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半月刊

1005-4529

zhyygrxzz@163.com

010-66939264

100039

北京市复兴路28号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全国唯一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的专业学术期刊。办刊宗旨在于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在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消毒灭菌、抗菌药物使用等工作中起导向作用,在业界公认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高学术水平,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二是普及性,指导医院感染管理、监控,提高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的整体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HBV感染相关肝癌患者ICI治疗后HBV再激活及其与肝损伤事件的关系

    王璐李婉王漾漾郭嘉惠...
    2937-2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肝癌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后HBV再激活及其与肝损伤事件的关系.方法 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20年5月—2022年5月120例肝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ICI治疗.根据治疗前及治疗4个周期后患者HBV-DNA载量,将HBV-DNA绝对值超过105 copies/ml或与基础值相比增加10倍以上者纳入再激活组,未达到上述标准者纳入非再激活组.分析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对比两组肝损伤事件发生率,分析治疗后HBV-DNA载量与肝损伤程度的关系.结果 120例HBV感染相关肝癌患者ICI治疗后,有19例(15.83%)出现HBV再激活;治疗前HBV-DNA载量≥103 copies/ml是ICI治疗后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接受抗病毒治疗是预防HBV再激活的保护因素(P<0.05);再激活组肝功能损伤发生率为36.84%高于非再激活组(P=0.016);两组严重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2);再激活组与非再激活组ICI治疗前肝功能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激活组应用ICI治疗后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分别为(77.51±9.15)U/L、(73.44±8.27)U/L和(34.66±4.93)μmol/L高于未再激活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CI治疗后HBV DNA复制水平与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水平呈正相关(r=0.623、0.548、0.517,P均<0.05).结论 ICI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 HBV感染相关肝癌患者HBV再激活的风险,HBV再激活可引发患者肝损伤事件的发生,加重患者肝损伤程度.

    肝癌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病毒再激活肝损伤事件

    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及血清IL-17、IL-12p70、IL-8、CRP与感染进展的关系

    尹莉莉武秀玲王阿妮韩曙光...
    2942-2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糖尿病足(DF)感染患者病原菌特点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IL-12p70、IL-8、C-反应蛋白(CRP)与感染进展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0月安徽省阜阳市肿瘤医院收治的68例DF感染患者(感染组)与68例DF未感染患者(未感染组)的临床资料,检测感染组病原菌,记录两组血清IL-17、IL-12p70、IL-8、CRP水平,评估感染患者感染程度与血清IL-17、IL-12p70、IL-8、CRP水平的相关性.感染组均行规范化综合治疗,观察感染组感染期及感染控制期血清IL-17、IL-12p70、IL-8、CRP水平变化.结果 68例DF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0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3株占49.07%,革兰阳性菌48株占44.44%,真菌7株占6.48%;感染组血清 IL-17、IL-12p70、IL-8 和 CRP 分别为(22.60±4.22)pg/ml、(4.08±0.83)pg/ml、(332.11±35.19)pg/ml和(16.02±3.45)mg/L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DF感染程度与血清IL-17、IL-12p70、IL-8、CRP 水平呈正相关(r=0.513、0.722、0.896、0.763,均 P<0.001);感染组感染控制期血清IL-17、IL-12p70、IL-8 和 CRP 分别为(18.97±3.04)pg/ml、(3.05±0.62)pg/ml、(250.45±33.26)pg/ml 和(11.87±2.35)mg/L低于感染期(P<0.05).结论 DF感染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居多,血清IL-17、IL-12p70、IL-8、CRP可能参与DF感染的疾病进展及转归.

    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12p70白细胞介素-8C-反应蛋白进展

    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CT影像特征及miR-29a-3p、miR-223-3p、IFN-γ、IL-23R水平

    周丹黄胜胡雅萍胡雪莲...
    2947-2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特点及微小RNA-29a-3p(miR-29a-3p)、miR-223-3p、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3受体(IL-23R)水平.方法 纳入2019年6月-2023年6月松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患者104例(研究组),另择同期肺结核未合并真菌感染患者115例纳入对照组;分析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的真菌类型,比较两组CT影像特点、临床表现、miR-29a-3p、miR-223-3p、IFN-γ、IL-23R表达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29a-3p、miR-223-3p、IFN-γ、IL-23R表达水平对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104例患者共检出121株真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隐球菌;研究组空洞、新月征及结节、晕征、段叶状实变影、树芽征、咯血、湿啰音比例更高(P<0.05).研究组血清 miR-29a-3p、miR-223-3p、IFN-γ 和 IL-23R 水平分别为 1.46±0.41、0.78±0.21、(72.02±13.19)ng/ml 和(29.08±5.27)ng/ml 高于对照组(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 miR-29a-3p、miR-223-3p、IFN-γ 和IL-23R 水平分别为 1.77±0.31、0.98±0.26、(76.04±7.43)ng/ml 和(33.02±4.39)ng/ml 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将预后不良纳入阳性,预后良好纳入阴性,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miR-29a-3p、miR-223-3p、IFN-γ、IL-23R及联合检测对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830、0.834、0.740、0.789及0.867,联合检测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 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CT影像特点明显,随着肺结核并发真菌感染的发生及预后恶化血清miR-29a-3p、miR-223-3p、IFN-γ、IL-23R表达水平增加,联合检测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较高.

