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项仲平

双月刊

1008-6552

zjcmxb@163.com

0571-86832735

310018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998号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dial Communication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浙江传媒学院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其办刊目的为: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本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为发展传媒事业服务。本刊主要刊登我院教研所涉及有关学科领域和传媒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及教学、教改研究成果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高层次传媒人才培养的战略构想

    徐小洲张雷
    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处在后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跨越的历史时期,正沿着内涵式发展的路径,全面开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立足新时代,传媒高等教育肩负着卓越传媒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传媒高等教育应全面把握传媒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审视当下问题与挑战,坚持立德树人,培养身心相济、 全面发展的媒体人。

    高等教育新时代传媒人才培养战略构想

    中国社交媒体上转基因争论的网络议程研究

    陈安繁罗晨胡勇徐靖杨...
    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聚焦于新浪微博上转基因争论的议题,采用第三级议程设置的方法,检验了不同议程设置主体之间议程的关系,其发现主要有:(1)挺转群体与反转群体的议程不可通约,中立群体扮演了挺转与反转两个极端之间缓冲地带的角色;(2)普通用户与认证个人用户的议程深度耦合,但和认证机构用户的议程脱钩;(3)普通用户与反转群体议程高度正相关,说明普通用户更偏向持反转立场,而认证个人用户偏向持中立立场,认证机构用户的议程中,中立与挺转立场并存;(4)网络身份相较于对转基因的态度更容易瓦解对话的有效性。在中国社交媒体空间中,挺转与反转的尖锐对立与其说是一场针锋相对的"数字加沙地带",毋宁可界定为"鸡同鸭讲"的"数字柏林墙"。

    转基因社交媒体网络议程设置

    公众参与科学视角下的反转基因话语策略分析

    高芳芳丌力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公众参与科学(PEST)视角分析了在转基因问题上持反对态度的人士如何在网络上建构转基因风险。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反转基因人士的风险建构话语策略主要包括:(1)科学视角下的转基因风险建构;(2)阴谋论视角下对专家学者、 政府机构、 新闻媒体的三重质疑;(3)阶层视角和民族主义视角下的转基因作物受害者形象建构。科学本身的不确定性意涵与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信任危机和能动性恐慌相互交织,使得上述话语策略的风险建构成为可能。

    转基因反转基因人士风险建构

    社会信任转移:从地方式信任到体制式与分散式信任

    游淳惠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结构,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尤其在具有争议的科技议题上,社会信任更是直接影响公众对争议性科技的接受度。人们的"信任"并未随着科技、 社会发展消失,而是转移了,"信任"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地方式信任、 体制式信任与分散式信任。文章从转基因议题报道框架的改变出发来看社会信任的转移过程,分析转基因的负面新闻如何造成公众对政府、 企业、社会的信任赤字。互联网演算法科技对于此类信息造成的信息茧房与回音壁效应,更是加速了社会信任的崩坏,政府要修补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信任关系,就应该要重建信誉资本,透过良好信誉的积累才能提升社会信任。

    信任转移制度信任信誉资本科学信任

    时间的辩证法——影游融合视野下电影与游戏的连续性问题及其比较

    李诗语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连续性是考察电影与游戏的时间属性的重要维度,也是勾连电影的叙事性与游戏的互动性特征,并进一步理解电影与游戏之关系的关键。数字技术时代的电影与游戏在时间维度上都呈现出一种碎片化和连续性相交织的矛盾的时间性,受众对于电影和游戏的接受也在这种矛盾的状态下展开。电影与游戏在内部连续性上的差异解释了二者在改编问题上的困境,其在外部连续性上的共性也解释了影游融合何以可能,以及这种融合潜在的有限性及其边界。

    电影游戏时间连续性影游融合

    "数字经验"的影像表达与文化症候——论新力量导演的"新媒介美学"潮流

    赵立诺张明浩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当代中国电影工业的新生力量,"新力量导演"正在以集体性的姿态引领一股被称为"新媒介美学"的电影潮流。这源于当代"互联网+"的全球语境,及"网生代"群体的"数字经验"对观影审美关系的改变。现阶段,这股潮流主要有三个特征:邀请观众"参与"的开放性叙事,多种网络文化相互杂糅的视觉拼接,对媒介价值、 人机关系等问题的文化反思。而媒介技术的不断演进,一方面使得新媒介美学的特征随之不断"更新",另一方面却加深了当代的"数字鸿沟"。

