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广东海洋大学

刘楚吾

双月刊

1673-9159

gdouj@vip.163.com

0759-2396013,2396035

524088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海大路1号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CHSSCD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海洋水产科学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海洋环境调查与保护,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渔,渔船、渔业机械与仪器、海洋工程、水产养殖技术、水产病害防治、水产品加工贮运与综合利用,海洋经济技术与管理,以及海洋水产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技术报告、研究简报、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添加剂对越冬后许氏平鲉生长、抗氧化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王晓艳王成强孙晓宇李培玉...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饲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抗菌肽、植物多酚对越冬后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生长、抗氧化、非特异性免疫性能、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及炎症反应的快速恢复作用。[方法]设计4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以普通饲料为对照组,对照组外裹复合益生菌为复合益生菌组,对照组配方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0。5%抗菌肽和0。05%植物多酚为抗菌肽组和植物多酚组。挑选144尾初始体质量为(249。13±0。58)g的许氏平鲉,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鱼,进行21d的养殖实验。[结果]各组许氏平鲉中,抗菌肽组、植物多酚组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合益生菌组(P<0。05);抗菌肽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合益生菌组(P<0。05),各组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植物多酚组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合益生菌组(P<0。05);抗菌肽组、植物多酚组免疫球蛋白M显著高于复合益生菌组(P<0。05);植物多酚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补体3、总蛋白、白蛋白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植物多酚组白介素15(IL-15)mRNA表达量及抗菌肽组、植物多酚组Toll样受体8(TLR8)mRNA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抗菌肽组IL-12b mRNA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各组间存活率、酸性磷酸酶活性、谷丙转氨酶活性、谷草转氨酶活性及IL-1β表达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本实验条件下,相比较对照组饲料,植物多酚和抗菌肽能显著提高越冬后许氏平鲉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性能,调节炎症因子和抗炎因子基因表达,复合益生菌则效果不明显。

    许氏平鲉益生菌抗菌肽植物多酚抗氧化性能非特异性免疫

    牛磺酸对幼刺参生长、抗氧化和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李培玉王美琪宋志东胡顺鑫...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饲料牛磺酸添加水平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体组成、抗氧化能力以及消化代谢的影响,以探究幼刺参的牛磺酸合成能力及对牛磺酸的需求量。[方法]选用初始体质量为(11。40±0。04)g的刺参为研究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0。30%、0。60%、0。90%、1。20%和1。50%的包被牛磺酸以及0。60%半胱氨酸和0。60%磺基丙氨酸(均以质量分数计,下同),形成8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在养殖桶(400 L)内进行喂养实验。每种饲料投喂3桶幼参(每桶30头),日投喂1次,实验周期56 d,测定刺参生长性能、抗氧化、代谢酶活性指标。[结果]添加0。30%~1。50%的牛磺酸显著提高了幼参末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而添加0。60%~1。50%的牛磺酸显著提高了刺参的粪便产生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0。60%~1。20%牛磺酸显著提高了全参粗蛋白含量,添加1。20%和1。50%牛磺酸显著提高全参灰分含量(P<0。05)。随饲料中牛磺酸添加量的梯度升高,全参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以及半胱氨酸等氨基酸含量呈现上升趋势而组氨酸含量则呈现下降趋势,亮氨酸则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添加量0。90%时平均值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60%~1。50%牛磺酸显著提高体壁和呼吸树中牛磺酸含量,添加0。30%~1。50%牛磺酸显著提高肠道牛磺酸(P<0。05)。磺基丙氨酸添加组肠道牛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是显著低于1。20%~1。50%牛磺酸添加组(P<0。05)。随饲料中牛磺酸添加量升高,刺参肠道脂肪酶、淀粉酶和丙酮酸激酶等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且均在0。90%牛磺酸添加组达到最大值;所有牛磺酸添加组刺参肠道的葡萄糖激酶、碱性磷酸酶等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半胱亚磺酸脱羧酶和半胱氨酸双加氧酶活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饲料中添加0。60%~1。50%牛磺酸显著降低了肠道半胱亚磺酸脱羧酶活性(P<0。05)。肠道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牛磺酸添加量的增加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0。90%和1。20%牛磺酸添加量时达到最大值,肠道丙二醛含量变化则呈现相反趋势,0。90%~1。50%牛磺酸添加组刺参肠道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特定生长率、粪便产生率、呼吸树和肠道牛磺酸蓄积水平为评价指标经折线回归分析,并结合消化酶、抗氧化能力等指标,推导出刺参幼参对饲料中牛磺酸的最适需求量为0。47%~0。51%。