    肺结核真菌感染临床特征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微小核糖核酸-29a-3p微小核糖核酸-223-3p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3受体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患者IL-17、IFN-γ/IL-4及其对疾病程度的预测价值

    周灵玲胡晓蕾陈晶
    2952-2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干扰素γ(IFN-γ)/IL-4及其对疾病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8例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血清IL-17、IFN-γ/IL-4水平;根据患者疾病程度将研究组分为轻中度组(n=21)和重度组(n=67),统计IL-17、IFN-γ/IL-4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IL-17和IFN-γ/IL-4对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患者疾病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清IL-17、IL-4 分别为(7.14±1.72)、(6.16±1.27)pg/ml 高于对照组,IFN-γ、IFN-γ/IL-4 分别为(1.32±0.37)pg/ml、0.23±0.06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血清IL-17、IL-4高于轻中度组,IFN-γ、IFN-γ/IL-4低于轻中度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IL-17、IFN-γ/IL-4联合预测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患者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4,高于 IL-17 的 0.729、IFN-γ/IL-4 的 0.810(P<0.05);血清 IL-17>7.66 pg/ml、IFN-γ/IL-4≤0.21 均为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患者疾病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患者血清IL-17水平升高,IFN-γ/IL-4水平降低,二者联合对疾病程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带状疱疹病毒白细胞介素-17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疾病程度预测价值

    肾移植受者术后医院感染病原菌及其危险因素

    蔡冰超陆峰杨亚张明...
    2956-2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后医院感染病原菌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接受肾移植手术受者术后感染部位、感染率、感染病原体,收集患者基本资料、供肾情况、ICU和住院资料、术中及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归纳肾移植受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 863例肾移植术后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为3.49%,以肺部感染与血流感染为主;肾移植术后医院感染会导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用药天数以及术后住ICU天数的增加(P<0.001);供肾带菌(OR=2.334,95%CI:1.579~3.450,P<0.001)是肾移植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术前使用抗菌药物(OR=0.399,95%CI:0.185~0.863,P=0.020)、术后 48 h 二联预防使用(OR=0.133,95%CI:0.064~0.275,P<0.001)及三联预防使用(OR=0.263,95%CI:0.120~0.573,P=0.001)是肾移植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 肾移植术后医院感染会导致住院天数、用药天数等医疗成本的增加,供肾带菌会导致肾移植术后医院感染的风险增加,而术后二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相较于其他联合方案可更好地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肾移植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病原菌医疗成本

    转移性肝癌介入治疗后腹腔感染病原菌及单核细胞CD36/mTORC1通路变化

    黄碧芳温时来朱小慧
    2960-2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转移性肝癌(MHC)介入治疗后腹腔感染患者病原菌及单核细胞白细胞分化抗原36(CD36)/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C1(mTORC1)通路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98例于赣州市人民医院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介入治疗的MHC患者,将术后发生腹腔感染患者15例纳入感染组,无腹腔感染患者83例纳入未感染组.分析感染组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6、CD4、CD8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外周血mTORC1表达;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MHC介入治疗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D36/mTORC1通路对腹腔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15例腹腔感染患者腹腔引流液样本共培养分离病原菌2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2株占52.17%,革兰阳性菌10株占43.48%,真菌1株占4.35%;感染组CD36、CD8、CRP、1L-8 和 mTORC1 分别为(84.65±8.12)%、(28.04±5.17)%、(16.36±4.42)mg/L、(164.72±35.26)pg/ml和1.72±0.23均高于未感染组,CD4为(29.46±4.83)%低于未感染组(P<0.05);合并糖尿病(OR=1.667)及CD36(OR=1.667)、mTORC1(OR=2.743)是 MHC 患者 TACE 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R(C 曲线显示:CD36、mTORC1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6优于单独检测0.768、0.814(P<0.05).结论 MHC患者TACE术后腹腔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感染患者外周血CD36及mTORC1呈高表达,且为感染危险因素,CD36及mTORC1联合检测有助于临床尽早评估患者腹腔感染情况.

    转移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腹腔感染病原菌危险因素白细胞分化抗原36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C1诊断价值

    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患者螺旋CT影像特征及sICAM-1、HBP、B7-H3的诊断价值

    张绪翠曲宝俊翟艳慧董学广...
    2965-2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感染患者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特征及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肝素结合蛋白(HBP)、协同刺激分子B7家族3(B7-H3)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3年7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SAP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将继发感染的患者纳入研究组(37例),未继发感染的患者纳入对照组(49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螺旋CT影像特征、sICAM-1、HBP、B7-H3,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ICAM-1、HBP、B7-H3预测SAP继发感染的效能.结果 研究组各螺旋CT影像征象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sICAM-1、HBP和B7-H3分别为(988.76±71.54)ng/L、(37.87±15.65)ng/ml 和(184.54±28.65)ng/L 均高于对照组(P<0.05);sICAM-1、HBP、B7-H3和联合检测预测SAP继发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93、0.682、0.658和0.884,联合检测诊断价值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 继发感染与未继发感染的SAP患者均有相同螺旋CT影像学特征,但继发感染患者检出率更高,而血清sICAM-1、HBP、B7-H3水平在SAP继发感染的预测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其中三者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最高.