    新力量导演新媒介美学数据库叙事二次元数字鸿沟

    从符号的自生成到去同步观看——CGI技术下的影游融合新美学

    耿游子民陈旭光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融合,是影视游戏融合的重要体现,而技术融合之中,又以CGI(计算机生成图像)最为基础与明显。时至今日,CGI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子游戏及电影生产之中,考察其产生的新知觉体验业已成为影游融合研究不可回避的一点。基于媒介物质性特征,在媒介考古的方法论指导下,通过挖掘CGI背后的符号自生成系统与超真实的符号"聚爆",可以总结出"矢量帧""去矢量帧"两大关键概念。结合保罗·维利里奥关于"失神"和"消失美学"的论述,在接受美学框架下尝试进行观看者的视觉经验范式更新,继而抽象出CGI视觉经验下"隐含读者的丧失"与"观看中的持续失神"两大关于影视游戏融合新的美学特质。通过以上研究,文章得出影视游戏融合是视知觉融合这一观点,一方面回答了从"拍摄"图像到"生成"图像变革下的数字美学何以可能,另一方面,也为影游融合从媒介本体研究导向人的具身性研究提供了可能的进路。

    CGI影游融合生成系统去矢量图像失神

    真实、 现世与自为:媒体泛化语境下纪录片的特质问题研究

    张恒姚争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媒体泛化的语境下,纪录片面临着内容和形式的双重泛化。内容的泛化主要表现为:纪实影像被过度消费,最终造成了纪录片纪实精神的泛化;形式的泛化主要表现为:纪录片节目形态的多元及泛化。在此语境下通过对纪录片真实性、 现世性和自为性三个特质的重新审视,可以厘清它与其他节目类型的边界,这是纪录片审美之追求和旨趣之所在。真实性彰显了纪录片的精神价值,它表现为纪录片"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统一。现世性是指纪录片叙述语境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性,它是纪录片重要的类型特征。由于影像真实的审美范式被逐渐打破,现世性在纪录片类型的建构中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自为性要求纪录片的创作是非功利的,它不能被市场和消费的逻辑所左右。具有自为性的纪录片使人的生存情感得以呈现,观众可以从中领会到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纪录片真实性现世性自为性

    新闻教育、 媒体实习与新闻学子马新观的关系研究

    陶建杰宋姝颖
    7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各新闻院系都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但以往研究发现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新闻教育对学生的马新观认知水平提升真的有效吗?文章以上海地区八所高校新闻学子的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从党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 读者上帝观、 相对新闻自由观四方面,呈现了新闻学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知现状,进而探讨了新闻教育、 媒体实习与新闻学子马新观认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新闻学子的马新观认知现状总体乐观又多元混杂,存在着群体差异。新闻教育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知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传统媒体实习并不会强化新闻教育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效应;但新媒体实习却能有效促进校内教育对马新观中党性原则和相对新闻自由观的理解与认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学子新闻教育媒体实习

    观看与展演:视觉心理下抖音短视频的身体性隐喻研究

    李海华袁爱清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身体性研究在传播学研究中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地位。随着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视觉与身体性的交叉研究变得愈加重要。文章结合现象学理论从视觉心理角度解读抖音短视频中以舞蹈类内容为主的观看者的视觉心理,发现基于视觉快感的愉悦、 窥伺欲的满足、 形象的幻象图式,成为观众视觉观看的内在驱动力。建立在视觉文化框架中的身体隐喻体现为:身体的结构化倾向、 身体图式和身体的意向性,并构成了视觉观看者主体性自我的知觉整体性,其身体主体性表现在内容创作者能够根据自我意识来对自我形象进行修饰与管理,以及主体本身能够对事物的认知形成价值意识。

    视觉心理抖音短视频身体结构化身体图式身体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