    刺参牛磺酸生长消化代谢抗氧化

    维生素C对禁食黄颡鱼抗氧化能力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汪兰夏雨婷胡澳陈朗...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添加不同浓度维生素C对禁食暂养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抗氧化能力和肌肉品质的影响,为提升鲜活黄颡鱼耐运性和肌肉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将黄颡鱼分为4组:T0-0(0 mg/L VC,暂养0 d)、T0-5(0 mg/L VC,暂养5 d)、T10-5(10 mg/L VC,暂养5 d)、T30-5(30 mg/L VC,暂养5d),每组40尾鱼,检测血清、肌肉的抗氧化物质以及肌肉品质指标。[结果]T5-0组黄颡鱼血清中GSH-PX、CAT、GSH活性以及MDA浓度,肌肉中CAT、GSH活性和MDA浓度显著低于T1-0组(P<0。05);其纤维结构变得紧密,pH下降,白度增加,持水力增加,肌肉品质指标显著升高(P<0。05)。与T0-5及T30-5组相比,T10-5组血清中SOD、CAT、GSH、GSH-PX活性显著较高(P<0。05),MDA浓度较低;肌肉中SOD、GSH活性与血清中结果变化相同;持水力进一步增加。在质构方面,T10-5组剪切力、硬度、弹性、咀嚼性、黏性均高于T0-5组及T30-5组。[结论]添加10 mg/L的VC能进一步显著提高黄颡鱼的抗氧化能力和肌肉品质(P<0。05),但30 mg/L VC添加不利于黄颡鱼肌肉品质的提升,甚至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维生素C黄颡鱼暂养运输应激抗氧化能力肌肉品质

    壳聚糖-大豆蛋白-百里香酚乳液制备及其对大口黑鲈保鲜效果

    王世哲黄琪凌玉钊刘斌...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制备壳聚糖CS-大豆蛋白SPI-百里香酚Thy乳液(CST),探究其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保鲜效果。[方法]设置大豆蛋白添加量分别为1。6%、2。4%、3。2%、4。0%、4。8%(质量分数),制备不同大豆蛋白浓度的壳聚糖-大豆蛋白-百里香酚复合乳液(其中壳聚糖质量分数为0。5%,百里香酚质量分数为1。0%),研究其结构、乳化能力和乳液稳定性等。将经最佳配比CST乳液处理后的大口黑鲈肉块与未进行处理的对照组在10℃下贮藏,检测贮藏过程中鱼肉pH、挥发性盐基氮和菌落总数等指标,验证乳液的保鲜效果。[结果]在大豆蛋白质量分数为3。2%时,CST乳液乳化稳定性指数(ESI)和乳液乳化活性指数(EAI)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92±0。18)%和(8。85±0。13)m2/g;此时,粒径较小,为(13。05±0。05)μm;Zeta-电位较高,达到(39。64±0。83)mV;表面疏水性指数最大,美拉德反应物生成指数最高,内源性荧光强度最大,乳液稳定指数最佳。乳液处理后的鱼肉pH、挥发性盐基氮和菌落总数结果远优于对照组,在10℃的货架期温度下鲈鱼肉可以贮藏20 d。[结论]当大豆蛋白添加质量分数为3。2%时,壳聚糖-大豆蛋白-百里香酚乳液性能最佳,此条件处理后的鲈鱼肉在10℃条件下可贮藏20 d。

