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镇江高专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镇江高专学报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镇江高专学报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韩光范

季刊

1008-8148

zjgzxb@zjc.edu.cn

0511-88962117

212003

江苏省镇江市学府路61号

镇江高专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enjiang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文理综合性学术理论季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柳诒徵早年伦理道德思想研究——以《伦理口义》为研究中心

    肖朝晖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朝廷兴学,新式学堂普遍设立伦理课程.柳诒徵在担任江南高等学堂伦理课程教习时,编有《伦理口义》一书,该书体现了柳诒徵早年伦理道德思想.在中西、新旧伦理道德思想冲突的清末时期,柳诒徵肯定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推崇孝道,批评西方社会以父母为路人的种种行为,强调夫妇在权利平等的同时有着治事上的主辅之分;同时柳诒徵亦注重对新式伦理观念的吸纳.

    柳诒徵伦理道德《伦理口义》

    "南柳北陈"考论

    陈希亮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我国最有声誉的历史学家是在南方执教的柳诒徵和在北方执教的陈垣、陈寅恪,此即"南柳北陈"现象."南柳北陈"说最早出现于蔡尚思 1935 年发表的《学问家与图书馆》一文中,初指 20 世纪 20 年代末、30年代初的柳诒徵和陈垣.其后,继 40 年代"部聘教授"和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评选后,"二陈"中陈寅恪的名气逐渐赶上并超过陈垣,使得"南柳北陈"说的含义发生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 20 世纪 70 年代到 90 年代,经过钱穆、蔡尚思、苏渊雷、柳曾符、卞孝萱等人的评说,"南柳北陈"说逐渐由"指柳诒徵和陈垣"向"指柳诒徵和陈寅恪"演变,反映了新时代学术生态和学术评价的变化.

    "南柳北陈"现象柳诒徵陈垣陈寅恪

    《盋山书影》疑误举隅

    付月高扬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盋山书影》是柳诒徵根据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藏八千卷楼善本编写的书影目录,是柳诒徵在版本学方面的重要著作.柳诒徵仿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自撰解题,然其解题在某些地方有失据不实之处.

    柳诒徵《盋山书影》版本学

    关联、异同、比照、影响——赛珍珠与鲁迅的中国小说观比较

    朱希祥王从仁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 4 个方面对赛珍珠与鲁迅的中国小说评述言语与理论的关系及其两者对后世的影响进行探讨,即赛珍珠与鲁迅中国小说观的关联、赛珍珠与鲁迅中国小说观的异同、赛珍珠与鲁迅中国小说评论的比照、赛珍珠与鲁迅中国小说观的学术影响等,借以认识鲁迅与赛珍珠的中国小说观念与论说的重要意义,希冀引起更全面、深入的相关研究.

    赛珍珠鲁迅中国小说观

    赛珍珠在华教育实践与思想探析

    李永卉卢章平
    23-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赛珍珠的早年教育经历使其兼具东西方文化背景,始终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审视中西文化差异.赛珍珠尊重中国历史和文化,她的理性客观、博爱平等、兼容并包的思想始终贯彻在其教育实践中.

    赛珍珠平民教育教育实践教育思想

    "套中人":果戈里《外套》的广义修辞学阐释

    段治秀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广义修辞学的角度分析果戈里的小说《外套》,可以发现"外套"作为小说的核心意象,既指向概念义(物质外套),又指向修辞义(精神外套)."外套"的概念义和修辞义不仅参与小说语篇建构,更参与了小说主人公阿卡基精神世界的建构.

    果戈里《外套》广义修辞学

    论郁达夫《毁家诗纪》中自传体诗文的书写

    杨仲友
    31-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郁达夫在《毁家诗纪》发表前为组诗添上注文,诗作抒情、注文叙事,诗文合璧,相得益彰;同时,国难与婚变的内容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组凄恻动人的自传体诗篇.郁达夫用旧体诗创作《毁家诗纪》,并用注文记录"毁家"的诸多细节,既是其"袒露自怜"性格的体现,也是郁达夫作为一个"骸骨迷恋者"以诗为舌、以诗为伴的本能选择.《毁家诗纪》是了解"郁王婚变"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郁达夫旧体诗创作的重要文献.《毁家诗纪》中的自传体诗文书写推动了旧体诗自传体诗文的发展.

    郁达夫《毁家诗纪》自传体诗文

    论《同情者》中的双向模拟与身份认同困境

    王佳希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霍米·巴巴在研究殖民权力结构时提出"模拟"的概念,他强调当殖民者鼓励被殖民者"模拟"他们的文化时,其结果往往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面目模糊的拷贝",这种矛盾状态反而成为被殖民者的抵抗策略.在美籍越南裔作家阮清越的小说《同情者》中,模拟策略是双向的,以无名的双面间谍"我"为代表的越南人一方面受到美、法两国殖民者模拟控制策略的宰制,另一方面又在主动模拟殖民国的文化与价值观时发现其殖民话语内部的逻辑问题,形成对殖民话语的抵抗.双向模拟使"我"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小说结尾的伦理转书写向则为摆脱这种困境提供了出路,即同情受苦难者、为"他者"发声,在这一过程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同情者》阮清越霍米·巴巴双向模拟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界定及其路径

    钟欣煜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法益二元论视域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保护法益并不符合集体法益的内涵特征,集体法益说存在一定的逻辑缺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保护法益应当是基于公法法益观的个人法益——个人信息安全,兼顾个人信息的多元价值,回应网络社会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合理利用之诉求.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集体法益个人法益个人信息安全

    错误转账的救济路径——以存款"占有即所有"之反思为视角

    陈雅旎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存款体现存款人与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存在所有权,也不存在是否满足"占有即所有"和"特定化"问题.转账行为性质为债务承认,为维护银行信用,原则上应当承认债务具有无因性.在错误转账情形中,由于不会恶化受领人之其他债权人地位,错误转账人虽有过失但也不应当承担全部风险,可例外承认银行与受领人之间的债务有因,即因错误转账人与受领人之间不存在基础关系而无效,以此保护错误转账人的利益.

    错误转账存款创造债务承认有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