    重症急性胰腺炎感染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肝素结合蛋白协同刺激分子B7家族3诊断价值

    胆总管结石合并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6/mTORC1通路表达及其诊断价值

    施颖琦沈美琴樊锦河
    2969-2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胆总管结石合并感染病原菌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分化抗原36(CD36)/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通路表达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3年8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合并感染患者79例设为感染组,同期83例胆总管结石无感染患者设为非感染组;统计胆总管结石合并感染患者胆汁中病原菌及其药敏分析;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CD36/mTORC1通路水平,比较两组PBMCs中CD36、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的核糖体S6蛋白激酶(p-p70S6K)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D36、mTOR、p-p70S6K对胆总管结石合并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胆总管结石合并感染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9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2株占68.13%,革兰阳性菌27株占29.67%,真菌2株占2.20%,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86.96%)、氨苄西林(82.61%)耐药率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85.71%)、氨苄西林(76.19%)耐药率较高,两者对美罗培南(0)、亚胺培南(0)敏感;粪肠球菌对氨苄青霉素(85.00%)、克林霉素(80.00%)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0)、替考拉宁(0)敏感;感染组外周血 PBMCs 中 CD36、mTOR、p-p70S6K 分别为(27.66±8.95)%、0.82±0.26、0.64±0.20高于非感染组(P<0.05);绘制ROC曲线获得CD36、mTOR、p-p70S6K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各项单独检测(P<0.05).结论 胆总管结石合并感染后CD36/mTORC1通路被激活,联合检测CD36、mTOR、p-p70S6K有助于诊断胆总管结石合并感染.

    胆总管结石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分化抗原36/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诊断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2019-2022年某院骨科创伤患者创面厌氧菌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

    闵晓燕纪涛涛
    2974-2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2019-2022年某院骨科创伤患者创面厌氧菌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方法 选取2019-2022年十堰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233例创面厌氧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获取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病原学结果及药敏结果.结果 233例患者中以男性(77.68%)、年龄以≥60岁(43.78%)、术中采集组织(48.50%)、Ⅲ型伤口(75.54%)、混合细菌感染(74.68%)、治愈(91.42%)为主要特征,且患者感染指标均较正常水平升高;233例患者共检出307株厌氧菌,革兰阳性厌氧菌为主占58.31%,其中梭菌属占24.42%,厌氧消化链球菌占14.98%,大芬戈尔德菌占9.12%;革兰阴性厌氧菌占41.69%,其中普雷沃菌属占15.64%,拟杆菌属占11.72%,梭菌属占7.17%;需氧菌分离出181株,其中革兰阳性需氧菌占62.43%,革兰阴性需氧菌占37.57%;革兰阳性厌氧菌和革兰阴性厌氧菌在手部伤占比较高(P<0.05);梭菌属对甲硝唑、克林霉素和青霉素的耐药率<30%,消化链球菌、普雷沃氏菌、拟杆菌对甲硝唑、克林霉素和青霉素耐药率<48%.结论 厌氧菌是骨科创伤患者创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临床应加强骨科创伤患者创面厌氧菌培养,巩固治疗效果.

    骨科创伤创面厌氧菌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四肢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病原菌和sTREM-1、Th1/Th2细胞因子及NLRP3信号通路

    朱军刘宏波王复超孙英华...
    2978-2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四肢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患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辅助性T细胞亚群1/2(Th1/Th2)细胞因子及Nod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3年8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的102例四肢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患者(研究组)和108例四肢开放性骨折未合并感染患者(对照组),分析病原菌及耐药性,比较两组血清sTREM-1、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表达,分析血清sTREM-1、外周血NLRP3、Caspase-1对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合并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清Th1、Th1/Th2分别为(9.95±2.24)%、0.68±0.07低于对照组,而血清Th2为(14.61±4.03)%高于对照组(P<0.05);102例四肢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患者,检测出108株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中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革兰阳性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星卡、庆大霉素较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较耐药;研究组血清 sTREM-1、NLRP3 和 Caspase-1 水平分别为(67.68±20.97)pg/ml、2.01±0.65 和 2.12±0.69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sTREM-1、外周血NLRP3、Caspase-1水平联合检测对四肢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患者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为0.945高于单独检测(P<0.05),且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88.24%,特异度为92.59%.结论 四肢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患者主要感染的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各病原菌耐药性有差异,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高.四肢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与血清sTREM-1高表达及Th1/Th2失衡相关,且NLRP3通路活化,血清sTREM-1、外周血NLRP3、Caspase-1联合检测对四肢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诊断价值高.

    四肢开放性骨折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辅助性T细胞亚群1/2Nod样受体蛋白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