    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百里香酚乳液性能大口黑鲈保鲜

    保活运输应激对水产动物肌肉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亮子黄泽南尤娟刘茹...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应激对水产动物肌肉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水产动物保活运输提供参考。[方法]将保活运输过程中的应激源分为温度、低氧、拥挤、振动、氨氮和空气暴露等,综述各种应激源对不同水产动物肌肉品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概括加盐、暂养、加抗氧化剂、休眠和冷驯化等减缓应激措施对水产动物肌肉品质的影响,总结组学技术在揭示应激影响水产动物肌肉品质机制的应用。[结果与结论]应激状态下,水产动物的生命活动中,如基因表达、代谢和免疫等都会进行适应性调控,使蛋白质、代谢物组成和细胞形态等发生改变,并最终影响肌肉品质。消除应激可提升水产动物肌肉品质,关于其对提升肌肉品质的机理方面研究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保活运输应激源减缓应激措施肌肉品质组学技术

    POU1F1基因SNP位点与尼罗罗非鱼体质量和形态性状的相关性

    高风英佟延南曹建萌刘志刚...
    4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POU1F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评估多态性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体质量和形态性状的相关性,为罗非鱼以生长性状为目的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利用PCR产物测序方法,从POU1F1中共筛查到28个多态性较高的位点,分析尼罗罗非鱼高要亲代群体的这些位点与其体质量及全长、体长、头长、体高、体宽等6个形态性状的相关性,并在尼罗罗非鱼高要子代群体和番禺群体中验证,将获得的体质量和形态相关位点进一步在尼罗罗非鱼海南群体中验证。[结果与结论]高要亲代群体和子代群体中,分别有6个位点[S3(A-400G)、S4(A-469T)、S5(I-539D)、S6(A-881G)、S7(A-888G)和S12(C-1365T)]和5个位点[S3、S5、S11(I-1358D)、S13(C-1511T)、S14(A-1539T)]与体质量、形态性状相关。POU1F1基因11个SNP位点中,未发现与番禺群体体质量和形态性状相关联的位点。POU1F1基因6个SNP位点与海南雌雄群体关联分析表明,S4位点与海南雌性群体体质量相关,S3和S5位点与雄性群体体质量相关。双倍型与各群体体质量、各形态性状关联分析表明,在高要亲代群体中获得体宽相关双倍型2个;在高要子代群体、番禺群体及海南雄性群体中未获得与生长性状相关双倍型;在海南雌性群体中获得与体质量相关的双倍型1个。

    尼罗罗非鱼POU1F1SNPs双倍型体质量形态性状

    马氏珠母贝Perlucin基因序列特征及其SNP与耐低温性状的关系

    王成赖卓欣宋欣霖钟如卓...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克隆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新的凝集素分子基因,命名为Perlucin,研究在低温胁迫下马氏珠母贝Perlucin的表达以及与抗低温性状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方法]根据马氏珠母贝基因组中Perlucin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克隆Perlucin基因全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Perlucin的结构和理化特征;设计17和22℃(对照)2个温度组,对马氏珠母贝进行低温胁迫实验,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低温胁迫下Perlucin表达量的变化;筛选和比较分析马氏珠母贝耐低温选育系(R)F3和北部湾野生群体(W)的Perlucin外显子区的SNP位点和单倍型。[结果]马氏珠母贝Perlucin全长631 bp,编码152个氨基酸;包含1个信号肽和1个C型凝集素结构域。同源分析表明,马氏珠母贝Perlucin与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Perlucin的亲缘性最近。Perlucin在鳃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足和肝胰腺。低温胁迫时,鳃组织中Perlucin基因在17℃低温组的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2h时达到最高并显著高于22℃对照组(P<0。05),表明Perlucin可能参与马氏珠母贝的低温响应过程。对Perlucin外显子区的SNP进行分析,共得到30个SNP,其中13个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R和W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Perlucin是参与调节马氏珠母贝低温适应过程中的候选基因,筛选出两个SNP位点g。40078856、g。40078945。

