及血清可溶性CD14(sCD14)、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HNL)、淀粉样蛋白A(SAA)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膜透析患者352例,根据是否并发感染性腹膜炎分为发生组(61例)和未发生组(291例);采用Logistic法分析腹膜透析患者并发感染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CD14、HNL、SAA表达水平;比较发生组和未发生组血清sCD14、HNL、SAA表达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三者对腹膜透析患者并发感染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合并糖尿病、使用高糖透析液及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低均是腹膜透析患者并发感染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P<0。05);发生组血清sCD14、HNL、SAA表达水平均高于未发生组(P<0。05);绘制ROC曲线获得sCD14、HNL、SAA联合检测诊断腹膜透析患者并发感染性腹膜炎的AUC高于各项单独检测(P<0。05),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0。30%,68。00%。结论 腹膜透析患者并发感染性腹膜炎后血清sCD14、HNL、SAA呈高表达,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腹膜透析患者并发感染性腹膜炎;腹膜透析患者并发感染性腹膜炎的高危因素有年龄大、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合并糖尿病、使用高糖透析液及血清Alb水平低等。

    腹膜透析感染性腹膜炎危险因素可溶性CD14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淀粉样蛋白A诊断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老年2型糖尿病尿路感染病原菌与危险因素及Toll样受体-4基因表达水平

    李金娟许海琦刘晓莉李永桂...
    2297-2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Toll样受体-4(TLR4)基因表达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2年9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尿路感染患者104例纳入研究组,另择老年2型糖尿病无尿路感染患者117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特征,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TLR4 mRNA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104例老年2型糖尿病尿路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2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3株,革兰阳性菌34株,真菌4株,占比分别为68。60%、28。10%、3。31%;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升高、泌尿系统结石、入侵式操作、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升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TLR4 mRNA水平升高为老年2型糖尿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血红蛋白(ALB)水平升高为老年2型糖尿病尿路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可据此进行针对性干预。

    老年2型糖尿病尿路感染病原菌Toll样受体4危险因素

    慢性胃炎活检组织幽门螺杆菌感染菌株耐药性及相关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

    姜冠军徐建光孙逊
    2302-2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胃炎活检组织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耐药性及相关耐药基因、毒力基因特征。方法 将2020年10月—2022年11月于龙游县中医医院接受胃镜检查的598例慢性胃炎患者纳入研究,根据胃黏膜活检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其中132例纳入感染组,466例纳入未感染组;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幽门螺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幽门螺杆菌耐药基因以及幽门螺杆菌毒力基因。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慢性炎性程度、肠化以及上皮内瘤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耐药率较高>80%,对呋喃唑酮、四环素、阿莫西林耐药率较低均<20%;幽门螺杆菌耐药株23S核糖体核糖核苷酸(23S rRNA)基因A2143G位点、脱氧核糖核酸促旋酶A亚单位(gyrA)基因N87K位点突变比例更高(P<0。05);132株幽门螺杆菌中毒力基因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细胞空泡毒素Asla(VacAsla)+细胞空泡毒素Am1(VacAm1)、VacAs1a的检出率位居前三位,分别为100。00%、46。97%、18。94%。结论 胃黏膜幽门螺杆菌菌株对甲硝唑的耐药率较高,对呋喃唑酮、四环素、阿莫西林耐药率较低,23S rRNA、gyrA相关耐药基因突变是导致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毒力基因最常见为CagA基因,筛选这些基因可能有助于防止抗菌药物耐药性及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除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胃黏膜活检组织细菌培养耐药性耐药基因毒力基因

