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创伤外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创伤外科
浙江创伤外科

刘伟国

双月刊

1009-7147

zjcswk@163.net

0571-87783757

310009

浙江省杭州市解放路88号

浙江创伤外科/Journal Zhejiang Journal of Traumatic Surgery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以创伤医学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期刊。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等国内外知名检索期刊数据库。本刊宗旨:面向临床、服务临床;面向基层、服务基层。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脊柱内镜下可视化半环锯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

    陈灿锋
    467-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脊柱内镜下可视化半环锯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期间本院诊治的 92 例DLS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45 例患者行腰椎后路双侧椎板开窗减压术为对照组,47 例行脊柱内镜下可视化半环锯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相比,研究组较少;两组住院时间相比,研究组较短(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 1 周、1 个月、3 个月时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术后 1 周、1 个月、3 个月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 1 周、1 个月、3 个月时的JOA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术后 1 周、1 个月、3 个月时的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4.44%vs.4.26%),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脊柱内镜下可视化半环锯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DLSS有创伤小、疼痛轻、术后康复快等优点,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且手术安全性良好.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脊柱内镜单侧入路双侧减压腰椎功能

    巩膜扣带术与玻璃体切除术治疗RRD视网膜复位率及血清氨基酸和VEGF变化比较

    阮静雅毛景璟范银波
    470-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巩膜扣带术(sclera buckling,SB)与玻璃体切除术(parsplana vitrectomy,PPV)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 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 ent,RRD)视网膜复位率、血清氨基酸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变化比较.方法 分析2020 年 5 月至 2022 年 5 月于本院就诊的RRD患者,共 76 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SB组 38 例(38 只眼),PPV组 38 例(38 只眼).观察术前、术后 1 周、术后 1 月、术后 3 月的BCVA、黄斑未复位发生率,术前、术后 1 周的血清中氨基酸,术后 12 月的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术后不同时间点BCVA均低于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OCT提示:两组术前均累及黄斑区,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周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VEGF水平较术前均显著降低,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SB组中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VEGF水平下降幅度小于P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组在术后 12 个月白内障进展方面(7.89%vs.60.53%)低于P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余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上所述,SB在术后 12 个月白内障进展方面优于PPV组,PPV在术后 1 周减低谷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及VEGF水平及提高视网膜复位率,相较于SB更具优越性.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氨基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除术

    肺部肿瘤术后新发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研究

    许兰芳辛卫朋陈军
    473-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肺部肿瘤术后新发心律失常危险因素,旨在为早期准确识别高危人群及制定更为完善围手术期防治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纳入 2021 年 2 月至 2023 年 5 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肺部肿瘤患者共 103 例,根据术后是否新发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22例)和非心律失常组(81 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资料,将证实有统计学意义指标纳入Logistics回归模型评估肺部肿瘤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行手术治疗肺部肿瘤患者共 103 例,其中术后新发心律失常 22 例,发生率为 21.36%,包括房性心律失常 16例,室性心律失常 4 例,其他类型心律失常 2 例;其中术后 24h内发生 13 例,术后 24~48 h发生 4 例,术后 48h后发生 5 例.心律失常组年龄、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比例及合并基础心脏疾病比例均显著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两组其他临床特征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 岁、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及合并基础心脏疾病均是肺部肿瘤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肺部肿瘤术后新发心律失常与包括年龄、是否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及是否合并基础心脏疾病在内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医生可根据上述指标早期识别高危人群.

    肺部肿瘤手术心律失常危险因素

    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远期总生存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许京卉陈艳
    476-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远期总生存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构建相关预测模型,旨在为预后评估及综合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纳入 2015 年 1 月至 2018 年 1 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患者共 156 例,分析临床特征资料及随访 5 年总生存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评估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远期总生存独立影响因素,进一步构建偏回归系数模型并分析上述模型用于期宫颈癌患者术后远期总生存预测临床效能.结果 本研究纳入 156 例患者术后随访 5 年存活 140 例,总生存率为 89.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式、FIGO分期、肿瘤最大径、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及阴道切缘状态均可能与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远期总生存有关(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式、FIGO分期、肿瘤最大径、肿瘤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及阴道切缘状态均是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远期总生存独立影响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所确定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远期总生存独立影响因素,构建自变量偏回归系数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上述临床病理模型用于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远期总生存预测效能优于单一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式、FIGO分期、肿瘤最大径、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及阴道切缘状态均可能独立影响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远期总生存;根据上述因素所构建临床病理模型在预测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远期总生存方面显示出良好价值.

    宫颈癌手术总生存影响因素模型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联合TTF-1、CK-19水平检验对甲状腺癌诊断价值研究

    陈何刚刘钊
    479-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联合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细胞角蛋白 19(CK-19)水平检验对甲状腺癌(TC)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本院收治的 82 例疑似TC患者的病案资料.采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法进行细胞病理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TF-1、CK-19.比较有无TC者的穿刺活检、TTF-1、CK-19 结果差异,探讨 3 种检查诊断方式在T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TC组和非TC组的细针穿刺活检结果、TTF-1、CK-19 比较,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组的细针穿刺活检阳性患者占比、TTF-1、CK-19 高于非TC组.乳头状癌组的TTF-1、CK-19 低于滤泡状癌、混合型癌,滤泡状癌组的TTF-1、CK-19 低于混合型癌(P<0.05).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TTF-1、CK-19 诊断T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798(95%CI:0.769~0.827)、0.677(95%CI:0.621~0.733)、0.735(95%CI:0.708~0.762)(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联合TTF-1、CK-19 在TC诊断中有一定应用价值,适当考虑采用联合诊断方式有助于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

    甲状腺癌超声细针穿刺甲状腺转录因子细胞角蛋白

    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研究

    苏稳马洁
    483-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和分析 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与传统显微镜下小骨窗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于2020 年 8 月至 2022 年 12 月在因为高血压脑出血而入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对照组 33 例患者接受传统显微镜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 33 例患者接受 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经额中回入路手术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 5d的NIHSS评分和GC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和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的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前的NIHSS评分和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 5d的NIHSS评分和GCS评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 3D-slicer 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更佳,患者恢复更快,预后更佳,术后并发症更少.