    马氏珠母贝Perlucin基因克隆低温胁迫SNP

    斜生栅藻对全氟辛酸和Zn2+联合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

    杨顺航李立杰余佳妮葛恒...
    6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全氟辛酸(PFOA)与重金属锌(Zn2+)单一及联合暴露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急性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为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和重金属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联合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1×106 mL-1斜生栅藻分别在0~16 mg/L Zn2+、0~350 mg/L PFOA单一处理组及0~1。5 TU联合处理组暴露96 h,分析暴露条件对斜生栅藻的细胞浓度、藻细胞叶绿素a(Chl a)、总蛋白(TP)含量、抗氧化系统、细胞外部形态、转化氨氮能力、Zn2+与PFOA去除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处理96 h,Zn2+与PFOA单一胁迫抑制斜生栅藻生长的半最大效应质量浓度(96 h-EC50)分别为14。17 mg/L和198。98 mg/L;二者联合胁迫96 h-EC50为0。97 TU,作用模式为部分相加作用。Zn2+和PFOA单一及联合胁迫下,藻细胞Chl a含量和TP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表明藻细胞光合作用受阻;活性氧(ROS)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P<0。05),促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强,线粒体膜电位降低;T-AOC和SOD活性也因ROS的过度积累而呈现升高趋势。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联合胁迫会破坏藻细胞的外部形态。暴露液中总氮和氨氮含量都随污染物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联合暴露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更为明显;硝态氮含量始终保持低水平。斜生栅藻对PFOA的去除率仅有2%,对Zn2+去除率为37。5%且随暴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表明斜生栅藻可以有效去除锌污染,但对全氟辛酸污染去除效果欠佳。

    斜生栅藻重金属锌全氟辛酸暴露急性毒性效应转化氨氮去除

    Serratia sp.对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的溶藻效果

    洪桂云汪涛朱慧马少雄...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一株溶藻菌S6(Serratia sp。)对富营养化水中优势蓝藻和绿藻的溶藻效果,为有害藻类的生物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从富营养化水体中分离到一株溶藻菌S6(Serratia sp。,GenBank登录号为KY462187),将不同浓度菌液分别加至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以及两者以浓度比1∶1混合的藻液(下称"混合藻")中,进行溶藻实验,测定14d内实验体系中藻的生物量、叶绿素a、氨氮和总磷(TP)浓度,分析溶藻菌S6对不同藻类的溶藻效果以及对水体中氮磷的影响;运用光谱技术分析溶藻产物特性。[结果与结论]溶藻菌S6对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和混合藻的溶藻效果较佳,且菌液浓度越高,溶藻效果越佳,其中3组原菌液(2×109 mL-1)处理组14d内的溶藻率分别为89。4%、80%、78。6%。溶藻菌S6对3种实验体系氨氮和TP浓度影响较大,原菌液处理组变化最明显,其中铜绿微囊藻藻液氨氮和TP质量浓度分别下降21。24、6。21 mg/L;斜生栅藻藻液氨氮和TP质量浓度分别下降13。19、7。54 mg/L;混合藻液中氨氮和TP质量浓度分别下降10。81、11。85 mg/L。傅里叶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铜绿微囊藻的溶藻产物中主要含类色氨酸、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物质,斜生栅藻的溶藻产物中主要含类色氨酸和类腐殖酸物质。

    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溶藻菌Serratiasp.溶藻产物光谱分析技术

    内部变率和全球变暖对春季北太平洋维多利亚模态增强的相对贡献

    刘宇豪丁瑞强李扬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讨论北太平洋维多利亚模态(Victoria mode,VM)在1900-2021年(122 a)内时空分布变化,研究内部变率和全球变暖对春季VM在122 a年际变率增强的相对贡献。[方法]利用英国Hadley海表温度资料和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模式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内部变率和全球变暖对春季VM在122 a年际变率增强的相对贡献。[结果与结论]1)VM模态的解释方差从1900-1960年的9。3%增长到1961-2021年的13。1%,东北-西南方向的偶极子型结构变得更明显,且强VM事件年发生频率得到明显提高。2)定量分析得到全球变暖对1900-2014年春季VM的年际变率增强的相对贡献占46。67%,内部变率对1900-2014年春季VM的年际变率增强的相对贡献占34。38%。

    北太平洋维多利亚模态CMIP6内部变率全球变暖多元线性回归