    TAZ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联

    王巧巧高芳张彬宋强...
    2307-2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含PDZ结合基序的转录共激活因子(TAZ)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16861985、rs1055153、rs6783790、rs12490239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8-2020年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内蒙古包钢医院正常体检者470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样本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其中幽门螺杆菌阳性248例,幽门螺杆菌阴性222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TAZ rs16861985、rs1055153、rs6783790、rs12490239进行基因分型,采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法在共显性、显性、隐性、超显性4种遗传模型下分析各SNP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同时分析赤池信息准则(AIC)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IC)来判断最佳遗传模型;采用SHEsis在线软件对rs16861985、rs1055153、rs6783790、rs12490239进行单体型构建并分析单体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方法(GMDR)分析TAZ基因SNP-SNP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交互作用。结果 TAZ rs16861985、rs1055153、rs6783790、rs12490239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关联;TAZ rs16861985、rs1055153、rs6783790、rs12490239构建的单体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关;TAZ rs16861985、rs1055153、rs6783790、rs12490239的四阶交互作用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P<0。05)。结论 TAZ基因rs16861985、rs1055153、rs6783790、rs12490239在包头汉族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中不起主要作用;TAZ基因rs16861985、rs1055153、rs6783790、rs12490239构建的单体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关;TAZ基因rs16861985、rs1055153、rs6783790、rs12490239在包头汉族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存在交互作用。

    含PDZ结合基序的转录共激活因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幽门螺杆菌Hippo信号通路胃癌

    外周血程序性坏死RIPK1、RIPK3表达与老年患者HBV感染慢性化、重症化的关联性

    林芊如郑娟红贾杰
    2313-2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外周血程序性坏死中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RIPK3表达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化、重症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1年3月—2023年3月于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03例HB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依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组(n=56)与重症乙型肝炎(CHB-S)组(n=47),同时选择同期到医院体检健康者43名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各组外周血程序性坏死RIPK1、RIPK3以及HBV-DNA水平,分析外周血RIPK1、RIPK3临床意义。结果 研究组患者外周血RIPK1、RIPK3、MLKL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RIPK1、RIPK3、MLKL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613,0。654,0。766;P<0。001),与炎症活动分级也呈正相关关系(r=0。429,0。572,0。491;P<0。001);CHB-S组患者周血RIPK1、RIPK3、MLKL以及HBV-DNA水平均高于CHB组患者(P<0。05);外周血RIPK1、RIPK3、MLKL 与 HBV-DNA 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455,0。396,0。627;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外周血RIPK1、RIPK3、MLKL对HBV感染慢性化与重症化鉴别价值AUC值分别为0。760、0。688、0。877,三指标联合AUC值为0。929。结论 外周血程序性坏死RIPK1、RIPK3表达与HBV感染患者慢性化、重症化关系密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肝纤维化、炎症反应以及HBV复制有关。

    外周血程序性坏死RIPK1RIPK3HBV感染慢性化重症化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彭一鹏何峰周晓飞王剑...
    2318-2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列线图模型构建。方法 纳入2020年3月—2023年3月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及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0例接受接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术患者,根据其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分别纳入肺部感染组(42例)、非肺部感染组(78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572C/G多态性,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并分析其对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术患者,肺部感染发生42例,发生率为35。00%;与非肺部感染组比较,肺部感染组IL-6基因-572C/G多态性等位基因GG基因型比例更高,等位基因G频率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低蛋白血症、留置胃管以及基因型为GG为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模型筛选出的4个独立预测因素纳入模型,构建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经Hosmer-Lemeshow拟合度检验结果显示,x2=6。869,P=0。551,模型拟合的准确度较好,校准曲线结果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接近,提示该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校准和预测能力。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与IL-6基因-572C/G多态性有关,危险因素较多,可据此构建预测模型并为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术肺部感染危险因素白细胞介素-6基因多态性预测模型

    血清SDF-1、sCD14-ST、TLR-4在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的表达及预测价值

    何伟秀黄挺武谢强文钱宸...
    2323-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sCD14-ST)、Toll样受体4(TLR-4)水平在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的表达及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一医院2021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61例作为感染组,另选同期骨关节置换术后未感染患者61例作为非感染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骨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非感染组和感染组血清中SDF-1、sCD14-ST、TLR-4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DF-1、sCD14-ST、TLR-4水平单一及联合检测对骨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白蛋白≤35g/L是骨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血清SDF-1、sCD14-ST、TLR-4表达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血清SDF-1、sCD14-ST、TLR-4表达水平联合检测诊断骨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感染的AUC值比单一检测值高(P<0。05),且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为90。16%、75。41%。结论 骨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感染与年龄、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白蛋白水平有关,血清SDF-1、sCD14-ST、TLR-4水平在骨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感染呈高表达,且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对感染的诊断价值。