    高血压脑出血3D-slicer神经内镜小骨窗手术预后

    股骨转子下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不良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傅林炳惠明大季程
    486-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股骨转子下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不良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构建预测模型,旨在为早期识别预后不良高危人群及制定更具针对性防治方案提供更多参考.方法 回顾性纳入 2016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于本院行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共 80 例,根据术后 24 个月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分为良好组(61)和不良组(19 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评估术后髋关节功能不良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分析该模型用于髋关节功能不良风险预测临床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麻醉分级、骨质疏松程度、骨折类型、固定类型及是否延迟负重均可能与术后髋关节功能不良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老年、不稳定型骨折、髓外固定及延迟负重均是术后髋关节功能不良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证实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自变量偏回归系数模型方程式:可能性Logit(Y)= 0.87 +1.36×年龄>60 岁+1.18×不稳定型骨折+1.88×髓外固定+1.51×延迟负重;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上述临床模型用于术后髋关节功能不良预测曲线下面积为 0.89(95%CI:0.84~0.95),最佳cut-off值为 4.6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91.26%,83.77%.结论 老年、不稳定型骨折、髓外固定及延迟负重均是股骨转子下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不良危险因素,而基于以上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在预测术后 24 个月髋关节功能方面显示出良好价值.

    股骨转子下骨折内固定手术髋关节功能危险因素模型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应用抗栓药物的复发风险分析

    冯小明钱佳栋徐云峰
    489-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抗血栓药物对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钻孔引流术后复发风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在本院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并持续术后随访的 233 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将其分为复发组(n=33)和非复发组(n=200).选择 11 项CSDH术后复发临床相关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并以此为自变量,以术后复发作为因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鉴别出抗血栓药物是否对CSDH术后复发有危险影响.结果 233 例CSDH术后患者有 33 例(14.2%)复发,200 例(85.8%)未复发.在单因素分析中,术前服用抗凝血药物、年龄>70 岁、术后硬膜下间隙>1.0 cm、术前血肿厚度>2 cm、术前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共 5 项因素对CSDH的复发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中术前服用抗凝血药物(OR=36.56,95%CI:8.44~158.38,P=0.024)、术后硬膜下间隙>1 cm(OR=12.64,95%CI:3.91~40.85,P<0.001)、术前血肿厚度>2 cm(OR=5.26,95%CI:1.84~15.03,P=0.002)、年龄>70 岁(OR= 3.99,95%CI:1.36~11.69,P=0.012)共 4 项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提示这 4 项因素是CSDH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服用抗凝血药物、术后硬膜下间隙>1 cm、术前血肿厚度>2 cm、年龄>70 岁是CSDH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服用抗凝药物与CSDH复发高度相关,需重视术前术后对抗凝治疗的调整.

    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抗凝剂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宫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冯黎莉童亮
    491-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宫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各种影响因素,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保温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 2019 年2 月至 2020 年 5 月在本院接受宫腔镜手术患者 120 例,分成观察组术中低体温患者(60 例)和对照组体温正常(60 例),对各项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选取 8 个有统计学意义的连续变量,通过各变量的ROC曲线的约登指数确定其最佳临界值,再对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BMI值更小,麻醉及手术时间更长,手术室温度、麻醉后体温及手术开始前体温更低,术中补液量及术中膨宫液用量更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值≤23.17(OR=0.38,95%CI:0.17~0.88)、手术开始前体温≤36.5℃(OR=0,95%CI:0~0.12)、手术室温度≤22.5℃(OR=0.14,95%CI:0.03~0.60)、手术时间>15.5 min(OR=1.75,95%CI:1.04~2.93)是发生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BMI值≤23.17、手术开始前体温≤36.5℃、手术室温度≤22.5℃、手术时间>15.5 min的患者,可施行精准干预措施,降低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

    术中低体温宫腔镜手术影响因素危险因素

    PKP术后应激和炎症指标与患者疼痛程度的关系

    黄飞虎郭靖沈鹏远
    495-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应激和炎症指标与患者疼痛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3月在本院接受PKP术治疗的 92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患者术前 1d及术后 1 个月的应激、炎症指标以及疼痛程度.根据术后 1个月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将患者分为疼痛不明显组(0~3 分)和疼痛明显组(4-10 分),并比较不同疼痛程度患者的应激、炎症指标.采用Pearson法分析应激、炎症指标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术后 1 个月的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 1 d(P<0.05).疼痛不明显组术后 1 个月的Cor、E、NE、IL-6、TNF-α及CRP水平均显著低于疼痛明显组(P<0.05).Cor、E、NE、IL-6、TNF-α及CRP水平与VAS评分均呈正相关(r>0.00,P<0.05).结论 PKP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可缓解患者疼痛程度,且应激、炎症指标与患者疼痛程度息息相关.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胸腰椎骨折应激炎症疼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