    骨关节置换术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Toll样受体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血清G-CSF、suPAR、IL-1β水平对老年膝骨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预测价值

    王大伟罗吉恒王学宗李敬东...
    2328-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对老年膝骨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PJI)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23年8月浦东新区花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老年膝骨关节置换术后PJI患者80例为研究组,以1∶1配对研究纳入同期老年膝骨关节置换术后无PJI患者8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G-CSF、suPAR、IL-1β水平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分析其与常规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及对老年膝骨关节置换术后PJI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术后1、3、5d血清G-CSF、suPAR、IL-1β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3、5 d常规炎症指标CRP、WBC、ES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老年膝骨关节置换术后PJI患者血清G-CSF、suPAR、IL-1β与常规感染指标CRP、WBC、ESR呈正相关(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G-CSF、suPAR、IL-1β单一及联合预测老年膝骨关节置换术后PJI的AUC分别为0。777、0。843、0。721和0。948。结论 老年膝骨关节置换术后PJI患者血清G-CSF、suPAR、IL-1β水平升高,三者联合检测对患者PJI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假体周围感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白细胞介素-1β老年膝关节置换术预测价值

    PCT和HNL与SAA联合检测对骨肉瘤术后感染的诊断价值及其危险因素

    王馨胡亚芳林莲严爱婷...
    2333-2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骨肉瘤患者术前降钙素原(PCT)、入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HNL)、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的预测价值及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89例骨肉瘤手术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n=52)和未感染组(n=537);统计骨肉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现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骨肉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术前PCT、HNL、SAA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PCT、HNL、SAA单独及联合检测对骨肉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589例骨肉瘤患者中有52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8。83%;接受放疗、白细胞少、手术时间长、中性粒细胞少均为骨肉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与未感染组相比,感染组PCT、HNL、SAA表达水平升高(P<0。05);三者联合检测对骨肉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诊断的AUC值高于单独检测的AUC值(P<0。05),且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96。15%,特异度为80。63%,诊断价值较高。结论 骨肉瘤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风险较高且与术前PCT、HNL、SAA水平升高有关,其危险因素为接受放疗、白细胞少、手术时间长、中性粒细胞少,PCT、HNL、SAA联合检测对骨肉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诊断价值高。

    骨肉瘤切口感染降钙素原入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联合检测诊断价值

    跟骨骨髓炎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及其风险列线图模型构建

    杨俊忠张俊李佳宾李亮...
    2337-2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跟骨骨髓炎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特点,并构建风险列线图模型,探索其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协和江南医院)收治的198例跟骨骨髓炎患者,根据其是否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32例)和未感染组(166例);分析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组织蛋白酶G(CTSG)基因rs 45567233位点多态性分布及多药耐药菌感染特点,用Logistic回归分析跟骨骨髓炎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列线图模型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 感染组GSTG基因rs 45567233位点AA基因型频率低于未感染组,GG基因型、G等位基因频率及受伤原因为糖尿病足合并感染、手术次数、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受伤原因为糖尿病足合并感染、手术次数、GSTG基因rs 45567233位点GG基因型是跟骨骨髓炎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预测模型:Logit(P)=-3。327+受伤原因为糖尿病足合并感染×1。713+手术次数×1。368+基因型GG× 1。835;校准曲线结果显示,预测概率接近实际概率,提示该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校准和预测能力;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出,当Logit(P)>0。266时,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76,95%CI为0。681~0。871,模型诊断敏感度为63。12%,特异度为90。60%,提示模型区分度较好。结论 跟骨骨髓炎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与GSTG基因多态性、糖尿病足合并感染、手术次数有关,据此构建的风险列线图模型预测价值较好。

    跟骨骨髓炎多药耐药菌感染组织蛋白酶G基因多态性危险因素列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